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16-08-04邓贤峰胡建岭
邓贤峰 胡建岭
循环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邓贤峰胡建岭
本文以南京市废弃资源产生、利用、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案例,提出建设循环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作为解决之道。借助信息化手段,衔接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战略,打通废弃资源产生和利用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提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产品展示、在线交易、政策服务等服务;同时,为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政策集中、管理协调有力的管理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决策依据和管理手段。
循环经济;废弃资源;服务平台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利用为基本特征,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运作流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快速发展,废弃资源产生量日益巨大,但利用方式粗放,利用压力较大。同时存在产生(利用)信息不清,政策分散,九龙治水现象。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变成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物理系统,为全国各行各业融入“互联网+”战略提供了保障。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创新废弃资源处理利用管理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南京市废弃资源产生、利用、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为案例,提出建设循环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作为解决之道。借助信息化手段,衔接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战略,打通废弃资源产生和利用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提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产品展示、在线交易、政策服务等内容;同时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政策集中、管理协调有力,为废弃资源处理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决策依据和管理手段。
一、南京市废弃资源产生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1.南京市废弃资源产生现状
南京市作为重化工业基地和拥有8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废弃资源产生量巨大,远远高于全国同类城市。年产生的有统计数据的废弃资源9000多万吨,还不包括堆存的尾矿、建筑装潢产生的垃圾以及废弃纺织品、废弃纸张、废旧轮胎、废弃机油、报废汽车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且逐年增长。2014年工业危险废弃资源同比增长33.5%。利用粗放,大宗废弃资源以填埋和粗加工为主。
图1 2014年部分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情况(单位:万吨)
2.废弃资源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1)污染环境。废弃资源的堆放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污染。其中的有害成分很容易直接或间接进入大气、土壤或水体中,从而造成不同程度污染。粉煤灰由于颗粒细小,容易漂浮,且含有有毒有害的铬、砷等金属元素,极易对空气和水体产生污染。冶炼废渣、石化行业的固体废弃资源、废金属、废旧电子产品等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不仅污染存放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气,且治理代价巨大。
(2)占用土地。固体废弃资源若不加以利用或处置势必需要占用土地堆放。据测算,每堆放1万吨废渣,需占地约1亩,而每堆放1600吨粉煤灰就需要占地1亩。南京市人均耕地只有0.55亩,不仅低于全省人均0.90亩的水平,更大大低于全国人均1.38亩的水平。对于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状况,大量废弃资源的堆放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
(3)浪费资源。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加大,资源不足矛盾进一步加剧。“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建筑垃圾、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包装以及其他工业废弃资源、生活垃圾等,存在大量可以循环利用的有色金属、塑料、橡胶、建材原料等资源。如果对这些废弃资源充分利用,“吃干榨净”,对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浪费能源。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不仅可节约资源,更能节约能源,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和浪费,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以利用废钢为例,专家测算利用1吨废钢相对于利用铁矿石可节能60%、节水40%,减少产生废气86%、废水76%和废渣97%。每利用1吨废钢可节约1.7吨铁矿石、0.68吨焦炭和0.28吨石灰石。
二、废弃资源产生、利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排量日增,隐患渐成
根据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南京市废弃资源产生量呈逐年增长之势。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大宗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领域——建材产品需求减少,大宗固体废弃综合利用量下降。粉煤灰作为南京市第二大固体废弃资源,今年以来的综合利用量明显下降,全市127家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今年上半年共综合利用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111.76万吨,同比下降8.5%。粉煤灰出现多年少有的堆存现象,对环境和电厂生产形成隐患。
2.信息不畅,产用不清
南京市废弃资源产生、利用的企业和科研单位数以千计。但是缺乏权威的信息平台,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不畅通,存在产生、利用企业与科研机构相互寻找对方的现象。缺乏全市统一的、权威的废弃资源产生、利用需求发布平台,还存在全市废弃资源产生总量、利用总量无部门能说得清的现象。
3.利用粗放,科技不彰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大部分规模小、利用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依然以填埋为主。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在我市还凤毛麟角。
4.九龙治水,难成合力
废弃资源在三次产业中都会产生。经信委、农委、城管局、环保局等近10个部门负责各自领域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如果加上负责节水、节煤、节材等工作,超过10个市级部门的工作与资源综合利用有关,这种分散的格局很难有效推进全市的资源综合利用,不利于全市统一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工作。
5.政策分散,效果不佳
对废弃资源产生的刚性约束、利用的鼓励,除了国家法律法规外,虽然市相关部门还制订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约束或鼓励,也有多种激励资金,但是分散的政策、激励资金洒香水的使用方式,同一个废弃资源分不同部门管理,使得相关政策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废弃资源产生、利用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创建市级“平台”是解决城市废弃资源产生、利用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衔接智慧城市建设,整合行业部门管理手段,打通废弃资源产生企业和利用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提供政策服务和技术服务,从源头上减少废弃资源的产生,从末端加强利用。形成废弃资源行业内部的小循环、行业之间的中循环和全社会的大循环。同时通过对废弃资源产生、利用的时间和空间的监控管理和分析,为城市各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和循环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使之成为废弃资源产生和需求信息发布平台、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市级循环经济综合管理和政策发布平台,成为城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创建市级平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
(1)经验可循,值得借鉴。当前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其在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英国利用信息化进行循环经济改造项目已经成功开展多年,发展了两万家会员企业,为英国经济循环低碳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垃圾填埋转移、碳减排、原材料节约、废弃资源减量、水资源节约、成本节约、增加销量、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积累了突出成绩。在国内,山东、北京、四川、天津泰达、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层面组建“平台”正逐步成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2)雏形初具,可资整合。近几年我市相关部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废弃资源管理、利用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实践。市综合利用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办公室已建成“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系统”、市环保局建成“危废信息管理系统”、市城管局建成“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栖霞区正在建设“栖霞区智慧用能电能管理云平台”、南京化工园建成“南京化工园循环经济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这五个系统有的已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有的即将发挥作用,为全市性的“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3)基础较好,条件具备。南京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南京产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南京化工园、滨江开发区、溧水开发区列入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并已开始实施。这为“平台”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和条件。
