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放:农业科技推广先行者

2016-08-02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老师科技推广特派员

文|本刊记者 王雯慧

张放:农业科技推广先行者

文|本刊记者 王雯慧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霓虹斑斓的城市到零星几点的田野,从书香典雅的校园到焦土尘垢的土地,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智慧与科技的种子撒向哪里。

他们或许是大学教授、农业专家、创业者,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来自不同的经纬,却去到了共同的地方——祖国农村基层。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从1999年源于福建南平的促进科技人员服务的一线举措,到今天活跃在农村基层、农业一线的73.9万“科特派”,科技星火照亮万户千村。

十多年已经过去,“科特派”也早已走出南平,走向了全国,他们成为各地助农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之一。他们在我国农业最原始的地方写下了最雄壮的乐章、最朴实的画卷、最动人的诗行。他们的故事只是他们精彩人生和拼搏奉献中的一隅,但他们撒下的科技的火种,却已燎原。

“乐园是需要开拓和耕耘的。用智慧奠基,用汗水浇灌,用脚步丈量,用双手构建。在无穷的时间长河里,人的一生只能是浪花一现,把握人生,追寻乐园,应该是人生之船的航标。”这是张放的文章中的句子。读他的文字,豁达悠远;听他谈吐,儒雅通达。六十多岁的张放清瘦挺直,眼睛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1954年,张放出生在绍兴城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老师。绍兴自古重视文化,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这里,自幼聪明好学、以书香熏陶的张放后来成为了一位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农学家,成为了农民的朋友。他的人生更是因“科技特派员”熠熠生辉。

坛石村——经历与选择

张放自幼聪明好学,1978年恢复高考,他考取了杭州大学生物系,大学期间张放表现优秀,当了四年班长。1985年,张放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留校任教的他主动申请下乡锻炼,他要去农村看看实际情况。

这是从小在城市生活的张放第一次真正去到农村,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经历,为他以后的人生做出了选择。

1985年秋天,张放以大学老师的身份来到了浙江省和江西交界处的偏远山区——浙江省江山市坛石村。住在坛石村9平方米的房间里,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农业、农村、农民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片空白。作为来到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来到坛石村的第一天,村民们就带着一箩筐问题找上了门。

原来,坛石村种橘子,但是坛石村的橘子树好几年也不见结果,这可急坏了村民。老百姓听说村里来了学果树的大学老师,就赶紧把橘子树不结果的问题抛了出来。

其实当时缺少实践经验的张放老师并不知道橘子树不结果的原因。他回忆道:“其实我比村民知道的还少,他们至少还知道橘子是什么品种,我连品种都不知道。但我又不能说不知道,我不能丢了浙江农业大学的脸,不然别人会说堂堂一个大学老师连这都不知道,那你还当什么大学老师。”

于是张放以橘子树不结果的原因复杂,需要思考为由,暂时“搪塞”住了村民。那一晚张放彻夜未眠,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面仔细翻阅所带来的书籍,从书里找到了橘子不结果的原因。第二天他把书里写的原因告诉给了农民,所幸的是第二年坛石村的橘子结果了。

慢慢地张放对农村的情况了解了,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修剪、施肥、治虫都不在话下,一个由注重理论研究的大学老师,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农民的医生、农业的医生。也是在这一年中,张放对中国农业的落后现状有了很深的体会。他说:“我一个从来没有跟土地打过交道的人,居然能够通过书上的知识帮到农民、帮到农业,这说明中国的农民、农业太需要人帮了。”

那一年春节张放要回杭州时,村民用一辆破旧的吉普车装了满满一车村里的土货,番薯、鸡蛋、粉丝……看到那满满一车东西和乡亲们“你一定要回来”的叮嘱,张放的内心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第一次感觉到,农民离不开他。再后来张放的夫人生小孩,他又要请假回杭州了十几天,这期间村里农民还专门派代表带土鸡蛋去杭州来看望张放及夫人。这样的感觉给张放一种正能量的冲击,这种冲击让他真正开始思考人生。“在来到农村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一种盲从,我听党的话、学雷锋、考大学、留校,这都是知识和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我自己真正思考和选择后的结果。这时候我开始真正思考,我觉得我应该为农民做些事情,为中国农村做点事情。”从此张放选择了做一名农业科技推广者,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2014年张放(左一)作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到呼和浩特市巡讲并到温室实际指导。

英川——“鲜花”与“掌声”

带着“要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理念与责任,张放从一个大学老师到扎根在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者,有过低落、也有过不理解,包括家人和同事的不理解。“好好的大学老师不当,国家的经费不申请,有时候反而倒贴钱往农村跑。张放这是怎么想的!”但是每次看到农民那期望和不舍的眼神,这些失落就又烟消云散了。

