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开开心心“最后一刻交工”(里约倒计时)
2016-08-03
本报驻巴西特派记者 王海林
里约奥运会还有不到3天就要在马拉卡纳体育场开幕,各种吐槽声音和突发状态仍然不绝于耳。这座“上帝之城”到底有没有准备好?作为一名在里约驻站3年、见证了各项筹备工作的“歪果仁”,《环球时报》记者既对巴西人“最后一刻交工”的逻辑表示无奈,又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热情的国度所感染。抛开奥运工程上的“硬伤”不说,里约满城的运动氛围表明,南美大陆的首届奥运会真的向我们走来了。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举办地马拉卡纳体育场,是一块传奇之地。这里既有贝利打进第1000粒职业进球的荣耀,也见证了两年前桑巴足球主场沦陷的悲伤。奥运开幕式举办地的身份,将为它增加新的传奇。大赛临近,《环球时报》记者在马拉卡纳球场附近看到一群群健身的民众。看守体育场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这里是奥运圣地,就将人们挡在很远的地方之外。从运动氛围的营造上,眼下的里约远远强于4年前“高冷”的伦敦。
安吉拉今年63岁,是一名医院的退休医生。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像她这样一把年纪还要为奥运服务的志愿者不在少数。7月31日,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了首次带妆彩排,所有参与表演的志愿者每人拿到两张彩排门票,可以邀请家人或朋友先睹为快。在排练现场,《环球时报》记者遇到一家销售公司的负责人罗德里格斯,他是专门请假来参加彩排的。“伦敦奥运会时我正在英国,可惜工作太忙没参与。现在奥运来到我家了,一定不能再错过!”里约联邦大学大三学生克劳迪娅告诉记者,她听说中国代表团里有个“跳水梦之队”,有可能包揽全部跳水金牌,“太厉害了。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看中国人跳水!”
据记者了解,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排练的志愿者来自全球各地。中国人、俄罗斯人等远道而来的志愿者需要自己掏钱在里约租房住。有趣的是,里约奥组委为每名志愿者都拍摄了照片。他们的笑脸被贴在里约各大地铁站出入口。
为了迎接陆续到来的各国游客,里约各奥运场馆、景点及交通枢纽都设置了服务中心。交通干道处的奥运指示牌也十分醒目。截至2日,奥运会的各大永久性场馆都已经完工,个别临时场馆还在进行最后的搭建和检查。记者在主要赛场附近看到,快速公交站、地铁站或轻轨站也都已基本完工。公平地说,里约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刚刚于7月30日开通的“奥运地铁”更令记者眼前一亮。这条地铁线路上的列车是由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制造的。据巴西著名智库瓦加斯基金会的统计显示,地铁投入运营后,里约市中心到奥运场馆的通勤时间缩短了一个小时。比赛期间,这条线路每天将运送30万人次。坐着中车打造的地铁,用着华为提供的wifi,各国游客在感受奥运激情的同时,也在分享“中国速度”。
根据巴西国家资产、服务、旅游贸易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至9月将有140万游客奔赴里约,为当地旅游业带来26.8亿雷亚尔的收入和4000多个临时就业机会。尽管筹备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里约人倒是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北京时间2日,有外媒报道称,继澳大利亚运动员财物被盗后,该国女子水球队近1/3的成员又因患病被隔离。当记者向一名出租车司机提起这类“负面消息”时,这名司机耸耸肩安慰道,“巴西人需要适应奥运,外国人也需要适应巴西。开赛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