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海外留学期间跨文化交流访谈研究
2016-08-01韩静
韩静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1、前言
为了获得国际教育,出国求学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流行。近年来,亚洲学生逐渐成了国际教育的主力军。本研究以访谈的方式了解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期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探究文化碰撞的影响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三名分别在亚洲、美洲和欧洲求学的学生参与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初到求学国家的时候,三人都感觉到在生活、学习方面的障碍和压力。但经过一年的磨合,三人都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生活、学业上的压力也明显减弱。
2、研究设计
被试:三名西北大学本科毕业生,赵言理、党佩妮和张璐参与了本研究,他们本科毕业后分别去德国的大学、加拿大的大学和日本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访谈形式收集了全部数据。三名被试者分别接受了微信0.5-1小时的访谈。访谈问题涉及背景信息、目标语水平、跨文化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人际交往等等各个方面。研究问题如下:
1)你为什么会选择来到德国/日本/加拿大求学?你初来德国/日本/加拿大时有什么感受?
2) 德国/日本/加拿大的生活符合你之前的期望吗?
3)你认为你和德国/日本/加拿大当地的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请为你和德国/日本/加拿大当地人交流的质量打分(满分100分)。
5在人际交往中,让你觉得最具挑战性的是什么?
6)你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3、采访过程
党佩妮在本科阶段全面系统地学习过英语,对美洲文化也有所了解,来到加拿大一年以来,她对文化差异有一定的感受。她给她和加拿大当地人交流的质量打60分,刚及格。她表示,在她参加的舞蹈社团中,交流比较顺畅,因为大家拥有相同兴趣的东西,聊天内容大都集中在明星、歌曲等方面。但是在和来到加拿大的印度人以及加拿大本地人有明显的交流障碍,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不了解对方所谈论的东西,听不懂对方的幽默而中止。党佩妮表示中国留学生和加拿大土著学生的区别在于,中留学生在讲话前会习惯思考很多,但加拿大土著学生会想到什么讲什么,尽管说的话会得罪人,但双方都不会太在意。这一点体现在上课方面就是,加拿大土著学生上课喜欢回答问题,他们会想到什么说什么,尽管可能说不到点子上,但他们会很勇敢地尝试,而中国留学生则会思前想后,不敢作答。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党佩妮主动参加学习组织的社团活动,与不同的人群接触、交流,学习语言的同时,弥补文化差异。同时,她抛下“思想包袱”,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目前身在日本的张璐给自己和日本本地人的交流打75分,分数略高于其他两位同学。她观察到中国留学生和日本本地人的主要区别有三:1,日本人较轻地看待学历资质,大多人学生本科毕业就直接参加工作,只有少数真正热爱学术的人,才会选择继续学习;2,日本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没有国人高,他们不会拿着手机到处找无线网络。3,日本人相对独立自主,高中生兼职工作是平常的事。同时,她认为中国在日留学生交流阻碍除了语言这一明显因素外,还有日本人的性格因素。她分析原因有三:1,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上的封闭性造就了心理上的封闭性,所以日本人不太主动交流;2,日本人比较“表里不一”,这是因为日本人注重礼仪,即使有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3,日本的教育以欧美为主,缺乏对亚洲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关心。
赵言理,目前就读于德国的一所大学,他当时选择德国作为求学国家主要是因为对德国的汽车产业和足球文化感兴趣。他给自己和德国人的交流质量打分60分。他表示,德国人都很友善热情,路上的陌生人也会热情打招呼。这一特征,在他踢球的时候感受最为强烈:在球场上,全场观众都会高呼球员名字,欢呼呐喊,而中国的观众则相对内敛沉默。除此之外,他表示,在学校,学生不会因为成绩被分为“三六九等”, 相处比较轻松愉悦。他现在已经慢慢融入,尽管比较困难,他已经开始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了。
4、发现与讨论
如上所示,我们不难发现相比较于日本和中国文化,德国和加拿大文化更加开放,社会的阶级性不明显。张璐觉得日本人“表里不一”,究其根本原因,日本是high-context文化国家,也就是说讲话者所讲的话可能并不是他想表达的意思,需要听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经验才能听得懂;而德国和加拿大属于low-context文化国家,讲话平直易懂,直言不讳,听者不用费劲也能理解。日本人不会主动与人交流,这是因为他们的岛屿国家的封闭性;而德国属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热情奔放,所以在街上和陌生人打招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在阻碍交流的原因中,三人一致认为语言和兴趣是最主要的因素,文化差异并不能决定你和当地人能否成为真正的朋友。三人都通过一些措施,积极应对文化差异问题,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人积极与有相同爱好的人(如赵参加学校足球队,党参加学校舞蹈社团等)交流,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同时,增加了对目标与文化的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本研究样本较小,研究方法单一,应辅以其他数据,才能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Hall, E. (1981).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Anchor/Doubleday.
[2]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3]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著,陈治安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4]《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德马勒茨克 著,潘亚玲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