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职业环境的高校审计学课程改革

2016-08-03梅丹

关键词:审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梅丹

摘 要:审计职业环境的变化,呼唤高校培养更多满足实践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指出我国高校审计学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后,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并基于此提出审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提出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审计教学改革,并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延伸三个层面,具体介绍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进行审计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审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80-4

0 引言

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要着眼于服务社会需要。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改革也要紧跟审计职业环境的变化,培养面向实践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1 审计职业环境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1 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范围更深、更广,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资本市场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对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的需求增加,同时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也不断发生。审计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应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这呼唤数量更多,同时质量更高的审计人才。

1.2 审计行业自身的要求

近年来审计准则进行的重大修订,既反映了社会对审计活动的期望与需求,也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现行审计准则采用原则导向而非规则导向,只为审计人员提供分析和判断的基本框架和标准;现行准则全面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师评估客户重大错报风险,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程序;这些都使得审计过程成为职业判断过程。

审计职业判断更大的空间及其重要性的凸显,意味着满足社会公众期望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而且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包括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1.3 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相应地,我国高校育人方针正由过去的单一技术专业性,向全面综合的素质型复合人才转向。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内涵包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

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这也要求高校完善审计教学体系,发展基于“职业模拟”角度审计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 我国高校审计学课程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相比较于其他会计类专业课程,学生普遍感觉审计课程枯燥无味,理解困难;或者学不明白,或者难以致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评价都不高。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历,笔者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2.1 客观方面:审计学科自身特点

2.1.1 理论知识枯燥

审计的许多理论概念,如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审计判断等,较为生涩难懂。如果教师课堂对理论的讲授和介绍只浮于表面,未能结合具体的审计实践经验及工作细节,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课本零散、简单和抽象的陈述,死记硬背,无法融会贯通。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2.1.2 业务知识抽象

审计学本身有极强的实践性,当前审计课程和教材主要以业务循环审计来介绍审计实务,但单靠课堂照本宣科式地讲授很难还原握审计实务。因为当前职业环境下,审计实务中包含大量职业判断,如样本量的选取、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可容忍误差、可接受风险和重要性水平的认定等,使得审计实务操作表现出很强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这会让习惯了标准答案、缺乏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觉得难以把握,不着边际。

2.1.3 要求扎实、宽泛的基础知识

审计学专业性很强,与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文写作等许多学科理论相互渗透。要想学好、学通审计学,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

实务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对客户的经营环境、战略前景、生存能力等作出判断和分析,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战略、经营、财务等多方面、更全面的知识和经验。

2.2 主观方面:传统教学组织方式

传统讲授方式、师资、课时、课本、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使课堂无法将审计工作与实务技术以原貌展示给学生,教学效果欠缺,制约了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①受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既缺乏动机和激励,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审计实践。即使是那些可能有很多证书的教师,其课堂授课大多也只是从书本、从网络到书本和理论,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②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教师难以详细介绍专业理论的同时,实践教学更是不可能实现或完全流于形式。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使得笼统的定义性概念更加模糊,学生在填鸭式理论灌输中对审计知识的掌握仅限于应付考试,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审计概念框架和知识体系,也并未真正培养起相应的职业素养。课程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审计技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仍需系统详细的专业培训,既浪费社会资源,又延缓就业过程。

③案例教学虽已有充分应用且所占课时比例逐步提高,但缺乏数量充分的高质量案例储备。目前常用的教学案例,以国内外审计失败案例为主,其中还不乏虚拟案例。教师自行编写的虚拟案例很可能存在漏洞;国外案例相对晦涩难懂,与中国实际经济、法律环境契合度不高;而国内审计失败案例多着重介绍审计失败原因及启示,并未能系统展示审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难以反映审计工作全貌。

