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看论据不充分

2016-08-01徐海燕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6期

徐海燕

【摘要】近日有网友议论近年来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以个案的比较得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甚至“读书无用”,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起薪;可比性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热点,他们的工作起薪也受到关注,近日有网友议论近年来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

之前发布的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完成的农民工薪酬课题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过去五年年均增长了12.7%,从“十一五”末(2010年)的1690元涨至“十二五”末(2015年)的3072元。同时,人社部还表示,农民工薪酬快速上涨一定程度上是“补涨”,且还有上涨空间。由此,“农民工起薪超大学生”,甚至“读书无用论”的说法频现。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据前程无忧2015年大学毕业生起薪行情报告显示,15个招聘大学毕业生最多的行业、263家较大规模的企业中,本科毕业生的起薪5000元及以上的有219家。2015年应届毕业生总体的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4793元,而2015年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为3072元,这远远低于大学生的4793元。所以,单从起薪上看,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已经超过了农民工的平均收入。

农民工中有月薪两千的环卫工人,也有月薪过万的高危建筑工。如果盯着个案,农民工中的确存在月薪近万乃至更高的人,但高校毕业生中更不乏用人单位抢着要、开出几十万年薪的事例。用农民工工资高的个例与大学生平均工资比较显然不合理,个例比较得出结论不合适,两者不具有可比性。这样的比较实质上是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暗含着一个隐藏的伪命题即“农民工工资一定要低于大学生”。

工资高低一般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与贡献,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认可程度,判断求职者身价高不高,收入少不少,不能单纯看他的身份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而应该看他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待遇是否成正比。而大部分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缺乏工作技能以及办事能力,进入社会并不能立刻为用人单位创造太多的价值,很多时候在工作中都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最难就业季”,就业岗位僧多粥少,大学生调整就业预期,部分大学生工资低于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从事苦脏累工作的农民工也属正常,根本不是什么“农民工逆袭”,不能就此说人才贬值,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这个说法本就存在问题,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与一个刚跨入社会的农民工进行工资比较,而不应该与多年积累社会经历、工作经验、生产技能的农民工进行比较。

农民工生存在社会的最底层,大部分都是靠付出体力或技能来获得报酬,同时不能正常享受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以及社会保障,还承受着危及人身安全的危险,甚至随时面临被拖欠工资以及失业等风险。多数农民工由于没有学历,很难在城市安居乐业,在城市更易遭受歧视。所以农民工的辛苦程度远远高于毕业后坐进办公室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以后,不仅利于跳槽换工作,而且工资上升空间潜力较大。而农民工涨工资就要困难得多。所以拿大学生和农民工进行比较,说明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存在偏见和歧视。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之间没有可比性。如果真要进行比较,单从工作量上看,还是大学生轻松,有五险一金,有节假日,定点的8小时工作时间。而农民工,没有五险一金,几乎没有假期,天天上班,而且工作时间往往超过8小时。多数农民工开始一天的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们还在梦乡呢!所以有人调侃,农民工作息时间是朝五晚九,大学生作息时间是朝九晚五。所以二者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环境、劳动待遇等不在一个起点上,不应该在不同的起点上进行比较。

从个案的比较得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这在逻辑上犯了“论据不充分”的错误,即所引用的论据对确定论题的真实性来说,不是充分的理由。从证明角度讲,论题和论据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初入职场的个别大学生起薪不如打拼多年的农民工,不能推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更不能推出“读书无用”。而且这样的说法也犯了“论据虚假”的逻辑错误。论题的真实性是需要论据来证明的,提出论题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而所谓的“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只不过以个案为论据,而且相比较的对象不在一个起点上,没有可比性,这样的论据是没有证明力的。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农民工和大学生一样,都是为了生存而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本质上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只是分工。我们不能因为农民工干体力活而看轻他们,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在干脑力活而觉得高学历就很了不起。劳动创造价值,不管是谁只有付出了劳动才能得到应有的收获。靠自己努力和劳动赚钱的人赚多少都值得尊重。所以,所谓的“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纯属一些人的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