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傲:尖刀上跳舞 悬崖上散步
2016-08-03小超
小超
裴傲第一次参与手术是在北大医院普外科实习的时候:“那时,我做的仅仅就是一个 ‘拉钩的工作,但即便如此,还是让我激动不已。”
大概由于电视剧《心术》的关系,让我对于神经外科多多少少产生了些好奇。后来又看了香港TVB的《On call 24小时》,其中关于神经外科的浓墨重彩,更让我笃定“神外”一定是个不同于寻常的科室。
这次,恰好安排了对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裴傲的采访。心中暗喜。这次终于有机会见到影视作品中的原型,让他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神经外科医者世界。
现实版On call 24小时
裴傲的习医之路开始得颇有些懵懂。早年,父亲从中医医生转做行政工作。因此“医生”的概念对于小小年纪的裴傲来说并不十分明确。反倒是高中毕业前,老师一句“当医生可以治病救人,是很好的职业。”开启了他的医学生涯。
1992年,裴傲考入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作为试点专业,他一学就是7年。
裴傲是个喜欢动作操作的人。他说,他真正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是从进入北大医院实习,做临床工作开始的。“普外老师们那些纯熟的技术让我特别佩服。那会儿,看人家做一台阑尾炎手术,我都感到钦佩不已。”
裴傲第一次参与手术是在北大医院普外科实习的时候,时至今日,他都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例乳癌根治手术。“我做的仅仅就是一个‘拉钩的工作,但即便如此,还是让我激动不已。”
然而,随着经验的增多和年资的增长,裴傲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渐渐被成熟与稳重所代替。记得《心术》中一位老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的经验越丰富,你越会觉得紧张。对此,裴傲感同身受。“以前每次上手术台前都会觉得很兴奋,但现在反而会觉得有压力。也许这就是一名医生成长的阶段。越成熟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多。”
1997年9月,裴傲前往北京医院进行硕士阶段临床和科研培训,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刘树山教授。他说,这成为改变他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事件。
那时,裴傲正处于选择专业的岔路口上。在进入北京医院之前,他的志愿是做一名普通外科大夫。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篇关于王忠诚院士的报道。“我们在学习期间对脑外科涉及的不多,那时我国脑外科技术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对它也没有特别的感性认识。但因为这篇报道,让我对对神经外科产生了兴趣。一是觉得很多疑难病症很具挑战性,二是觉得作为正在国内慢慢起步的一门医学,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我选择了北京医院的神经外科。”
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的两年,是裴傲重新审度“神外”这一专业的两年。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在神经外科的入门学习和基础知识的培养都是北京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手把手带出来的。我当住院总医师当了2年,对于现在来说应该是个例了。之所以如此苦练,这与神经外科的重要性密不可分。”
神经外科被公认为医学上地位最高的领域,其原因是要完成这样的手术对医生所需要得极其复杂的知识基础以及要获得进行这样的手术的允许所需要经过的严格的选择。在允许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前一个医生至少需要经过六至七年的训练,这也是所有医学专业中最长和要求最高的。
“365×24”,裴傲这样描述他做住院总医师的工作时间,“一年365天都得呆在医院,基本上这一年就不用管家里了。‘住院总的每一天,忙得就像打仗一样。但是正是这样的工作,给了我高强度工作压力的锻炼。也为日后晋升为主治医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裴傲的出色表现,2001年他被评为“北京医院优秀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