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一袖皆是情
2016-08-01张桐
张桐
陕西秦腔博物馆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内的西南角,是中国首个秦腔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五百多件展品,有原民众剧团的剧照、道具,著名老艺人的剧照,
民国时期的戏装、服饰、四路秦腔、脸谱等。
秦腔又叫﹁梆子腔﹂,民间俗称﹁乱弹﹂或﹁桄桄子﹂,因其以枣木梆子为乐器,
击节时发出﹁桄桄﹂声而命名,秦腔是由我国古时陕甘宁地区的民间歌舞逐步发展和演变而成的。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内有很多秦腔服饰的展览,我被五颜六色的服饰吸引住了。从陕西出土的宋金杂剧砖雕文物得知,宋元时期,戏曲服装已形成一定的制式,戏曲服饰已成雏形。明清时期,以明朝官服为基础而形成的戏曲服装逐渐完备。秦腔的服装、鞋帽、头盔等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规范。明朝凤翔民间艺人的木版年画《回荆州》里的人物,已经有了靠衣、头戴、帽盔等的出现。
清朝中期以后,随着秦腔等一大批地方戏曲的大力发展,民间的戏衣、鞋帽、把子作坊普遍兴起,尤为西安的振兴福、复兴白等,汉中的泰舂和等作坊成为陕西戏曲服装的制作中心。解放后到如今,秦腔等古典戏曲服装以布料、贡呢、花葛等为制作材料,这样的材料会使戏曲里的人物在舞台上显得阔气华丽。蟒、靠、袍、褶等多以五彩刺绣,花纹古朴,色彩绚丽。
别样意味的扇子
秦腔服饰在表演中作用很大,它不仅仅是身体的遮蔽物,更是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服饰是一门集色彩、线条为一体的艺术。这些服饰与人物动作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既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又可以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这些服饰装扮已经完全融入艺术表演中,一切为表演而服务,比如翎子、水袖、袍带、翅帽、发辫、口条、扇子、鞋靴等。服饰很好理解,不起眼的扇子能在秦腔表演中起什么作用呢?
查阅一番资料后,我才得知扇子作为装饰,不仅是人物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它可以通过一些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它还具有可舞性。戏剧中的扇子有很多种,贵妇人或是小姐使用羽扇,书生使用画着花或写着字的折扇,另外还有团扇、蒲扇、竹扇、芭蕉扇等,不同的身份使用不同的扇子,观众通过扇子就可以辨别出人物的身份。扇子配合人物的动作也可以反映人物的情绪,塑造人物形象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唐知县审诰命》中第五折《降香》,芝麻官唐城一上场时摇扇遮面,并转扇一圈,扔空,接扇,之后,又左手抓水袖,右手舞扇,表现出他春风得意的欢快心情。又如《张彦观画》中张彦上场时身着红蟒,头戴状元盔,腰系玉带,足登朝靴,手持折叠纸扇,并多次以纸扇指画,表现文人特有的一种优雅的气息。打开折扇并背于身后,低头慢走,表现出他在思考。羽扇则是大家闺秀、名门贵妇才可以使用的装扮,体现其身份的高贵与典雅,让人物充满了贵族气息。
飘逸洒脱的水袖
“如果说秦腔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服饰的线条和色彩就是具体符号的表达。”讲解员说水袖就是具体符号的典型代表。
水袖是戏曲服装的衣袖边缘上延伸出来的长长的白绸,一般有两米长,别看它简单,但它能通过飘逸洒脱的线条来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就水袖本身而言,就具有一种舞蹈般的非凡魅力,舞动起来煞是流畅、动感、富有感情。如果离开它就不能清晰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秦腔艺术也缺少了如流水般飘逸奔放的美。
