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产业“聚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奋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综述

2016-08-02吕万刚樊祥胜

行政科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吕万刚 樊祥胜



推动产业“聚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奋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综述

吕万刚 樊祥胜

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边规划边推进。经过7年多的砥砺奋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这一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形成了体系,覆盖了各个方面,作用日益突出,已经进入提高发展水平、提升竞争优势的新阶段,成为引领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浴火重生”激发中原强势崛起

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让河南的经济急转直下:

洛阳市伊川县电解铝的价格从每吨2万元跳水到不足1万元;

传统的支柱产业钢铁、煤化工、煤炭等纷纷陷入困境,河南省工业增速仅为1%;

在沿海打工的近900万农民工汹涌返乡;

……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土地资源面临瓶颈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迟缓,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与此同时,在发展路径上面临着两条“死路”:高消耗、高消费是条死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也是条“死路”。

危机来临,何以应对?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在“危”中寻机,把“危”作为产业格局重新调整、区域格局重新洗牌的重要节点,各个击破。2008年12月召开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战略支撑”。“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确立。

针对当时各市县遍地开花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和人口的支撑承载能力较弱、规划布局散乱、大型企业和项目较少的现象,河南省在规范整合原有312个工业园区的基础上,确定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其中有114个布局在县域内,每个县原则规划一个,个别县设有两个。产业集聚区突出产业集群培育和产城互动发展,并将之作为招商引资和承接高水平上规模产业转移的主平台。

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产业集聚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产业“聚变”的核心理念在一步步的谋划与实践中逐渐明晰——

“三规合一”: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严密套合,解决合法合规建设问题。

“四集一转”: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发展基本内涵要求问题。

“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依城促产,依托城市功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条件,促进产业升级;以产兴城,通过产业集聚创造就业岗位,以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人口集聚,推动城市规模扩大,解决发展模式问题。

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有效抓手,焕然一新的发展理念,让河南演绎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生动实践。中原“聚变”,由此拉开大幕。

河南在危机中找到了一个适合国情省情、契合发展趋势的有效抓手,走向一条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产业集聚区应时而生、顺时发展、顺势壮大,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河南的产业集聚区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平台。7年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举措,与其说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区域竞争和自身结构性矛盾,不如说是实现从传统工业到现代工业跨越、发展新兴工业大省必走之路。

在古老而又全新的中原大地上,从7年前的那个春天开始,充满活力、魅力和引力的产业集聚区肩负起河南省探索经济转型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重任。7年来,“一百八十罗汉闹中原”,产业集聚区建设已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数叶扁舟”到“千帆竞发”,从“雏形初显”到“大见成效”。

“谋定后动”引领载体科学布局

谋定后动,行且坚毅。7年多的时间里,河南先后探索出“一举求多效”“牵一发动全身”“一优带百通”等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使产业集聚区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聚变”的创新发展思路在探索实践中一步步夯实:

——坚持规划先行,促进科学发展。科学规划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前提。从“三规合一”到“五规合一”是河南科学谋划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一个创举。谋划之初,正值国家土地和城市两个规划修编,河南抓住这个机遇,将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与这两个规划严密套合,让“三个规划”精准衔接,为合法依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攒足了后劲。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详规、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多项规划,做到各项规划的精准对接。

让服务业更加依附于城市,让城市功能更好地活跃服务业。2014年,河南为创造经济发展最佳业态,提出打造产业集聚区+“两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发展模式,“两区”与产业集聚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引擎。2015年,河南省将推动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五规合一”,调整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立完善产城互动发展机制,产业集聚区与城镇齐头并进。

