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历史悠久,百草皆药
2016-08-03詹鑫婕
詹鑫婕
在临床治疗方面,苗医的外科水平尤为突出,特别是治疗疮疤疽肿毒、烧烫伤以及跌打损伤等,方法简易多样而且效果显著。
苗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数千年来,苗族同胞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古老的苗寨、精致的服饰、独特的美食……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苗族医药。苗族医药不仅是苗族引以为荣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苗医之起源
药王爷爷的传说
苗族人称苗医为“匠嘎”,称苗药为“嘎雄”。我国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由于苗族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对其医药的起源主要是其他的文献记载,以及苗族人民的口述代代相传。
在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辨物》中有:“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据说苗父的医术十分高明,能让“来者皆平复如故”。有学者认为,这里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苗医的始祖——“药王爷爷”。在广大的苗族聚居区至今还流传他的传说。
药王爷爷是一个周身透明如同玻璃,长着翅膀能在空中飞行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岔税岔嘎”(苗语即“寻找药方”),他每找到一味药,都要亲口尝一尝。药气在体内串行,气串在人体哪个部位,就能治疗哪个部位的疾病。一天,药王爷爷尝了一味蝶形兰花的草根,顿时满口麻辣味,急忙用水吞下,一时间大脑一阵昏麻,失去了知觉。药王爷爷醒后回忆说:“这草好生厉害,刚才我的脑壳像要烂掉了一样!”同行的族人看到后大惊失色,叫道:“哎呀,药王爷爷,你怎么全身都黑了!”药王爷爷一看,果然全身不再透明,遂将这草取名“草乌”。湘黔地区的苗医至今还传颂着药王爷爷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许多苗医还一直保持着在行医过程中治好病,就以杀鸡祭祖的方式敬祭药王的习俗。
药王的传说与西汉《淮南子》中“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非常类似,有学者认为,苗族之所以称为“苗”,与其祖先最早学会种植水稻有关。而“播五谷”、“尝百草”的神农是农业、医药的始祖,因此苗族与神农有着深刻的渊源,苗族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
苗医之发展
医巫一家
在世界医学史上,古代医药的发展,往往与巫术有着一定联系。据《国语·楚语下》记载:楚地“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苗族的先民是楚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苗族盛行巫术。由于古人对许多自然现象和人类疾病无法理解而怀有恐惧心理,他们认为想要驱除疾病求得平安,必须求得外界神灵的帮助。因此古人生病时,会请来巫师,通过祈祷、请神、送鬼等形式,调节、安定病人情绪。后来有些巫师在施行巫术的同时,会使用一些草药,咒语与药物同施,从而逐渐形成苗族“医巫一家,神药两解”的特点。这些习惯对苗族医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流传至今的“滚蛋疗法”,即将煮热的鸡蛋在患者的额、胸、背、腹部、手足心等处反复滚转,以治疗伤风感冒、风寒咳嗽等,并根据鸡蛋内膜及蛋黄颜色的变化判断病情,就起源于古代巫师敲蛋占卜的做法。
歌谣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苗族医药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进入了经验医学阶段。那么,没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医药学的经验要如何传播和传承呢?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人民生产生活、男女谈情说爱时,都会传出悠扬的歌声,医疗实践的经验,也是靠着山歌、民谣代代相传。如一首叫《垫哈》的古歌,说有个叫“哈哥”的男孩,小时不幸被老虎背走,10年后被父母找回时,不但野性不改,还声音嘶哑不能说话。有一次他跑到河边,看到了很多浮萍,捞起来吃了下去,没想到从此就能说话了。苗家因此知道了浮萍能治嘶哑病。
现今,很多苗寨中还流传着医药歌诀:“块盐冰片螺蛳壳,研磨成粉做眼药,一只眼睛滴一颗,五分钟后就安乐”;“独特伤药是马桑,祖代秘传好药方,煎水泡酒均有效,内服几次不见伤”;“仙鹤草治产后寒,煎酒服下不一般,服后不久就出汗,汗干烧退就好完”;“小小一味青藤香,清除肚痛功夫强”……苗族人民把医疗实践内容归纳整理成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不但便于推广传播和代代传承,也是苗族人民“以歌养心”的生活写照,更反映了苗族人民养生防病的哲学思想。山歌不但是苗族医药的重要载体,更赋予苗族医药新的灵魂。
自成体系
到了近代,随着苗族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苗族医药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医学派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光绪年间的《凤凰厅志》中记载苗药“或吞或敷,其效甚捷”。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在目睹苗医治疗枪伤神效后,曾多次到家乡湘西,请苗医师来到北京治病。贺龙元帅也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苗医苗药的神奇功效,在长征时曾多次强调要“动员苗药师随军前进”。
解放后,国家对民族医药非常重视,一批民族医药科技工作者,通过对苗族医药的调查和研究,对分散的、不系统的苗族医药进行了整理,并从临床疗效、药理实验、药物化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编撰了许多专著,使苗族医药从一方一药、一技一法、口耳相传、流散民间的零散资料发展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医学。
苗医之特色
三生九架,内病外治
