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学让“低头族”抬头
2016-08-04乔梦雨
乔梦雨
技术是中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你们都在用哪些App?”问题一出,立刻有多条回复涌出,花花绿绿的字体如同子弹一样在屏幕上划过:“微信”“探探”……
这不是某个社区网站的“弹幕”互动,而是重庆大学网络与新媒体课程的课堂讨论上的真实一幕。
所谓“弹幕”,是指观看视频时,大量吐槽或叫好在屏幕上密集飘过,因为效果看上去恍若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而得名。当娱乐性、互动性非常强的弹幕被引入课堂教学,主讲老师张小强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了“网红教授”。
网络与新媒体课程是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大二年级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此前叫网络传播课。“我们希望,新闻学院的学生能理解和驾驭新媒体,从而成长为合格的下一代媒体人。就像我们无法理解学电视新闻学的学生从来不扛摄像机一样,既然教的是网络与新媒体的课程,当然要在课堂上使用一些新媒体的方式,让同学们有更直接、更深切的体会。”
弹幕进入课堂,源自于张小强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弹幕推送,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就在课堂进行了实验。学生除了拿笔做笔记外,更多的是拿起手机操作,这些“手机人”关注“微弹幕”公众号,在课堂上进行弹幕互动。

张小强认为,弹幕并非噱头,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与新媒体的新发展、新探索的同步。以前,老师是单纯的传授者,老师讲、学生听,是单向度的;现在,课堂应该“翻转”,成为双向度的,一方面,老师要有自己的理論、观点和思考,学生也要在课堂上分享。而弹幕就是完成这种分享的具体途径之一。
在同学们看来,“新鲜感”“有趣”是对弹幕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如果没有听明白,可以当时就“发射”自己的疑问;有什么心得或感悟,也可以即时分享;用弹幕的方式,让师生们构建起一个不发声的“头脑风暴”。
上这堂课的同学大多在1996年前后出生,这群被张小强概括为“没有表情包就不知道怎么聊天”的一代人,也是对弹幕文化接受度最高的一群人。“弹幕让他们实时参与讨论一些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发弹幕。比起传统的课堂问答,同样的时间里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使用弹幕,有效互动才是主流。”
弹幕不是张小强唯一的创举,早在2013年,他就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去年,他利用微信企业号进行课堂管理,主要用来进行微信打卡、课堂请假、公告通知等事务。“新技术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考勤过程的高效以及喜人的出勤率。”
张小强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网络和新媒体,有了亲身感受,才会了解到网络与新媒体对于个体、产业、社会的影响,从微观、中观、宏观的不同层面分析,对于网络与新媒体的产业会有更直观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前沿的知识,也希望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有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讯的能力。”
“技术是中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新媒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们也可以用新媒体把学生的注意力抢回来。”张小强说。
(熹微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