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地区地闪时空分布特征
2016-08-03孙丽娜
孙丽娜
(泰安市气象局,山东 泰安 271000)
泰安地区地闪时空分布特征
孙丽娜
(泰安市气象局,山东泰安271000)
利用泰安地区2007—2014年的地闪资料,研究该区域范围内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泰安地区负地闪比例为 98.54%,远大于正地闪比例1.46%;地闪活动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东部多于西部、山地多于平原;地闪夏季发生最多,春季次之,再次秋季,冬季最少;负地闪、总地闪8月份最多,正地闪7月份最多;地闪的日变化曲线总体不具有明显的峰谷型;正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为24.15kA,明显大于负地闪平均电流强度9.92kA;正地闪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分布在 10~20kA,其次为 20~30kA,负地闪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分布在-10~0kA,其次为-20~-10kA。
地闪活动;地闪密度;地闪强度
引言
闪电是雷暴云能量释放过程中一种强烈的大气放电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电子、通讯等设备的广泛应用,雷暴所造成的灾害越来越多。研究闪电活动规律,对防雷减灾具有重要意义[1-4]。孙景群通过分析气象台站的雷电资料,得出了中国雷暴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5]。Reap等通过对 1985和 1986年两年4—9月美国强风暴实验室(NSSL)的闪电定位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了该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该地区雷电防护的依据[6];Christian等利用卫星探测器光学瞬态探测器(OTD)观测全球闪电密度分布,发现当今全球每一秒钟平均发生46次闪电,而中国平均每分钟发生77次闪电[7];冯桂力等利用1998—2000年山东地区闪电探测资料对部分城市市区闪电密度的统计分析表明,鲁中地区的城市应该加强防雷工作[8]。中国是雷暴多发的国家之一,泰安地区雷暴日数在全国属于中等[5,9]。有学者对泰安地区雷暴做了一些研究[10-12],陈善炳统计得出泰山1954—1996年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1.1d,年际变化在17~45d之间,6—8月份占全年的83.6%,7月份最多,占全年的40%;贾汉奎等利用1953—2010 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泰安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31.3d,一年中只有 1月份没有雷暴,7月份最多,午后到上半夜是雷暴的多发时段。
此文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泰安地区的地闪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泰安地区地闪活动的监测与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所用资料由山东省气象局闪电监测定位系统(LD-II)提供,时间为2007—2014年。该系统采用定向时差综合定位技术,主站设在山东省气象局数据处理监控中心,13个子站分别设在烟台龙口、威海荣成、青岛即墨、日照、临沂蒙阴、临沂郯城、潍坊昌邑、滨州沾化、德州夏津、济南章丘、泰安东平、济宁鱼台、菏泽东明,覆盖山东全省。定位系统对探测数据经过优化处理后提供每个闪电发生的时间、经纬度、电流强度、极性等参数[13]。
把时间间隔小于330ms、空间间隔小于10km的所有回击定义为一次闪电[14]。研究区域为泰安地区及其周围少部分区域,将35°38′~36°28′N和116°02′~117°59′E之间的区域分成0.01º×0.01º的网格,然后统计每个格距范围内的地闪总数,用每个网格中的地闪总数除以该网格区域的国土面积,得到该网格区域的平均地闪密度,单位为次·km-2·a-1。
2 地闪概况
表1给出了2007—2014年探测到泰安地区的227550个地闪的平均特征。从表中看出,所探测到的地闪中,大部分为负极性闪电,占98.54%,正极性闪电仅占 1.46%。正地闪的平均强度为24.15kA,负地闪的平均强度为9.92kA,总地闪的平均(绝对值)强度为10.13kA,正地闪的平均强度明显大于负地闪。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负闪发生机会明显高于正闪,致使云中负电荷所造成的电场强度还没有达到很高,云地放电就发生了[4]。
表1 2007—2014年地闪的总体特性
3 地闪密度空间分布
地闪密度是闪电防护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能够直接反映研究区域内地闪的空间分布特征。图1给出了泰安地区 2007—2014年平均地闪密度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泰安地区正地闪年平均密度为 0.02次·km-2·a-1(图 1a),负地闪年平均密度为 1.38次·km-2·a-1(图1b),总地闪年平均密度为 1.40次·km-2·a-1(图 1c)。泰安地区地闪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部多于西部,山地多于平原,新泰市、泰安市多于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的特点。由于泰安市、新泰市境内山脉(泰山、徂徕山、莲花山等)较多,山脉南坡日射强,增温快,易造成午后空气层结的热力不稳定,有冷空气下来时,抬升热空气使对流发展,易于雷暴天气的形成,而肥城市、宁阳县和东平县地势相对平坦,地闪密度相对较小。