④教材多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为依据编写,一开始就大量涉及职业规范和执业准则内容,然后是审计理论,后半部分为循环审计。这种编写顺序与认知审计的过程并不一致。因为准则、规范等内容并不能形象描述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初学者可能不能透彻理解,对课程的热情与兴趣减退。此外,大多教材停留在对概念的介绍、举例及对准则、法规的讲解和阐述上,很少有审计具体过程的介绍,更不曾提及分析思路、职业判断的形成等。导致学生只是机械了解各种不同概念和方法,对其具体运用不甚清楚。

3 审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

从当前现状及原因分析出发,我国高校审计教学应围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面向职业环境需求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以及审计行业自身发展角度,以现实需求引导课程安排,以实践需要指导教学改革。

重点要培养学生以下综合素质能力:

3.1 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是审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不仅要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熟悉现行审计准则和规范;更要能在实务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要求研究当前国内外审计学科发展形势和前沿问题,结合审计实务的必要性和社会需求,重新设定审计教学课程标准,通过课程设计丰富专业知识内容,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通过经济、管理、金融、证券等相关课程学习,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用扎实全面的知识为敏锐的职业判断力提供基本保证。

3.2 职业道德素养

面对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经济违法犯罪,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教育势在必行。

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学生入职后进行有效职业判断的基础。

在各种压力和动机之下,唯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才能审慎地进行审计程序和方法的选择,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高校审计教学中,除应注重学生审计知识框架的建立和专业审计技能的培训,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小组讨论,实施案例教学,邀请实务界人士人进行专题讲座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职业道德认识。以保证为国家审计领域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3.3 自我学习能力

当前作为审计依据的会计准则、规范等,以及审计准则和技术方法都在不断发展更新,会计实务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这都对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自我学习能力提出要求,不能指望在学校所学知识能一劳永逸地满足实务工作需要。因而高校审计教育应从“传授知识”向“传授学习方法”转变,克服功利性弊端,达到教育终生受益的本质。高校应以课程为平台,以教师为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方法论”指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使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质疑和探索的习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多是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树立起“终身学习”、“学会如何学习”的理念。

4 审计教学改革: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

当前形势下,积极主动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在高校审计教学中全面推行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认知规律的先进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训实习法等,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改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对于审计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4.1 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精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获得,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素材,通过意义建构,即建立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方式获得。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可具体结合采用学习讨论、案例研究、情境模拟、任务训练等方法。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学习小组成员要协同作业,并通过有效会话商讨如何完成任务;在任务实施完成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并在团体协作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发现和探索相结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4.2 教学组织:内容模块化+任务驱动

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安排教学顺序,可先从现象内容(审计工作过程)入手,将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的内容后放。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各模块的教学。审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任务。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可分解成各具体“任务”来教与学。

①教师根据模块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如现金、存货盘点任务等。审计的相关知识点,如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工作流程、工作计划的制定;内部控制的描述与评价方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计报告的撰写方法等,都可以设计贯穿到任务之中。

②学生“探究式”学习解决任务要使用的一些必备知识技能。如盘点法的使用,不同对象盘点方式的异同,监盘表的编制等。还有灵活运用审计方法、鉴别描述内部控制、收集整理审计文案、解读审计准则、出具审计结论的各种技能。

③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学生完成任务的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能实际运用、动手操作、自主解决问题,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十分吻合。

4.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

在各任务模块的讲解中,教师讲授之外,还可根据关键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和素材准备情况,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课程教学的职业模拟化程度更加逼真,学生学习也更具有实践意义和探索意义。

①情境教学法。指在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如实物场景、图片、短片、角色扮演、案例展示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和独立思考,接着小组讨论思辨、团结协作,派代表陈述观点和接受问询。它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知识,加深印象,发展抽象和逻辑思维。

