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

2016-08-02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星巴克成本消费者

01星巴克终于按捺不住涨价了

发条橙子

据说,星巴克对中国大陆门店内的部分饮品进行了1至2元的价格上调。星巴克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出于“本地运营成本和市场动态”的考虑,“这其中包括租金、物流、门店设施、人力、产品研发和顾客体验创新等各个方面”。

其实相较于美国的一年一涨,中国地区的售价倒也算稳定,但星巴克中国的这次调价是2012年以来的第一次,再往前一次的调价,那都是2007年的事了。

事实上,除去成本上涨的原因外,对于星巴克而言,涨价倒似乎一直是个策略。

其一,有助于增强客户体验。在星巴克店里不惜排长龙的队伍里,有多少人是真正喜爱星巴克饮品口味的呢?相较于产品本身口味而言,星巴克的核心竞争力应当还是在于它与众不同的氛围和体验,而这需要一大笔的运营成本。

其二,有利于明确品牌定位。这需要有一个前提——这群顾客必须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否则星巴克将没有利润空间支撑这样的模式,所以不断提升的价格和利润空间是星巴克自身模式的基础。

虽说是4年才一涨,虽说是只涨了1~2元,但星巴克此番的动作还是引来了一波关注。不少人对于此番涨价的不满在于:本来中国市场的定价就比美国市场高,现在又涨了。

而CEO霍华德 · 舒尔茨曾对美国媒体表示,星巴克对中国媒体只单纯计算咖啡售价高而感到“震惊”。在华开展业务的成本结构和公司在华经营所做的投资,决定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售价略高于其他市场。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西方不同,西方顾客通常买了咖啡带走,而中国消费者则长时间停留在店中,为此,在店面设计等方面也会投入更高的成本。

02电商卖家谁会先死掉?

白 鸦

淘宝40%的订单来源于搜索,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多的60%去淘宝,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购物场所,而不是去那里搜索找东西。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朋友的推荐去买。

未来,淘宝源自搜索的订单会缩减到20%以下,更大的场景是我们所信任的达人和一些所信任的垂直网站,以及所信任的垂直媒体。那上面出现的推荐、话题,甚至广告都会被信任,因为那里的推荐和讨论,所以购买。

而未来的零售领域里最土的就是那批“死卖货的”。什么叫作“死卖货的”呢?就是所谓的我很了解供应链,知道花20块钱买一条牛仔裤,我去搞定谁、请谁去夜总会,砸多少让我上一次活动,让我一次卖10万件的,这种就叫“死卖货的”,以后一定会被淘汰。

做得好一些的可以活下来:卖商品的同时卖自己的服务,消费者信任他,愿意不停地买他们家东西,就可以产生口碑。

做得再好一点的:把自己的商品、服务包装成一种文化,有消费者愿意去传播它,买了你们家东西这是荣幸,我拍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分享,说谁家的东西真好,我愿意晒单。我朋友问我哪儿买的,我告诉他一定要去他们家。

真正的胜利者是卖文化的人,服务好,跟消费者互动好,消费者认可他,有一批粉丝,粉丝帮助他拉顾客和拉人,才能在未来的零售业里做到更好,一定不是砸钱买广告。

未来整个零售业不会再有中心,一定是打散的,完全去中心化的,靠人的传播,靠人的互动,把人作为变量。未来的品牌不再值钱了,值钱的是有多少粉丝,有多少人帮助你传播,有多少人认可你。

03文案写得好,为何东西卖不掉?

吴寒笛可爱多

当公司产品的销量(也可能是下载量、激活量)不尽人意的时候,“改文案”几乎成了标准动作。

也难怪,要提升销量无非就两个措施:一是提升流量;二是提升转化率。而改文案是提升转化率成本最低的方式。动动手指头,润色一下文字,如果能将转化率提高一成,销售额能上升10%呢,想想都令人小激动呢!

可是很多公司,广告文案改了又改,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都精雕细琢了无数次,产品销量还是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搞定其中的关键限制要素,其实就是所谓的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找到了短板,就不愁东西卖不掉了。

1.消费者对于一个产品认知和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了一定的门槛。比如食物,就是认知门槛很低的商品,而新兴的科技产品,认知门槛就会高很多,不信你尝试着对你父母解释一下“VR”“AR”概念,看看是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2.消费者在看到一个产品及其价格时,本能地会对该产品的性价比有一个感性、不精确的直观衡量。如果这个“性价比”的直观感觉很低,那么这将成为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要通过提升感知价值、降低感知价格来解决。

3.每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会承担相应的决策成本。而我们可以通过风险逆转,就是把消费者可能承担的决策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嫁到商家头上。比如天猫的“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4.一致性惯性。人都有维持现状、保持一致性的行为惯性。克服“一致性惯性”的方法是制造短期的感性冲动,比如“制造稀缺性”。

文案克服了以上关键限制要素,产品的销量就会起色。

04消费级无人机的引爆点

李玉杨

在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的情况下,把无人机称作是智能硬件下一个风口,相信并没有多少人有异议。而现在又掀起了另一股妖风——自拍无人机。

自拍无人机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5月份亮相的Lily自拍无人机,从表面上看,它各项指标都远逊于当时同价位的大疆精灵无人机,却意外一夜爆红,在众筹平台Kick Starter上销售了6万台。

首先,专业的航拍、勘测等无人机的应用领域,在性能参数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普通的日常使用场景中,用户对于无人机性能指标更宽容,他们更在意携带方便。

其次,自拍型无人机功能点少、专注,本身功能罗列就简单。其实这种专业和易操作的矛盾正如智能手机和单反相机,两者都有各自的不可替代性,但是智能手机在拍照效果上往往能够达到“小白”式用户所见即所得的期望值。

再者,另一个阻碍其大幅度普及的就是价格,像美图手机航拍器这样通过“飞行系统+手机”的模式取代云台相机,在价格上往往会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当产品价格压缩到用户预期以下的时候,用户体验也基本能够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无人机的引爆点就来了。

自拍无人机尤其是“手机航拍器”这种搭配,通过价格下探叫好不叫座的无人机市场,促进了大疆这样偏重于专业消费级无人机的公司开始关注日常消费级无人机,同时对于手机的成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看来,自拍经济已经为自拍无人机奠定了用户基础,拘泥于传统造型和应用场景的无人机正在和大众的需求脱节,产品侧改革或将始于自拍型无人机。

猜你喜欢

星巴克成本消费者
被玩坏的星巴克咖啡杯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知识付费消费者
星巴克为什么不卖酒了?
哲理漫画
3.15打假
二则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