图1 2007—2014年泰安地区年平均正地闪(a)、负地闪(b)、总地闪(c)密度分布(单位:次•km-2•a-1)
4 地闪次数变化
4.1地闪活动年际变化
图2给出泰安地区不同极性地闪年际变化:2010年负地闪次数、总地闪次数最多,分别为43815次(占负地闪总数的19.54%)和44266次(占总地闪数的19.45%);2014年负地闪次数、总地闪次数最少,分别为 2858次(占负地闪总数的1.27%)和3178次(占总地闪数的1.40%)。2007年正地闪次数最多,为600次(占正地闪总数的18.12%);2009年正地闪次数最少,为220次(占正地闪总数的 6.64%)。正地闪与负地闪发生次数年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
图2 2007—2014年泰安地区地闪年际变化
4.2地闪活动季节变化
泰安地区地闪活动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夏季最多,正地闪占71.04%,负地闪占88.48%,总地闪占88.23%;春季次之,正地闪占23.68%,负地闪占8.65%,总地闪占8.86%;再次是秋季;冬季地闪发生的次数最少。正负地闪季变化趋势相同,负地闪季节变化更明显。夏季,西风带中的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暖湿气流叠加,造成大气不稳定,产生强对流,易于形成雷暴。
4.3地闪活动月变化
泰安地区地闪活动月变化特征明显,图3为泰安地区地闪平均月变化图,8月是泰安地区对流活动最旺盛、地闪活动最频繁月份,平均总地闪次数为12918.25次(占45.42%);其次是7月,平均总地闪次数8154.25次(占28.67%);再次是 6月,平均总地闪次数约为 4023.00次(占14.14%)。负地闪月变化与总地闪月变化趋势大致相同,8月最多,负地闪平均次数为12837.63次(占45.80%);其次是7月,约为8016.13次(占28.60%);再次是6月,平均为3947.75次(占14.08%)。正地闪月变化曲线比负地闪月变化曲线平缓,正地闪活动最为频繁的月份是7月,为138.13次(占33.37%),其次是8月,为80.63次(占19.48%);再次是6月,为75.25次(占18.18%)。
图3 2007—2014年泰安地区地闪月变化
4.4地闪活动日变化
为了分析地闪的日变化规律,分别统计了23:30—00:30(不包含23:30,包含00:30,下同),00:30—1:30,01:30—02:30,…,和22:30—23:30(北京时,下同)中每个时段 2007—2014年累计地闪的总数,同时计算出每个时段相应的百分率。结果表明:地闪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总体上不具有明显的峰谷型。正地闪最大值和次大值分别出现在 22:00和 17:00,最小值和次小值分别出现在 13:00和 14:00;负地闪最大值和次大值分别出现在 21:00和 20:00,最小值和次小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2:00;总地闪最大值和次大值分别出现在 21:00和 22:00,最小值和次小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2:00。从正负地闪峰值和谷值出现的时间上分析,负地闪的峰值和谷值总体在时间上早于正地闪的峰值和谷值。
5 地闪强度变化
5.1地闪强度极大值与平均值
为了分析强度分布,首先统计了正负地闪电流强度的逐年最大值、发生时间、位置(表2)及地闪的平均强度(表 3)。正地闪电流强度的逐年最大值区为50~130kA,5—10月都出现过最大值,正地闪极值为125.12kA,出现在2011 年8年16日,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三合社区西南方向;负地闪电流强度逐年最大值区为-110~-40kA,集中分布在7—8月,负地闪极值为-106.80kA,出现在2012年7月9日,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中套村西北方向。由于统计样本的年份较短,正负地闪最大值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规律不明显。
表2 2007—2014年地闪的最大强度
正地闪的平均强度远大于负地闪的平均强度,正负地闪平均强度的年际变化不大。2007年正地闪平均强度最大为26.11kA,2011年正地闪平均强度最小,为23.10kA;2013年负地闪平均强度绝对值最大,为11.02kA,2012年负地闪平均强度绝对值最小,为8.72kA。
表3 2007—2014年地闪的平均强度 kA
5.2不同等级地闪强度的概率分布
将全部地闪按照电流强度小于等于-110kA,-110~-100kA(不包含-110kA,包含-100kA,下同),…,-10~0kA,0~10kA…,120~130kA,大于130kA分为26个等级,统计出各强度等级地闪的数量,并统计出对应的百分率(图4),为了便于在图上呈现,负地闪采用绝对值。
图4 2007—2014年地闪不同强度等级分布
