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乡亲 合作致富
——记河南省上蔡县晨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伟
2016-08-02河南省农业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
回报乡亲 合作致富
——记河南省上蔡县晨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伟
河南省上蔡县晨晖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上蔡县邵店镇后杨村,距县城六公里。全村17个村民组,5680亩耕地,4156口人。
毅然回乡成立合作社
合作社理事长张伟,后杨村人,之前在广东一家果品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2013年10月回乡探亲,看到家乡有很多责任田无人耕种,不是被廉价租给别人,就是被无偿交给亲戚朋友或邻近耕种,严重制约了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大部分家庭为此造成经济困难。这种情形,张伟看着就心痛,于是他找到村党支部、村委会,谈了自己想回家乡为父老乡亲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把本村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不愿意耕种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由他出资进行流转,成立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村两委当即表示全力支持他的善举。
经过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会议商议,大家都非常支持张伟的想法并很快进行了实施,从开始运作到丈量土地签订合同,总计不到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全村12个组和十里铺村3个组560余户3068亩土地的流转,其中涉及残疾人家庭12户,困难户家庭16户。
土地流转的价格是每年每亩900斤小麦,小麦价格按当年国家保护价计算,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土地流转价格都是按小麦1.2元/斤、亩折价1080元付给农户的,相比实际价格,三年多支付给农户流转土地款30多万元。张伟的妻子和孩子对此都不能理解,但张伟说,流转土地款都是给了自己的父老乡亲,没有什么亏不亏,他们要是真的有困难,就是白给也要给。2015年春节前,为方便村民出行,张伟还自己出资10万余元,将后杨村主街道进行了加宽硬化。
实施产业化发展合作社
近三年来,合作社在张伟的精心打理和运作下,主要种植粮食,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合作社的基地进行了分区,中部是和一家种业公司签单种植的2200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主要繁育西农979和9023小麦良种,小麦收割后种植玉米、优质大豆、高淀粉红薯、紫薯。西部建了瓜果蔬菜温棚200座,占地400余亩,已连续两年种植哈密瓜、台湾小蓝西瓜、小甜瓜等瓜果,温棚瓜果收获后种植青椒、豆角、秋黄瓜、小架瓜等瓜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的哈密瓜经甜度检测和在县城举行免费品尝活动,其甜度和口感均达到或超过新疆哈密瓜。东北部临杜一沟河栽植了优质大棚冬枣200亩,优质耐储存大棚油桃100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明年能产生经济效益。今年种植的160余亩邵店传统生姜也获得了很好的收成,目前都储存在地窖里。利用现有园区内约12.6公里道路、荒沟荒坡栽植的1.8万余株香樟、大叶女贞、桂花、法国梧桐、金丝垂柳、杨树等景观树,三五年内也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合作社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合作社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给成员和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益,解决了本村和邻村甚至周边乡镇300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
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农户,每亩土地除每年可得1000多元租金外,中老年人和不能外出务工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70多岁的老人可以到地里拔草,每天最低工资60元,男工和技术员收入每天100元至200元。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得到不低的家庭收入,特别是不能出去打工的老人和病人,在合作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一样可以得到不低的工资收入。
合作社还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帮助扶贫户尽快脱贫致富。对村里31户扶贫户和家庭困难户,合作社免费提供塑料大棚、瓜菜种子、化肥、农药;免费将合作社种植的两年树龄油桃、冬枣交给扶贫户自己管理自己收益,并负责培训种植技术、包销种植出来的各种农产品,扶贫户王献成到合作社管理油桃140株,今年就可收入2万多元;引导扶贫户到合作社务工,进行劳动力转移脱贫。
合作社的发展,还带动了后杨村运输业、种植业、销售业、饮食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就业岗位,为维护后杨村的和谐稳定、促进贫困农户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贫困户成员在合作社务工
合作社将载誉前行
合作社近三年来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认可,省、市、县领导多次到合作社检查指导工作。2014年,合作社被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先进合作社,奖励现金5万元,张伟本人也获得了县乡土拔尖人才等荣誉。2014年11月,后杨村村两委换届选举,张伟以全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4年9月,经上蔡县委组织部批准,合作社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基层党支部。
接下来,在张伟的带领下,合作社将朝着健康运营和谐发展的方向迎风前进,带领更多成员和村民走上合作致富的道路。
周边成员在合作社务工
(河南省农业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