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医学派别,苗医对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事物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苗族学者整理的《事物生成共源根》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苗族古代哲学观点“三生成学说”。三生成学说认为“万事万物同一理,事物生成共根本。头号重要搜媚若,第二是各薄港搜,第三是玛汝务翠,三本缺一不可生”。 “搜媚若”是指人的生命力、反应力、运动和思维能力等,“各薄港搜”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细胞等物质基础,“玛汝务翠”则指的是人体“搜媚若”和“各薄港搜”运行良好,即人体能量充沛,各脏腑组织功能良好,人体健康的状态。三大要素分别代表着能量、物质和结构,相互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此外,苗医还把气、血、水视为人体最重要的三种基本物质,决定着人的健康和生命。
苗医还根据人体的功能表现,将人体划分为九个架组,即脑架、心架、肺架、肝架、肾架、性架、肚架、身架和窟架。这些架组并不是现代医学的某一组织器官,而是功能相似的一类总和。这些学说是古代苗医的理论基础,苗医根据它们解释生命现象,探寻病因病机,指导临床用药。
苗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望、问、号、触”,与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大体相通,通过观察患者、询问病情、号脉辨析、触摸患处等,获取人体病理特性,经过归纳、整合和总结,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苗医对疾病的分类则比较特殊,将人体的疾病统称为“三十六症”和“七十二疾”,又根据病因、病症、疾病特性或者象征性予以命名。这样的分类和命名方法虽然较为粗浅和原始,但确实非常形象生动。如“蚂蚁症”,指的是病人的患处有如同蚂蚁行走的异样感觉,类似于中医的风湿麻木,症状鲜明,切合实际。又如“巴粘疾”,苗语“布巴粘”是定期性的发寒、寒颤,其实就是现代医学中疟原虫引起的疟疾,苗医则认为是“巴粘鬼”作怪,虽然看起来怪诞离奇,不符合科学道理,但苗医治疗时用的正是能够对疟原虫有效的药物,符合科学原理。正如一个老苗医所说:“你们‘疟原虫是人取的名字,我们的‘巴粘鬼也是人取的名字,指的都是那种眼睛看不见的小东西,名字不同,危害却差不多,治疗时同样是杀掉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在临床治疗方面,苗医的外科水平尤为突出,特别是治疗疮疤疽肿毒、烧烫伤以及跌打损伤等,方法简易多样而且效果显著。如治疗开放性骨折,苗医通常采用两块杉树皮固定位置,同时用草药外敷,不久便能痊愈。上文提到的让熊希龄总理赞叹不已的苗医治疗枪伤,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不少苗医不必手术取弹,只需外敷苗药,弹头就能自己从伤口退出。熊希麟总理称赞:“子弹无足自退出,全凭苗医华佗功。”
苗医治疗内科疾病善于使用外部疗法,如挑刺法、推摩法、放血法、脐疗法等,看似奇特,但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脐疗法,是在肚脐敷药来治疗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肚脐属任脉,与人体的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都有联系,因此通过药物敷脐,可使药物作用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肚脐的皮肤角质层很薄,敏感度高,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吸收力强,因此药物分子能很快透过脐部皮肤进入细胞间,从而通过血液循环而进达全身,且基本不受消化道生理状况和进食情况的影响,药物的利用率较高。
历史悠久,百草皆药
苗药的应用历史非常久远。在长沙的西汉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两个香囊,内装的药物经鉴定为辛夷、花椒、佩兰、干姜、高良姜、藁本等,具有杀菌、驱风、发汗等功效,都是苗族常用物。苗药也并不神秘,在著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四十多种苗语记音的草药,还记载了不少苗族人民的用药经验,如“黔蜀蛮人常将菖蒲随行,以治卒患心痛”,即苗族人常将菖蒲随身携带,用来治疗类似现代医学的冠心病等心血管疾患。
苗族的聚居地多在南方山区,那里山峦叠嶂,江河纵横,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植被繁茂,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百草皆药”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苗族聚居区,识药、采药、种药、用药已成民俗习惯,几乎人人都能辨识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很多苗族人家常将一时不易采到的苗药移栽于房前屋后,形成自己的“小药园”,以便现采现用。
说到采集药物,苗医很注重季节与最高功效的关系,正如苗家歌谣“春用尖叶夏花枝,秋采根茎冬挖蔸”所唱,药用全草、成花、枝应当在春夏采集,而药用果实、根块则要在秋冬收集。由于药源丰富,苗医用药主要以鲜药为主,保持药物鲜、烈、浓的特性,少部分药物则根据保存、携带方便,以及临床需要进行炮制。
苗药的命名非常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充满趣味。有的以药物形态命名,如狗牙瓣、八爪金龙、一支箭、奶浆藤等,有的以药物功效命名,如追风伞、风流草、夜关门、大回环等。苗医用药配方通常比较简单,有“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一说,药物间的配伍也自成体系,分为领头药、铺底药和监护药,与中药配伍中的“君臣佐使”有异曲同工之妙。苗药常用的剂型有煎剂、丸剂、酒剂、膏剂等,现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苗药的剂型也更为多样化和现代化,标志着苗药进入了新时代。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已被探知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中,苗族医药历史最为久远,内容最为丰富。在一批批民族医药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流传千古的苗族医药正在慢慢褪去她神秘的面纱,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近几十年来,苗族医药产业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如今已成为全国民族医药产业的领头羊。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工作者对苗族医药不断的调查、挖掘、整理和开发,这块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将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绚丽的健康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