正地闪电流强度分布主要集中在 10~20kA,共发生 1373次(占 41.47%),其次为20~30kA,共发生1262次(占38.12%);负地闪电流强度分布主要集中在-10~0kA,共发生132581次(占 59.25%),其次为-20~-10kA,共发生 75534次(占 33.68%);总地闪电流强度(负地闪采用绝对值与正地闪累计)分布主要集中在 0~10kA,共发生 132889次(占58.40%),其次为 10~20kA,共发生 76907次(占33.80%)。
6 结论和讨论
(1)2007—2014年泰安地区共探测到227550个地闪,负地闪占98.54%,正地闪占1.46%;正地闪次数2007年最多,2009年最少;负地闪次数和总地闪次数2010年最多,2014年最少。
(2)地闪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关,总体表现为东部多于西部,山地多于平原,新泰市、泰安市多于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的特点。
(3)地闪季节分布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再次是秋季,冬季最少;负地闪、总地闪8月份最多,正地闪7月份最多,正地闪月变化曲线比负地闪月变化曲线平缓;地闪的日变化明显,总体上不具有明显的峰谷型。
(4)正地闪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分布在 10~20kA,其次为20~30kA,平均强度为24.15kA;负地闪集中分布在-10~0kA,其次为-20~-10kA,平均强度为9.92kA;总地闪的平均(绝对值)强度为10.13kA。正地闪电流强度的逐年最大值区为50~130kA,在5—10月都出现过最大值;负地闪电流强度逐年最大值区为-110~-40kA,集中分布在7—8月,正负地闪最大值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规律不明显。
该文数据统计仅限于矩形的区域内,对于泰安地区边界地闪数据的排除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统计过程中仅排除了地闪的回击,没有排除地闪的误测。
[1] 卜俊伟.基于闪电定位资料的四川省雷电风险区划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4,34(2):86-90.
[2] 李一丁,靳小兵,巫俊威.四川省雷电防护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5,35(2):77-80.
[3] 冯鹤,李小龙,张彦勇.白石山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1):114-118.
[4 ] 黄兰兰.强雷电天气过程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及预警服务[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 (3):88-93.
[5] 孙景群. 大气电学基础[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234 - 235.
[6] Reap R M,MacGorman D R. Clould-to-ground lightning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to motion fields,radar observations,and severe local storms[J]. Mon Wea Rev,1988,117:518-535.
[7] Christian H J,Blakeslee R J,Boccippio D J,et al. Global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as observed from space by the Optical Transient Detector [J]. J. Geophys. Res.,2003,108(D1):4002-4019.
[8] 冯桂力,陈文选,刘诗军,等. 山东地区地闪特征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 (03):347-355.
[9] 张敏锋,冯霞. 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02):61-67.
[10] 陈善炳. 泰山雷暴气候特征[J]. 气象,1998,24(03):65.
[11] 贾汉奎,靳惠刚,李振清,等. 泰安雷暴特征及其灾害分析[J]. 山东气象,2012,32 (01):27-29.
[12] 梁国坚,石振海,刘云. 对泰安市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使用价值的评估[J]. 山东气象,2009,29(S1):67-69.
[13] 唐巧玲,孙荆茶,王思群,等. 2007年山东地区地闪活动特征分析[J]. 山东气象,2008,28(04):28-31.
[14] Cummins K L,Murphy M J,Bardo E A,et al.A combined TOA/MDF technology upgrade of the US National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J].J. Geophys. Res.,1998,103(D8),9035-9044.
P427.3
B
1005-0582(2016)02-0048-06
2015-11-04
孙丽娜(1982—),女,山东成武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雷电防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