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研究与述评
2016-08-01许民强
许民强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转化,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在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形式和运行机制不同的特点,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划分为“自上而下”—教育行政主导模式、“自下而上”—自我发展模式和“左右互动”—社会组织的支持模式等三种模式,并分别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述评,对构建创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模式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这个历史过程需要以理论的方式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另一方面这个历史过程还必须在实践的涵养中真正被实现出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研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转化,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并进行创新转化,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概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教育家高度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行”这一实践环节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指导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团中央等七部门于2012年2月联合出台了关于《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要求并进行部署,揭开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篇章。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划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我们采用胡树祥、谢玉进按照“新视野一新资源一新类型”的创新逻辑,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划分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三种基本类型”①。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主要有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3种具体形式;校园社会实践,主要有文明修身类活动、学术科技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社会工作与社团类活动、勤工助学类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6种具体形式;校外社会实践,主要有社会调查、校外志愿者服务、校外勤工助学、生产实习等4种具体形式,其中就包含我们最为熟知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学界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推动作用。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的推进和完善。牢固确立实践育人理念并认真践行,事关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将其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增长学生才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契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平台。这是因为,第一,从理论上来看:社会实践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同时也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通过实践,大学生才能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才能将理性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社会实践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第二,从党和国家的重视程度来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③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通过共同体建设,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深化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深化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④这些都充分表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第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连海事大学于2016年4月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在“您最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题中,4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相比传统授课、专题报告、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等形式,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因此,我们还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或最佳实践涵养模式。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平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一种理论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教育。它一方面致力于使大学生掌握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致力于指导大学生的具体行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是大学生群体贯彻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通过开展国情调查、民情体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摆脱了以往仅仅从课堂、理论、学校老师那里学习的单一模式,更可以从生活、实践、个人经历和自我体悟中学习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由此,通过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过程主动与被动、主导与主体实现了统一。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取得大学生的认同。大学生参加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实践体验,强化实践主体即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更好地去遵循。例如,大学生开展国情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很容易就会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成就的感性认识,也会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通过深化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可以强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平台。社会实践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现实有效的载体,加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化进程。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引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依托和载体,通过开展社区法律宣传、留守儿童文化辅导、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范围,进一步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及广度,将理论教育推广到实践教育阶段,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平台。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又是大学生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高校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这些具体的实践内容之中,使它们有机结合。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真正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力量,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领下,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宣讲者,影响和带动更多人接受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而更好的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研究。国内学界对此已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在中外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陈媛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划分为:基于服务学习理念的社会实践模式、就业导向的实习模式、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⑤;基于发展时代的划分标准,汪如春、黄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模式,其中传统型包括专业型和服务型模式,现代型的社会实践模式又可划分为:专业实践型、交往磨砺型、志愿服务型、就业创业型、创新创造型等⑥;范冰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按照发展阶段划分为: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挂职锻炼为主的实践模式(1980年至1986年),生产劳动、科技扶贫、学习实践团为主的实践模式(1987年-1991年),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队为主的实践模式(1992-1998年),“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挑战杯”竞赛等实践模式(1998年-至今)等⑦;陈闻,韦东,杨丽媛根据社会实践的内涵及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把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模式分为:接触社会型、服务社会型和融入社会型等三种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⑧。另外,专家学者还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运行模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社会实践“社区化”模式、“主题式”加“模块式”实践模式、“三区互动”实践模式、“能力本位型”实践模式、“整合社会实践”模式、“三进三同”实践模式、“项目化管理”的新模式、“电子村官”实践模式、“带薪实习”模式、“驻村任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等⑨。笔者参考借鉴以上研究成果,基于在目前阶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员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对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基本现实情况出发,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形式和运行机制不同的特点,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划分为“自上而下”—教育行政主导模式、“自下而上”—自我发展模式和“左右互动”—社会组织的支持模式等三种模式。
(一)“自上而下”—教育行政主导模式。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比较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主导模式”,以“政府牵头,高校组织”为突出特点,即一般由上级部门确定实践主题,高校团委等工作部门动员,学生报名经择优后实施,实践结束后召开总结表彰或经验交流大会,至此一个完整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其动员机制体现出“自上而下”的特点,在具体运行中,又体现出了“教育行政主导”的特点,这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可称之为“自上而下”—教育行政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和社会的实际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的支持力度也因自身资源的匮乏而欠缺,学生的主动性也并不是很强。实际上,教育不仅仅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而是“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的责任。高校在发扬这种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应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合作社会实践模式”,参与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二)“自下而上”—自我发展模式。笔者在调查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成长成才及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开展或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就业实习和勤工助学等。这类实践的机会,大学生一般会通过自身努力或社会关系争取,为了把这类的实践活动作的更好,大学生一般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体现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员特点”和“自运行”特点,可归纳为“自下而上”—自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弊端是:实践地比较分散或很多大学生会出现 “实践报国之志”,无“实践报国之地”的现象。高校在支持鼓励大学生自发实践的基础上,应采用“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建立校外就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要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以适应学生社会实践普及性的需要,确保稳步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发展⑩,使学生有条件在更好的环境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左右互动”—社会组织的支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组织如公益组织或企业,基于扩大自身影响力或研究项目等实际的需要,拿出一定资金,资助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或调查研究活动等。这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专业技能或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或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或科研水平有所帮助,在动员机制上体现出了相互沟通和促进,社会组织起到较大的支持作用的特点,称之为“左右互动”—社会组织的支持模式。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前两种模式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此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要积极沟通企业等社会组织,注意提高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程度,即围绕学生的专业和课题任务来开展,使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题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发展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另外,要注意采用“项目化”的运行方式,能够使一些精品、研究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做到既保证实践项目的目的性、计划性,又能使活动经费、实践基地等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总之,高校应通过努力,尽早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到“多元合作模式”的转化,由“分散化模式”向“基地化模式”转变,由“非专业化模式”向“专业化和项目化模式”的转变等,不断构建创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有效平台。
注释
①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②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91.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④《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
⑤陈媛.社会实践教育的类型学分析[J].大学教育,2013年,第11期:5-7.
⑥汪如春、黄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8期:245-247.
⑦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⑧陈闻、韦东、杨丽媛.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25-127,135.
⑨张绪忠.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究,2014年,第2期.
⑩《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4]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5]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91.
[6]陈媛.社会实践教育的类型学分析[J].大学教育,2013年第11期:5-7.
[7]汪如春、黄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8期:245-247。
[8]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陈闻,韦东,杨丽媛.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125-127,135.
[10]张绪忠.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究,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