——主导产业鲜明,集聚促进集约。产业集聚区不能是“大杂烩”,关键要有主导产业。河南省政府要求:一个产业集聚区不能超过三个主导产业,把握“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注重多渠道培育产业集群。包括依托产业转移承接国内外产业集群、引入战略投资者带动集群发展,依托国际知名企业、大型央企整合集聚产业链、加大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壮大整合产业集群,土传统资源产业业集群等方式推产业集群的发展,的不断拉长,有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漯河市形成了千亿食品集群为引领,百亿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许昌市加快实施“十大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突破千亿元,假发制品、电梯等7个特色集群超百亿元。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紧盯“高精尖”项目,和北航、浙大等16家科研院校联手建立了科技成果孵化或产业化基地。分布于全省各地的产业集聚区,以发展壮大为主导、支柱产业为目标,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如今,全省近三分之二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投资占比超过85%,培育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有色、生物医药、新材料、物流商贸、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轻工、电子信息、新能源、建材、钢铁等15大类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未来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发动机”。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区纷至沓来,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招商引资难、土地利用率不高、企业集聚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生产制造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为避免盲目跟风、项目准入门槛低等现象的发生,河南省政府及时引导各地产业集聚区,建立招商引资追溯机制,奖罚分明,责任到人。同时,对产业集聚区规模不够、发展层次低、高耗能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腾笼换鸟,为产业集聚区增加土地空间,进而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河南省长谢伏瞻在信阳平桥区产业集聚区考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的考评体系,将考核重点转向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品牌建设、运营效益等方面。此前,河南省政府先后三次调整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从经济总量、集群发展、节约集约三方面选取10个指标进行考评,并颁布星级考核晋级。去年,7个产业集聚区未达到门槛标准,被取消产业集聚区称号,降级为专业园区,有关优惠政策也相应取消,同时5个符合条件的专业园区晋升为省定产业集聚区。在强化政策引领外,省委、省政府还注重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实施多形式、多级别的督导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率省直各厅局负责人,十八个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分组对全省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和集聚区建设,进行观摩、点评、总结,组织开展年度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评比活动。每年年末,省政府都通报表扬年度产业集聚区发展先进单位,对授予河南省十强、十快产业集聚区的单位给予500万元奖励。另外,定期不定期、不定形式地实施集聚区专项督导。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激励机制、惩处办法创立完善,为产业集聚区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河南产业集聚区之所以走到今天如此辉煌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坚持转变政府职能,用硬手腕打造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省政府为了强化政府服务效能,实施了财税分成体制、产业集聚区与上级职能部门“直通车”制度、联审联批制度和定期联合办公等制度。7年来,省委、省政府联合相关部门针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出台政策20多项,涉及内涵目标、规划建设、推进机制、支持政策、专业园区建设、考核晋级等方面,持续聚焦集聚区发展。综合采取土地、财税、电价等扶持措施,推进生产要素集中配置和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注重制定并完善了产业集聚区管理条例、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三定”规定,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各个产业集聚区的地位、功能、特色等,使各项效益最大化。

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用地保障机制、人才引进机制、招商引资机制、绿色发展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新乡县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七个一”工作法,对10亿元以上项目坚决落实“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等措施。濮阳市推行市县领导分包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周调度会制度、职能部门“直通车”制度,制定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和跨区布局项目收益分享办法;开展“观摩点评”、“对手赛、挑战赛”活动,激发了产业集聚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产城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中原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有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依托产业集聚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河南新型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的正确选择。“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是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即通过集聚区和城区的联动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亮点一:吸纳就业,产城融合进程加快。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生产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集聚区在县一级城市的落户,无疑将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汤阴县近几年一直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关镇在产业集聚区务工的有五六千人,随着产业的发展,先后建设了孔村社区、五里村社区等四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规划档次都比较高,有电梯、学校、公园和社区卫生院。城关镇焦孔村村民焦秀芹说:“我家原来主要靠种地为生,农闲时外出打工,一年收入2万~3万元。产业集聚区建成后,我丈夫在众品上班,儿子在永达工作,一年收入有五六万元,而且我儿子在厂里谈上对象了,对象说我们这里好,离公司近。现在我们家搬到了新建的社区,生活比以前强多了。”

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得到有机结合。全省各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和县城周边,成为城市的工业功能区,也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快向城市特别是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郑州市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启动了各类城区、产业集聚区6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及其规划区和周边3公里内98个撤村并城社区建设项目,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城市功能的完善支撑产业集聚区发展,增强对产业集聚的竞争力和吸纳力。一方面,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为落地企业和员工提供了宜居宜业环境;另一方面,集聚区的企业又为城区居民和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如今在家门口做产业工人成为原阳农民的首选,全县3万名青年农民在产业集聚区找到了理想就业岗位,并在城区购房安居,完成了从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身,也为原阳现代新城聚集了人气。

亮点二:政策扶持,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这一政策时认为,没有产业的城镇走不远,没有产业的城镇化也只能是无源之水。为此,河南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载体,加快城乡转换的节奏。在政策上,优先将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农业人口成建制地转为城镇户口,进入产业集聚区工作的员工的农业户口可转为城镇户口,集聚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纳入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等等。

民权产业集聚区澳柯玛生产车间

产业集聚区推动着城市的转型发展。在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集聚了420多家食品企业,辖区内的村庄已经全部进行了城镇化规划改造。目前已经建成新型社区3个,入住人员近3万人,入住居民一律享受城镇居民的医疗、养老、就业、低保等待遇,集聚区所有基础服务设施均与主城区对接融合,常住人口达12万人,已形成漯河的次中心城区。而在许昌,产业集聚区承载了67%的城市新增就业人口,带动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城市建设,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产业布局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重合,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前提条件。早在2014年,沈丘产业集聚区就投资1.65亿元,开工建设10条道路、4座桥梁,总长11.9公里,拉大了建成区框架,拓宽了发展空间。新乡县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区、镇区、社区和集聚区建设。

亮点三:功能完善,示范带动成效显著。宜业与宜居并重,全省各产业集聚区在建设之初,既坚持项目区规划与生活区规划同步进行,又坚持以城市功能完善支撑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建设“无缝对接”、“联动发展”和省内转移就业人数超过省外的历史性转变,许多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河南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大多紧邻县城,均沿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布设,既有利于实现城区基础设施的延伸幅射和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又便于对外快捷联通,产业集聚区与城区互动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