2003年,张放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被派到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尽管此时的张放已经跟农村打了十几年的交道,但他来到英川,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英川地处山区,那叠嶂的山峦、荒芜的茶园和杂草丛生的土地无一不在诉说着这里的贫穷与落后。

要改变英川的贫穷与落后何其不易,经过走访和调查,张放决定在英川推广高山蜜梨,以此作为科技扶贫的突破口。但是当村民们一听张放要在海拔800~1000米的金林村建蜜梨示范基地时纷纷反对。原来,村里早就发展过梨园项目,但却以失败告终,荒芜的梨园已经好多年没有结过果子了。

曾经的失败让村里的干部和村民们都心有余悸,阻碍和困难自然重重。但是张放并没有放弃,为了打开村民的心结,他从曾经让人失望的老梨园入手,采用高接换种技术,使老树重发新枝。第二年,多年无收的老梨树居然结出了果实,最多的一株挂果15公斤。

张放用事实说服了村民,也再次唤醒了他们心中脱贫致富的梦想。英川镇的高山蜜梨就此起步,在张放的科技指导下,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给英川人民带来财富的“金山银山”。在英川,张放推广了高山蜜梨、高山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等九大项目,建立示范基地5500亩,2004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66万元,当地老百姓从此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留下“英川梨,不削皮”的美谈。老百姓对他的认可,使张放在英川收获了更多的鲜花与掌声。

仙居——创业新天地

英川的成就并没有让张放就此满足,当记者再提起英川的事迹,张放说:“那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是老黄历了。”

为了让农业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也为了推广农业科技,带动经济效益,张放选择了走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园创业之路。

2004年,张放与缙云县企业家合作,组建了浙江大学丽水市缙云科技生态农业园,如今已成为丽水市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和样板,2009年,基地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4A级农业旅游景区。他的创业理念和农业科技推广经验让他成了浙江响当当的人物了,甚至有老板都主动上门来找到张放“取农业的经”,但他仍然强调“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基地建设者,都只是浙江大学一名农业推广老师身份的补充,最让我欣慰的是,大家通过我,认识到浙江大学的水平,也认识到农业推广的魅力”。

2013年张放来到了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并成立了浙江科聚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这次创业中,张放将理论结合实践,不单单是向农民输出技术,而更加注重将现代农业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结合,从而吸引更多人了解现在农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入现代农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主要是对社会的一种展示,科技成果转化。让老百姓看看现代农业到底该怎么做。”

从当初的一片水稻田,到现在的美丽园区,这是张放老师的心血与成果。基地有三块园子,一块是品种园,一块是文化园,一块是盆景园,每一处景致都是张放自己亲自设计。

在品种园里,菠萝蜜、猴面包树等品种长势良好,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新品种的展示。文化园里景观优美,可以品果茶、上网,既有休闲乐趣,又能感受到农业与文化相结合的魅力。据张放介绍,在采果的季节,园区里少说也有八千到一万人的人流量。在夏天的时候,园区还是一处绝佳的婚纱摄影基地。

时光荏苒,从当初坛石村的小伙子到今天在仙居园区侃侃而谈的长者,张放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却与农结缘,在“农业”里跟农民打了大半生交道。

张放用其知识和智慧,他每到一处定能帮当地老百姓解决问题。早在1997年,张放主持国务院三峡库区农业发展研究及应用项目,为三峡库区移民老百姓带来明显收益,得到重庆市的高度赞赏。后来成为科技特派员,他累计推广园艺新品种年均效益达10亿元,由其创办的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等,直接带动多家现代农业企业。谈及科技特派员的心得,张放说,“农业推广是一项难得的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这项工作拓展了我的人生,让我在不虚度光阴的同时还能切实地为三农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从被漠视到赢得社会和学校的认可,我对农业推广的信心和经验都在不断增长。科技特派员在全国来讲,身份地位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共同的:科技特派员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做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事情”。

◆记者手记◆

本刊记者(左)、浙江农林大学方晓波老师(右)与张放老师(中)合影。

2015年11月22日,记者来到浙江省仙居县对张放老师进行采访。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仙居,旅途的倦意在和张放交谈那一刻散尽。坐在舒适宜人的文化园里,不知不觉中四五个小时已经过去,咖啡完全凉掉、天也黑了,直到来人催促吃饭,我们又聊了一个小时。后来天已经很晚,园区的工作人员第二次提醒吃晚饭,依然觉得意犹未尽。文字的力量太过单薄,只字片语只是张放精彩人生和为农业科技推广所做贡献的一隅。与张放老师的交谈,让我认识到科技特派员的坚韧、智慧,同时也激励提醒着我对农业、对知识的热忱。

猜你喜欢

大学老师科技推广特派员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龙杞3号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示范效果显著
阿拉善生态建设中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一名大学老师的“扶贫时间”
我的大学老师羊春秋
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
高集成多光谱在线水质快速监测系统的应用获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推荐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