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张爱玲悲剧人物的塑造

2016-08-01王蕊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张爱玲成因

王蕊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语言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SJYLX-029);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校园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

摘 要:张爱玲,一位中国历史上的奇女子,出身豪门之家却能够以悲悯的情怀来冷静地看待世间的纷纷乱乱,以悲剧的形式来描述人情的冷暖,表达对芸芸众生的关切和同情。文章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例从家庭亲情的缺失、西方哲学的熏染、战争时代的动荡、东西文学的影响和婚姻情感的破碎等原因,对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对张爱玲悲剧人物的塑造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人物;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

一、悲剧人物的塑造

(一)女性的悲哀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悲哀的女性,她们无不因为着或这或那的原因开始又结束悲哀的一生。《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本是一个开麻油店的年轻女人,本也不乏众多追求者,然而这些身强体健的追求者却都比不过一个天生残废的人——一个家富门贵、财产万贯的二少爷!在那个年代,女子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姜家老太太为了使曹七巧能死心塌地的服侍二少爷决定将其聘为少奶奶,曹七巧的哥哥为了获得更多的聘金让妹妹嫁给一个残废,两家各图所利,一拍即合,联合将曹七巧推向万丈深渊,推进黄金牢笼。曹七巧守着一个残废,用自己的大好青春耗死一切挡在黄金面前的障碍——丈夫、婆婆,赢得了遗产。为了这笔遗产,她成疯成魔。“她将彻底扑灭自己的情焰,把情欲的魔鬼关进意识的牢笼,一心一意保住那笔‘死钱。情欲的魔鬼却在不断地要冲破牢笼,她以变态的方式来满足它。她对一切人施以报复,在她的潜意识里,并不仅仅在疯狂的报复于子女,她在报复男人,报复世道,报复自己的身世。”[1]在物欲和情欲的双重压迫之下,曹七巧的内心变得愈发变态,她为了黄金不仅牺牲掉自己的幸福,甚至于牺牲自己儿女的幸福,不愧张爱玲在作品最后说“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2]

在张爱玲的笔下,女性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宰割的命运。她们什么都不能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一副皮囊!为了冰冷的黄金,为了无爱的婚姻,她们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大好青春,而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她们的一生都是充满悲剧的。“女人往往忘记这一点:她们全部的教育无非是教她们意志坚强,抵抗外界的诱惑——但是她们耗费毕生的精力去挑拨外界的诱惑。”[3]或许真的还是张爱玲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更为了解。

(二)男性的悲哀

张爱玲的作品题材主要以婚恋嫁娶为主,描写两性关系,在为数不多的人物描写中,对男性的描写也是寥寥几笔,但刻画的却生动逼真,令人“想而生厌”!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男性本应是顶天立地、血气方刚,而在张爱玲的笔下,那些男性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庸俗猥琐、软弱自私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4]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如是说。一个是纯洁贤惠的妻子,一个是性感奔放的情人,对于一个号称“柳下惠”的佟振保也“阵亡”在这两女人的面前了。佟振保一直用理性克制着内心的情欲,压抑着强烈的情感,尽力成为并沉迷于“柳下惠”的好名声。然而,在“红玫瑰”的几番挑逗下,终于所有的伪装都土崩瓦解,所有的秩序规范都被抛之脑后,他终于释放了真正的自己,宣泄出那早已克制不住的情欲——背叛了妻子,“爱”上了情人!万万令他没想到的是,热情放荡的王娇蕊竟然真正地爱上了自己!这于佟振保来说,又怎么可以!他是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人,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太需社会承认的男人。因此,他退缩了,在付出真心实意的王娇蕊面前他软弱了,他不敢又不能“爱”王娇蕊。处于社会要求,他娶了贤良却冷淡的妻,无奈灵魂深处的渴望如洪水一般一直冲击着理性,佟振保就处于这样冰火两重山的境况之下,一会儿理性战胜了情欲,回家却刻意冷落妻子;一会儿情欲又冲破了理性,在外又不敢承认情人地位,佟振保就在理性和情欲的双重夹击之下艰难痛苦的苟延残喘。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些男性仿佛被抽去了脊梁骨一般,不仅在身体上腰直不起来,在精神上头也抬不起来。他们一反常态,身体残疾、内心肮脏、道德沦丧,完全颠覆了男性阳刚形象,而张爱玲正是以这样的反传统描写,来突出男性的丑陋卑鄙、猥琐自私、昏庸无能。这或许对于男性是最大的悲剧吧,连身体、精神都残废了,他又能要求怎样呢?

二、塑造悲剧人物的原因

这些男男女女的悲哀并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而是张爱玲身处乱世的大时代,且经受各种匪夷所思的遭遇而促成的。

(一)家庭亲情的缺失

若论家世,与其同时代的作家恐无人能及。祖父乃清朝名臣张佩伦,祖母是慈禧心腹李鸿章女儿。然而到了张爱玲这一辈早已没有了贵族的痕迹,幸福的概念,仅剩下那一份贵族所特有的孤傲的气质。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母亲则是一个新式女性,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而这种矛盾的婚姻注定是不会长久的。一个沉迷酒肉玩乐,一个大胆追求自由,张爱玲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家庭,受着封建遗少和新式女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在张爱玲幼年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这对于一个幼儿怕是最大的打击了吧!不久父亲就带回来一个后母,本就看不惯父亲行为,加上后母的不冷不热甚至于父亲为了后母而囚禁自己,迫使张爱玲万分渴望离开这个毫无温情的家!

