APP下载

让民族之花在课改的春风里绽放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满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16-08-04刘俊忠赵家刚

教育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烙画满族葫芦

文/刘俊忠 赵家刚

让民族之花在课改的春风里绽放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满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文/刘俊忠 赵家刚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和课堂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民族地区学校在承担基础教育的同时还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可以看到,现在的满族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趋于模糊,甚至有消退、弱化的迹象。

2008年11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坐落在昌平区十三陵镇涧头满族村,该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满族文化,该村的“太平子弟高跷”现已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是一所半山区民族小学,现有师生350余人,满族师生占10%左右。作为满族民族学校,多年来一直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途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历史,学习本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题研究的界定

满族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满族文化即在满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满族特点的文化,它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

校本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郑金洲《走向校本》)。

校本课程 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各界研究经验 国内有很多致力于满族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有识之士,在不断地挖掘、整理、收集满族的历史、风俗、文化,通过网站、博客等形式向外宣传。一些民族学校,立足于对学生进行满族文化的渗透教育,比如:黑龙江富裕县三家子满族小学开设满族语言教育校本课程,呼和浩特新城满族学校开设“走进满族文化”的校本课程,抚顺永陵满族小学开设满族日常用语、满族故事、满族歌曲、满族剪纸等校本课程,北京怀柔喇叭沟门中心小学开展满族民族体育活动等。

十三陵中心研究特点 纵观这些研究与实践,立足于满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挖掘与整理,对学生进行满族文化中基本的知识和某一项技能技巧进行培训。而本校的研究立足于京味特点、昌平特色,以传承太平子弟高跷、葫芦烙画等技能技巧为内容,丰富满族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开发适合十三陵地区特点的校本课程,

研究方法介绍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研究对象 学校1至6年级学生。

研究目标 一是突出学校民族教育特色,开发满族教育课程;二是提高干部教师对民族教育意义的认识,提升教师开展民族教育的专业素质;三是探索农村小学民族教育实施中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小学生满族文化知识和素养。

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课题从2012年1月开始,到2015年3月结束,历时3年。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1月—2012 年3月):研究准备阶段。此阶段重点做了以下工作:确定课题组,完善研究方案;学习民族团结相关理论;搜集、学习满族民族文化材料;协调镇村,获得支持。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2 年7月):初步研究阶段。此阶段重点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班队会活动、红领巾广播进行满族故事、满族风俗、满族活动、满族歌曲、满族服饰、满族饮食等宣传讲解;搜集和整理满族文化的校本内容(满族风俗、满族体育活动、满族工艺、满族歌曲、满族故事)。

第三阶段(2012年8月—2014 年8月):深入研究阶段。此阶段主要开发、实践、完善空竹、高跷、踢毽子、推铁环、葫芦烙画、高跷等社团活动;编纂《满族风情录》《葫芦烙画》《高跷》等校本教材。

第四阶段(2014年9月—2015 年3月):结题总结阶段。此阶段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出版校本课程,顺利完成课题结题。

研究成果

建设了具有满族特点的校本课程,满族文化教育走进了课堂 首先,编辑了具有满族特点知识类的校本教材——《满族风情录》。教材涉及满族的历史、姓名、服饰、饮食、体育、杰出人物,社会调查、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等,共八章19节,既丰富了学生的满族历史、文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让师生走进满族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能力。本课程定为38课时,在1-6年级进行授课。

其次,建设了技能类校本课程——高跷。太平子弟高跷是本校路德义在清光绪年(1875年)创立的,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开设高跷社团活动,传承此项技艺。此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了高跷的历史,掌握了相关技能,同时在训练中,学生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也得到了锻炼。

再次,建设了技能类校本课程——葫芦烙画。《葫芦烙画》校本教材收集了满族服饰、活动、图腾等满族风情的题材,并加进了越来越少人认识的满族文字。这对在学生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满族文化的继承有重要的作用。《葫芦烙画》共16章内容,在4-5年级进行教学,涉及葫芦烙画工具、基本技法、实践、创作等内容。

探索出了满族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四个途径 一是教学主渠道途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民族教育要落到实处,也必须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因此本校把校本课程《满族风情录》《葫芦烙画》《高跷》三本课程纳入课表,保证了时间、保证了内容、保证了效果。同时每周三坚持开展高跷、葫芦烙画社团活动。教学主渠道使满族文化教学得到了保证。

二是学科渗透途径。在音乐、美术、体育、品社等学科教学中,将满族文化的内容,如满族服饰、满族歌曲、舞蹈、满族体育游戏、满族语言等融入学科教学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知识,感受满族人民优秀品质,学习满足人民的精神,掌握满族流传下来的技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生智慧,锻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是德育活动教育途径。德育活动是开展满族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将课堂、课外获取的满族文化知识通过德育活动进行展示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满文化知识。

四是综合实践活动渗透途径。学校在开设葫芦烙画的基础上,开展了“葫芦种植的小种养、大学问”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秧葫芦苗、移栽、日常管理、到收获、去青皮、晾晒等全过程参与。让同学们体验了葫芦生长的全过程以及葫芦烙画前的葫芦的处理过程,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周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受到了劳动的教育。

满族游戏、满族民间体育活动包含着满族的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组织形式,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引进珍珠球、推铁环、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和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锻炼了身体,在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互帮互助的品质得到了锻炼。

形成了农村学校进行满族文化教育的六条策略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策略。满族文化校本课程、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课时,实行专时专用,确保满族文化知识、技能的普及。

二是学科渗透策略。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满族文化,要充分挖掘教育因素,拓展相关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获得满族文化的教育。

三是基于Internet探索学习策略。网络、电视等媒体是收集整理、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学校充分发挥其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满族文化学习。

四是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满族文化的精髓。

五是艺术实践创新策略。在学习掌握了满族基本的文化之后,鼓励学生采用有效的表现形式,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在美术中学生掌握了满族服饰的基本样式、图案、颜色之后,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创造出更美的服饰样式,在掌握高跷传统的套路之后,通过小组合作,创造出更加现代的套路。

六是展示与评价策略。对满族文化的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把握满族文化的内涵,同时调动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了学生满族文化的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本校进行的满族文化教育的实践,使学生从小接触、感受和学习满族文化,开阔了学生视野,感受了满族历史与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了学生民族情感,发展了学生特长,振奋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了办学声誉 几年来,学校开展的满族文化教育,促进了教师的观念转变,锻炼了老师,提高了教师育人的水平,增长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掌握了高跷、葫芦烙画的基本技能,培养了爱好,发展了特长,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使学校教育效果更加突出。高跷、葫芦烙画、葫芦种养等活动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获得社会认可,学校办学特色越来越凸显,学校的办学声誉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烙画满族葫芦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美术作品欣赏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烙画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宝葫芦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