例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测试和业务循环审计时,可通过创设各个业务循环流程情境,由学生扮演职能部门职员。“身临其境”的业务执行使学生能亲身体会,从而更容易理解业务循环中各职能部门职责、部门及岗位的互相牵制、单据的生成与传递、记录与实物的核对等内控内容,也更容易形成审计人员应运用何种方法、收集哪些证据的职业判断。又如在讲解审计职业道德和相关审计准则时,可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选择符合或违背职业操守、职业准则或法律法规的行为,探讨法律规范的灰色地带。

②案例教学法。指运用审计理论和方法,对实际或仿真的案例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问题、形成结论或提出审计建议,以获得审计实践知识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解决高质量案例储备问题。较好的做法是,教师深入合作单位或关系企业调研访谈或参与事务所审计项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真实资料,根据案例案情及贴近教学要求做精心筛选和改编。如果该项条件不具备,仍然是选编现有公开案例,则不能固定于已有模式,应以审计实务为基本结构,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知识、技能和法规等对基本材料加工改造,从而在运用该案例时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兴趣。其次,就案例的讲解做充分准备。教师要预先熟悉并深度理解案例,然后以自己的思维做引导,注重讲解理论在实务中的表现形式,逐步还原审计工作程序和过程,有步骤地带动学生思考并参与分析讨论。活用案例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知识面,符合对认知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此为支撑点,依靠特殊印象强化对审计工作的理解,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思考的兴趣,锻炼其根据具体情境作出恰当职业判断的能力。

4.4 教学延伸:实验(实训)+实践(实习)

情境融入和任务完成使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还需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践(实习)将零散的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这对于衔接实际工作有重要作用。

4.4.1 有条件的高校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开设基于“职业模拟”视角的审计实验课程

实验室应安装审计类的教育软件,并至少能提供一两个企业的财务资料和仿真背景,如企业的行业状况和法律环境、企业的性质和经营战略、内控的设计及运行情况,账、证、表等财务信息的手工记录及电子记录,相关会计政策和制度等。通过对企业的全面审计实验课程,学生可将课堂积累的审计知识和技能进行回顾和综合运用;根据可疑数据和审计线索追踪到原始凭证及其他基本资料;亲身体验审计工作步骤、具体流程和基本技能等;面对问题自主探索解决方式,对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和决策。这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得审计不再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而变得形象可感。

4.4.2 将社会实践(实习)落在实处

高校应运用多种渠道给学生创造最佳实践机会,如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校外合作企业实习,动员学生多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利用寒暑假实习。为避免实习流于形式,高校需要做好与实习企业和与学生的沟通,并加强对实习效果的多方位评价和考核。这样才能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逐步通过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并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和企业用人同时提供帮助。

5 审计教学改革应注意问题

5.1 正确认识教学方法的作用

不能迷信和盲目夸大教学方法的作用,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依靠某一种方法就能够解决审计教学中所有问题。同时各教学方法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交叉、互为依托的。如任务驱动法下的任务实施过程中要营造适当情境;而情境教学法下要布置一系列任务。

5.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审计教学方法在应用上并不都是尽如人意,往往会受到教师能力水平、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课堂一些难以预料情况等因素制约。因此审计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课前要花费大量精力,按照实际审计工作流程,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设计可操作性的案例、情景和任务等;教师对知识的运用要有自己的标准,形成对审计理论、实务、实践、内容等方面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独到的见地;教师要有能力掌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切入教学重点,对偏离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活动及时引导纠正,用最恰当案例、最合适问题、最到位点评、最富结论性的总结,来保证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

5.3 育人要贯穿始终

育人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塑造有独立人格,有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人是贯穿高等教育始终的。教师不能只关注专业能力培养,把学生训练成机器工具,而应重视人文关怀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技能的同时肩负好育人的职责。

参 考 文 献

[1] 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2.

[2] 李丽青.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下的审计教学策略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3(1):32-33.

[3] 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22):120-121.

[4] 陈娜.审计教学中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9):114-115.

[5] 庞卉.审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与应用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4):103-108.

[6] 谢筠.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教育,2012(2):106-107.

猜你喜欢

审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