水袖技巧可以归纳为端、抓、扬、甩、转、抱、抛、背、搭、飘等,水袖和这些动作相结合而形成的动态服饰样貌可以传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主要的方式有“女双手抓袖”,如《打神告庙》中的穆桂英到了海神庙门前时,两手同时向身体两侧抛开水袖,并猛抓一团,其线条先松后紧,此动作就表现其感情激烈、紧张不安的内心世界;“女斜扬袖”,如《红梅阁》中李慧娘,在其奔赴阴曹地府时,把左手的长袖向空中抛洒,之后迅速抖开,形成飘逸的线条,以此来表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高贵,带有些许清高之意或是表现人物的风流潇洒;“前后转袖”,即丑角的翻动左袖并放在身前,右袖折于身后,两袖同时向反方向转动,形成了曲曲闭合的线条,显示了人物心绪忐忑、畏惧不安的神态。
除此之外,还有“女抱肩袖”“端袖”“搭袖”等,一连串的动作构成的线条有力而不尖锐,流畅而不无神,都反映了人物在悲欢离合之时的复杂心情以及人物的性格。
有讲究的舞台服饰
在传统秦腔戏曲服装中,帝王以及诸侯常穿蟒袍,朝廷卿相等高官也大多着蟒袍,但是服装颜色和装饰图案与帝王有所不同。一般分女蟒和男蟒,男蟒在装扮人物时,蟒必须和玉带结合,构成“蟒袍玉带”的完美形式。帝王将相穿着的蟒称男蟒。
从款式上说,男蟒多为宽腰阔袖,衣长及足,腰间有玉带作为装饰。服饰图案多为团龙蟒,绣有十条龙,对称布局,前胸后背的龙为坐姿,显示人物个性严谨端庄,并以颜色区分身份的尊贵高低。比如黄色团龙蟒服代表皇帝;红色团龙蟒服代表尊贵的将相;绿色团龙蟒服代表忠义的人物,多用于高级武职角色;白色团龙蟒服,代表年轻俊美儒雅的武职,比如周瑜、赵云等。
在蟒服的纹样上也有不同的布局,净角多穿平金大龙蟒,显得有气势;生角多穿团龙蟒,用彩线绣水脚,显得文静、儒雅。所以在《甘露寺》中刘备穿团龙红蟒;《铡美案》中包拯穿大龙黑蟒;勾画红脸的关羽则穿绿色蟒。
女蟒和男蟒的形式基本相同,绣龙或彩凤,长仅及膝,下露裙。一般皇家后妃、公主穿黄蟒,老年贵妇穿香色蟒,素服时为白蟒。
除了蟒服,还有另外几种常用的服饰。三块瓦包巾,秦腔特有的头戴巾,用黑麻布和铁丝架在演员头上临时扎制,呈现三层的叠瓦状,前火焰结子,比如扮演荆轲时用到。靠,有称“扎甲”,为戏服,武职将帅通用的身份装;帔,一般为常服,帝王将相及家眷“燕居”的通用服;褶,俗称“道袍”,为便服,无论文武、贵贱、男女老幼都可以穿着。从这些秦腔服装的划分可以看出秦腔很好地传承了我国戏曲的历史文化。
服饰放置有规
看到秦腔表演需要这么多不同的服饰,那经常外出的戏班要怎样携带这些服饰呢?
有了解其他剧种的同学可能知道,戏服会放在衣箱里,衣箱也称戏箱(旧时戏曲班社用具、戏服等物品都用特殊的箱子盛放,即“衣箱”)。衣箱起到的虽是辅助作用,但依然很有讲究。衣箱一般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其中大衣箱一般放长袍等“文衣”,二衣箱一般放短衣等“武服”,三衣箱一般放在一些辅助物品,盔箱一般放头盔。
衣箱出现后,随之出现了管理衣箱的人,称作衣倌。衣倌的技艺传承也是很有趣的,这一行当没有书籍记载,一般靠口口相传,师傅传徒弟,所以一些关于衣倌的技艺已经失传,这是非常可惜的。富有的箱主,为了讲排场、阔气,常常会购置好几套贵重的衣箱,但是演员购置衣箱的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据调查各地的秦腔剧团为了在舞台上更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历史等,花重金到苏州等地购置戏曲服装。
苏州等地在制作戏服方面很有风格和特点,融入了我国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和制作方法,主要以手工刺绣工艺集合传统的诗、书、画和吉祥如意的图案为一体的制作方式,凸显戏曲人物中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文官武将、贫寒权贵等各阶层的人物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