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老年人心有所依

2016-08-03孙新宇

大众健康 2016年5期
关键词:保健品子女老年人

孙新宇

有些独居老人,老伴先自己而去,最希望的就是身边有个人哪怕说说话也好,他们特别需要孩子们的情感关爱。当爱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会有所转移。

东方卫视《四大名助》,前段时间播出了一个求助事件: 一位来自上海的女观众给节目组来信称“自己在外说一不二,可是在家的日子却没法过了”。原来,家中72岁的老母亲两年前迷上了买保健品,两年来家里成堆的各式保健品竟花了妈妈多年的积蓄20多万,现在妈妈成了各大药商的高级会员,不仅常被召集去听“健康”讲座,更过分的是,“药贩”把市面上200元的保健品以4980元的高价卖给妈妈,妈妈竟然还认他做了干儿子。让自己担心之余也是哭笑不得。面对女儿的控诉,老太太说自己退休前是中学数学老师,是个文化人,并不是女儿所说的胡乱买药,“药吃下去有没有好处,我心里都有数。”可爱的样子逗得观众爆笑连连。提到干儿子,老太太也无奈:“我女儿工作不在我身边,生病的时候也没办法来看我。她口中的‘药贩子知道我病了,常常来看我。我觉得人家对我挺好挺真诚的。”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老人家看起来衣食无忧,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可能或多或少有点身体的毛病,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关注,然而子女实在太忙了,没有办法照顾到独居老人的点点滴滴,保健品经销商紧紧抓住了老人的心。事件背后又是什么呢?

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影响着老人的行为。进入老年期面临很多挑战,负性体验居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生理功能减弱,可能腿脚不如以前灵便了,检查身体时发现一些小状况象骨质疏松、血糖偏高、动脉粥样硬化更是常见。很多老人都在想,身体若有了毛病不但自己难受也给家人带来很大麻烦,身体和保健成了重中之重,只要和健康养生有关的信息都倍受老人们关注。当听到亲人或朋友患病或离世的消息时,更真切地意识到衰老、疾病甚至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心理的冲击也会很大,对疾病的过度担忧和对保健品的迷恋正是这种心态的具体体现。有文化的老人更有优势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种保健信息,也有条件购买他(她)认为有用的“保健品”与疾病和衰老抗争。

老年人渴望来自亲人的情感支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人的角色是在不断转化的,父母在抚育子女时是家中的顶梁柱,但当孩子均已成家立业时,父母逐渐年迈,退休了,决策能力也不如年轻时了,提示他们在家庭中已经退居二线了,有些事情也开始依恋孩子、需要孩子们帮助。特别是独居老人,老伴先自己而去,最希望的就是身边有个人哪怕说说话也好,他们特别需要孩子们的情感关爱。当爱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会有所转移。

保健品不一定都是老人们需要的。产品营销要求了解客户的需求,保健品的经销商和销售人员要迎合老年人的想法和要求。以满足老人客观需要为入手点,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身说法”、“优惠促销”等策略,通过满足老人情感需求来推销产品,自然会得到老人的信任并欣然接受。如果老人执着于花巨资买多种保健品不一定是身体需要,更可能是心理需要。

不难看出,要从根本上使老人客观看待保健品,还是要充分理解老人的需求。像这样的独居老人,子女需要尽可能更多与老人沟通并给予情感支持,更重要的是让老人有发挥余热的空间,如培养兴趣爱好,与老伙伴们一道参加社区活动等。也提醒我们提供科学的医疗保健信息,规范保健品广告宣传。

3月21日晚上,家住南京栖霞区迈尧路某小区的一名7旬老太在家中的窗户上悬绳上吊,小区居民发现后立即报警。警方到场后请锁匠将门打开,经过勘察排除刑事案件,老人留有遗书。据小区邻居及门卫说并不认识老人,因为她几乎不出门。知情者说,老人两个儿子在南京工作,最近从老家盐城将原本独居的老人接来。

老人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抚养成人,子女们成家立业也想尽尽孝道,将母亲接到身边颐养天年,但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老人的离去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搬迁是一个对生活有明确影响的事件,老年人的适应能力远不及年轻人,对他们来说投奔外地子女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对完全陌生的新环境的适应。熟悉的环境没有了,老朋友远离了,需要调整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努力结识新朋友并融入其中。如果搬到一个语言、生活习俗差异很大的地方,还会出现“文化休克”,心理应激更突出。我们看到的这位老人“门卫也不认识老人,因为她几乎不出门”,可以推测她并没有适应和融入到新环境中。

老人随同子女到一个新的地方,子女就是他(她)的依靠,子女的关心、照顾在老人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多数老人担心影响孩子的工作生活并不表达,如果子女可以经常联系,多交流,就能更了解老人的想法,帮助他(她)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能将老人接到身边一定是想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或许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老人不仅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也很重要,能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身边,会避免留下遗憾。

自杀是恶性事件,有自杀意念的老年人自杀的成功率是年轻人的5倍,因为老年人自杀往往事先计划,选择的方式也比较极端,值得重视。大部分自杀都与心理疾病和现实事件有关,最常见的为抑郁障碍,抑郁的老人情绪低落、悲观、无望无助,认为或者没有价值了,自杀成为他们的解脱方式,老年人患严重躯体疾病、经济窘迫、离异独居、酒药依赖等也是自杀的危险因素。如果及时发现、及早干预,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假如这位老人真是患了抑郁症,完全可以通过治疗缓解,避免悲剧发生。

猜你喜欢

保健品子女老年人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Tomb-sweeping Day
热门调查
九旬老人砸200万元买保健品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教育子女陋习
老年人的“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