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理解科学理念推动下的媒体科技传播及其实现

2016-08-02何苗郑保章

中国领导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技传播

何苗 郑保章



公众理解科学理念推动下的媒体科技传播及其实现

何苗郑保章

[摘要]科普即科学普及,是将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方法被大众掌握和应用。现代媒体科技传播中需要以公众科学理念为指导,加强媒体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提升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关键词]科学理念;科技传播;现代媒体

一、公众理解科学理念的特征阐释

公众理解科学是指对科学概念、知识、技术和研究过程的理解,公众理解的核心在于受众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公众理解科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科普发展的最高形态,对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对理性的渴望与维护,是该科学的本质内涵。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公众即普通民众,理解即对科学事实、知识以及应用限度和后果等的认知;科学的含义比较广泛,包含学科领域等的知识运用。①公众理解科学理念与传统的科学普及相区别,更加强调公众的主体性,不仅仅停留于科学知识层面,还包括知识的运用和方法的掌握。公众理解科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科学传播的单向化、静态化的特点,强调与公众的互相交流,通过建立反馈机制赋予科技传播新的内涵。

对公众科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应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公众理解理念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组建相应的机构,政府是科技传播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下,科技传播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二是公众理解科学理念追求的目标是社会文化价值,通过科技传播让公众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科学判断。公众理解科学的主客体之间相互涵盖,没有明确的界限,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的复杂性明显增强;三是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民主性,注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公众理解科学理念强调受众对科学的全面理解,在告知客体科学的优点和价值的同时,也告知科学的局限,教会客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二、公众理解科学理念下科技传播的主体结构

我国科技传播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然而,传统的科技传播基本上是依赖于科学家的个人传播,现代科技传播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自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知识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其内容不断丰富,不同科学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都在凸显。科学家在不断研究本领域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理论和新知识。科学研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深化,造成人们认为科学技术“很难懂,很复杂”。②科学技术向大众的传播更加困难,由于科学家在传播与推广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后来也不得不逐渐退居科技传播的幕后。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使了一些社会力量自觉加入到科技传播的队伍之中。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科学技术传播与推广的措施。当前,媒体科技传播显得异常活跃,传播关系呈现出网络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科技传播的各项主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互动网络。

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科学家、政府、公众、媒体、工业部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科技传播的主体结构。其中,科学家是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者,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众多的科学家不懈地努力。科学家参与科技传播的动机并不相同,一是科学家要回报社会,一方面,科学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热衷于将发现的问题和科学知识传播给大众;另一方面,科学家还面临着“回报社会”的压力,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因而经过研究要向社会公众做出“交代”,也就是要索取一定的回报。二是科学家要帮助公众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科技传播就成为了科技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科学家的力量是渺小的,还需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需求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各领域,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众会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的科技问题,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要求公众获取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网络条件下,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已不仅仅停留于获取知识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对科学技术的解释和说明。换句话说,公众在科学技术面前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思考。

三、媒体科技传播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科技传播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很多媒体将科技传播作为陪衬,存在如下现实问题:

第一,传播内容陈旧,传播形式单一。长期以来,科技传播的知识缺乏趣味性,内容单一,更新不及时。在新媒体时代,单纯的科学知识已不能满足大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科技传播中忽略了对大众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等的普及,大众对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媒体缺乏创新,就很难达到吸引大众的效果。

第二,科技传媒节目单一,生存压力大。当今时代,人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娱乐体验和追求上面,科技传播本身面临劣势,在加上一些电视科技节目题材单一,制作粗糙,发展空间有限,降低了大众的参与热情。

第三,科技传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科技传播承担的是社会责任,加上科技本身复杂,因而科技传播是一个系统的、长期传播过程。然而,有些大众传媒制造一些伪科学的内容消解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影响了人们的科学兴趣。③传统媒体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往往被眼前的利益驱使,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牺牲节目的质量。

第四,科学界与媒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目前,我国有些科学家对科普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潜心做学术研究无暇顾及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推广。媒体在科学技术传播中有时缺乏严谨性,权威性上不如科学家,媒体与科学家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五,媒体科技传播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有待提升。一些媒体工作者由于没有受过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培训,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不足导致媒体宣传和推广中出现偏差,媒体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和科学素养基础之上的。

第六,我国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不够全面。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害。在大众传播视野下,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其积极作用。造成片面理解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媒体通常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方式,与事实不相符。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如果媒体不能正确引导,公众就会形成对科学技术的不好印象。媒体科技传播应增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理解,合理有效利用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公众理解科学理念推动下媒体科技传播的实现策略

我党和政府已将国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21世纪是知识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时期,为媒体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坚持这一科学理念的推动下,完善媒体科技传播工作,提升媒体科技传播能力,才能更好地担当其自身应尽的责任。

首先,从公众理解科学理念出发,媒体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在推动人类生活进步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媒体必须主动转变观念,明确自身的位置,承担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

其次,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加强交流与合作。21世纪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媒体亦应如此,从整体出发,促进媒体的转型升级,共同发展。树立品牌观念,打造特殊的品牌,发挥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为人们提升科学素养贡献力量。④要加强媒体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可采用座谈会、专家咨询、专家讲坛等形式,发挥双方优势互补作用,运用媒体工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技项目进行讲解和阐释,也可通过信息交换、经验交流、共享网络等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推进科技传播。

再次,丰富科技传播内容,创新科技传播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间,必须对大众传媒的内容和方式进行革新,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是要增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科学技术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如今正向纵深化方向发展,媒体应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系统传播;二是要引导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深入理解。公众理解科学理念推动下,在阐释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解释科学技术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引导公众全面认识科学技术;三是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增强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网络条件下,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网络的交互性赋予了媒体更多的亲和力,媒体应引导公众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讨论中来,吸收大众对科技传播和科技发展的宝贵意见。

[注释]

①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2-154;

②王大鹏,李颖.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转向——以受众特征的变迁为视角[J].新闻视角,2015(9):79-83;

③翟杰全,张丛丛.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

④王章豹,孔玉芳.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审思与重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4-129。

(本文作者: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生;教授)

责任编辑:张颖智

罗序伦 书画作品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科技传播生态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bxw01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技传播
浅谈动漫和科技传播的结合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科技媒体转型策略简析
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
移动互联网下的立体化科技传播
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三大基础任务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科技传播探析
基于自媒体的科技传播公众参与范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科技传播视域下科技新闻内容选择策略
“互联网+”下的科技传播新趋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