(4)产出比高,效益明显。建立市级统一“平台”,可以实现政府部门、企业间、园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投入少,效益高。从经济效益来看,可降低企业废弃资源处置成本,促进专业化的废弃资源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企业成长和技术的孵化发展。从环境效益来看,可打造大区域产业共生、废弃资源交易体系,突破现有方式,创建环境保护新途径。从社会效益来看,可构建循环经济的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体系,实现循环经济的精细化管理。
2.必要性
(1)法规有规定。已经通过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一审的《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第21条规定:“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设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废弃资源交换交易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开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引导、技术推广、绿色金融等服务,促进产业循环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
(2)综改有任务。为加快推进市综合改革第二阶段工作,2015年2月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废弃资源处理利用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宁委发[2015]18号),明确要求“建设全市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产品展示、在线交易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全市废弃资源处理利用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3)南京市委有要求。2015年5月市委提出要加快“五型”经济建设,其中“生态型”便是其中之一。提出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实行更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园区和产业生态化改造,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
五、创建市级“平台”可以实现如下目标
1.解决信息不畅问题
在同步共享省平台信息的同时,通过企业自主或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发布废弃资源产生信息和利用企业需求信息,解决产(用)信息不畅问题,降低废弃资源产生企业和利用企业相互寻找对方的成本。
2.加强政策指导服务
通过对所有关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法律法规、政策的汇总,解决在该领域内分管部门众多、导致不同领域政策信息分散孤立、企业查找相关的政策信息需要从不同的渠道去反复核实的现状。
3.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为企业提供循环经济领域最新、最权威的技术案例和技术成果,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服务,提升企业对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4.搭建网上交易平台
企业用户通过客户端自由发布废弃资源买卖信息,并可通过客户端搜索引擎初步匹配、比较后进行网上交易,切实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信息渠道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不承担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5.提供绿色金融渠道
引入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为有市场前景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6.构建决策支撑体系
通过废弃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汇总审核、部门协同处理等流程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能对每个监控的废弃资源品类进行单独的流向分析,掌握废弃资源的产生、囤积、转移、运输、处理等关键环节数据,为资源综合利用各部门及循环经济管理部门提供调控、监督、管理、决策支持。
7.创建统一工作平台
通过对市环保局的“危废信息管理系统”、市城管局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栖霞区正在建设的“栖霞区智慧用能电能管理云平台”等系统整合并创新功能,实现废弃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打造全市统一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平台。企业优惠政策申请、项目补助等实现网上办理,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六、“平台”建设的思路、定位和原则
1.建设思路
(1)以信息共享和深度利用作为平台的基石。在循环经济发展领域存在政策信息不透明、产(用)信息不对称、管理信息不互通等现象。因此提供信息服务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2)以创新作为平台建设的动力。紧密把握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加快创新,敢于创造,开创循环经济发展新思路、新方式。
(3)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落脚点。平台的建设目的是用最经济的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提供便捷管理手段,最终促进我市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2.建设定位
(1)原则。服务于全市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探索南京市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新路径,构建南京生态型城市建设新方式。
(2)宗旨。作为我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双百工程”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为实现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智能化、纵深化发展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和有效的政府管理。
(3)路径。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技术支撑,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政府管理为推动力。
3.建设原则
(1)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平台”建设应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首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分期进行建设。建设模式采取1+N方式,“1”就是建设一个总体框架平台,“N”就是先期整合现有的平台并预留其他可能要整合或新建设的平台。
(2)整合资源,互联共享。通过“平台”建设,把分散的、独立的信息资源及我市已经或即将建成的“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危废信息系统”等整合为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企业服务、领导决策、部门协同办公提供支持。
(3)体现特色,务求实效。平台建设要以“服务和管理”为主线,“强化服务功能,突出管理职能”。“服务”功能,既体现服务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也服务社会公众;充分体现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管理”职能,要通过信息共享、信息服务、协同办公、决策支持等方式为各级领导、资源综合利用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管理提供便捷的方式和手段。信息安全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确保信息安全。
七、有关建议
1.建立信息填报制度
市级“平台”建成后,信息发布和提供是其价值体现的关键。废弃资源产生、需求信息和政策信息主要掌握在各相关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尤其是产生、需求单位是信息发布的主体,要建立制度确保产生、需求单位及时、准确发布产生、需求废弃资源信息,各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本行业的废弃资源汇总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2.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市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要把废弃资源信息发布、利用完成情况等工作纳入对政府相关部门、区(园区)等的目标考核中。
3.挂钩相关优惠政策
市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落实有关单位优惠政策时,应以南京市循环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的有关数据信息作为依据,兑现相关优惠政策。
4.作为重点强力推进
循环经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被列入南京市“十三五”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工程之中。要求在完善建设各项保障措施的同时,探索出确保数据汇聚融合开发利用的运作机制,确保平台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1]何军,邓贤峰.大数据构筑城市发展新平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沈健,唐建荣.智慧城市:城市品质新思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南京:南京统计年鉴,2015.
(作者单位:南京市循环经济促进中心)
10.16653/j.cnki.32-1034/f.2016.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