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生活”的原则,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改造和商住房开发步伐。郑州市通过落实“一基本两带动”,深化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改革和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三房合一”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城镇中小学校扩容工程和优质医疗资源倍增计划。走进全省任何一个产业集聚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到处一派朝气蓬勃景象。随处都能欣赏到蓝天碧水、青草翠木、成片梅林、斑斓栾树,宽阔的马路,崭新的公交车……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现代。临颍县政府投资建成了6万平方米的公租房供产业集聚区工人居住,房内空调、网线、电视、厨具等设施齐全;滑县投资33.6亿元在产业集聚区内建通水电路桥和学校、医院;长葛从一开始就坚持区城同建,聘请同济大学等5家高资质设计单位编制产城一体发展详规;位于信阳市羊山新区北边的信阳国际家居小镇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16平方公里,总概算投资350多亿元,在规划之初就设计了包括园区社区、市政设施在内的产城融合功能区。产城融合,极大地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人气和名气。

“半壁江山”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使集聚区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迈进,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提质转型的新路子。2015年7月7日,省长谢伏瞻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提质转型的发展理论、发展方式、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在经济新常态下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

一是抢占科技新高地。科技创新是企业成长壮大的灵魂,产业升级的关键,更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智能终端产业为代表,河南省坚持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信息网络、电子设备、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对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一些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在鹤壁市金山产业集聚区,仕佳光电子产业园是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分路器芯片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它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筹建起的电子信息河南研究院,是中科院在河南省建设的第一家分支机构。郑州市以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研发中心建设,推动技术创新。目前已设立8个产学研共建研发创新平台,5家国家级实验室、技术中心和20余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明专利作为科研、生产、销售三位一体无缝对接的首个环节,引发了通许县电动车发展的产业“奇迹”:河南首个省级电动车检测中心亮相通许产业集聚区。五星钻豹、沃隆、新日、光明等10余个电动汽车、电动特种车的知名品牌,56家生产企业齐聚通许。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得益于科技创新、集群发展、产学研结合带来的“雁阵效应”。

二是创新驱动增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着力完善创新体系。济源高新产业集聚区引进西安交大建设研发、孵化、中试、配套于一体的济源科技园,已入驻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项目。推进与重庆力帆、中国煤化、ABB集团的合作,打造电动汽车、矿用装备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产业集聚区的落地生根给传统的“煤电铝”大县伊川带来了新的生机。围绕老产业伊川县做起新文章,引进了铝箔、高档精密铝材等项目,不但可以生产单零箔、双零箔、PS板等产品,而且可以生产涂层板等终端产品,由“传统”向“精深”转变。素有“葡萄之乡”的民权县是个传统农业大县、粮食大县,有人曾说这里是中原崛起大局的“木桶短板”。然而,目前这里正因产业集聚区而“变”。如今,这里挂牌成立了中科院制冷专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填补了河南这一领域空白,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全国第四家国家级制冷检测中心,创建制冷“民权标准”,自主研发的“冰熊”牌冰箱冷柜压缩机填补了河南省该项技术空白……这一项项“空白”皆因产业集聚区发力,实现了从“民权制造”到“民权创造”的华丽嬗变。

三是转型瞄准“互联网+”。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众创平台”等战略政策的落地,河南产业集聚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方向,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主导产业结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新引擎,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新阶段。从去年起,河南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省产业集聚区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智慧园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内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80%以上。森源、众品等龙头企业成为“领头人”。森源信息中心为企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众品食业通过整合专用车辆1万多台,建立起鲜易网、冷链马甲,成功由生产商转化为服务商。无独有偶,焦作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坚持以发展互联网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智慧应用为支撑,建成了配套完善的电商集中运营区,并提供完善的孵化服务,吸引浪潮云计算中心、星通北斗智能物联网信息中心、中韩跨境电商等30多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大数据、物联网、呼叫中心、智能物流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集约促进循环发展。把传统制造业低、散、小的粗放式经营,引向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轨道。睢县产业集聚区集设计、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吸引企业“抱团”入驻,完成一站式升级。在制鞋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记者看到,已有华商制鞋研究院、JUMP设计研发中心、INETRTEK亚洲测试中心等多家专业机构成为这个平台签约的战略合作伙伴。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可以实现“零距离”对接。以往技术革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瓶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这是河南产业集聚区理性招商的一条红线。正如时任省委书记郭庚茂所说:“产业集聚区发展,就是要探索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真正推动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真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典范,推动美丽河南建设。”塑编产业和再生纸产业是一项工艺落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濮阳县曾以这两种特色产业为豪。如今在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时,这两种产业被拒之门外,原因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眼下,濮阳县正通过提质转型迈向“生态濮阳”的道路。

7年产业集聚“驱动”的生动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区占据了河南产业投资的“半壁江山”,已成为河南对接全球产业、沿海经济转移的最具吸引力的舞台。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同时,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破解改革难题,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加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原兴,则中国兴;集聚兴,则中原兴。如今遍布河南各市县的产业集聚区,如同点燃的一支支火炬,成为全省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提质转型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河南正在实现华丽蝶变,探索走出一条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 张继梅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