(二)西方哲学的熏染

因为母亲向往西方文化,故而张爱玲也较多的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耳濡目染,西方作家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是毛姆、赫胥黎、威尔斯等作家,这些作家大多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深感生命的脆弱,战争的罪恶以及精神的痛苦,因此他们在作品中无不留露出对人生沉重的虚无感、恐惧感以及世界末日的紧迫感。同时,西方哲学思想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更是深刻的。“虚无主义”就是“什么都没有”,在《权力意志》一书中,尼采认为:“存在本身就没有意义和目的,但不可避免地循环,没有终结,归于虚无,永远循环,这是虚无主义的最高形式:永远虚无。”[5]毛姆的小说创作就具有着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其中“危机”和“异化”是其两大作品主题。在张爱玲笔下的任务,大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他们每天为着钱,为着婚姻,为着生存而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无聊得生活。没有远大的目标,没有执着的追求,只是一味地循环,由生到死,充溢着一种末世的荒凉,宏大的悲哀。

(三)战争时代的动荡

童年的创伤早已令张爱玲心灰意冷,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时局的动荡更是令其伤痕累累。香港战争爆发的时候,张爱玲还只是深处燕园的学生,战争的恐怖令她感觉自己彻底被这个世界抛弃,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什么都是灰色的,什么都是缥缈的,什么都是绝望的,一个人慢慢的,慢慢的,坠落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中,一切都变得很淡很淡……作品《倾城之恋》一反常态,以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结合完结。爱情传奇好像真的战胜了历史传统,而这种结合却是以整个香港沦陷为代价,让“香港的沦陷”做了二人的证婚人。无疑,在这苦涩的婚姻背后包蕴着厚重的悲哀。

(四)东西文学的影响

“天才”对于张爱玲来说,绝不是梦!张爱玲从小就阅读《红楼梦》,她曾明确指出《红楼梦》是其“一切的来源”。尽管家庭没落,但仍属名门望族,因此张爱玲并不缺少良好传统文化的熏染。同时,因受母亲影响才使张爱玲更能以异于常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世间苦乐。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认得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鲁迅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在对悲剧人物的塑造时,张爱玲自觉地将传统中国文化和新式西方文化相结合,创造一种震撼心灵的悲剧,创造一种另类魅力!

(五)婚姻情感的破碎

父亲是张爱玲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然而他给张爱玲带来的却只有伤心的泪水和痛苦的回忆。张爱玲刚从父亲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却又跌进了另一个擅于采花捕蝶的手掌中,她遇到了风流才子胡兰成。这对于她既是幸运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张爱玲遇到了一个能真正欣赏自己才华并又爱自己的人,因此她毅然决然,不顾一切!与大自己14岁的甚至已有妻室的胡兰成相知相爱。不幸的是,胡兰成到处拈花惹草,处处留情,一纸婚书远远不能束缚住那颗躁动的心,故远离张爱玲而去。张爱玲的这场恋爱宛如昙花一现,虽然美丽一场,却狠狠刺痛了张爱玲的心,使她再一次受到重创!随后,张爱玲在异国他乡又邂逅了另一场爱情。当时刚到国外,个人的孤独、文化的差异、经济的窘迫都使张爱玲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依偎的臂膀。而当时的赖雅正好是一个谈吐风趣、体贴女士的文人,他给张爱玲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殊不知,赖雅不仅年老体弱,连在创作上也是江郎才尽,甚至需要张爱玲不惜损坏自己的身体,夜以继日的写作挣去稿费来维持二人的生活。张爱玲不仅没有得到一点帮助,反而一边照顾赖雅,一边辛苦创作,在辛苦忙碌中送赖雅走完人生最后之路。

张爱玲在散文《天才梦》中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6]这句话深刻的反映出她早已看穿红尘往事,在其中又透着丝丝的无限悲凉之感。家庭亲情的缺失、西方哲学的熏染、战争时代的动荡、东西文学的影响加上婚姻情感的破碎,这一切都压在一个弱女子的肩膀上,她悲观,她孤独,她无人能懂,她无所适从,她只能靠自己的天赋,以文字的方式来傲娇的昂起下巴,扬起头颅,让世人为之侧目!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敏锐感觉的小说家,她以自己超常的人生体验,凭借着自己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用睿智的头脑,以冷静的目光,借犀利的笔锋,描绘出自己的悲剧世界,塑造一个个凄惨的悲剧人物,表达对众生悲剧性存在的关切和同情。在这个悲剧世界中,我们和张爱玲一起感受社会冷漠黑暗、体会人情冷暖。“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7]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的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羁绊,带有磨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张爱玲正是用其高超的智慧以独特的悲剧世界向人类展示真正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我。

参考文献:

[1]朱育颖.“家”的拆解——巴金、张爱玲家庭小说之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0(4).

[2]杨义.论海派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1(2).

[3]倪文尖.张爱玲的“背后”[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8(1).

[4]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M].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2012(1).

[5]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9.

[6]夏志清中国现代生物学史[C].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37.

[7]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J].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40.

猜你喜欢

张爱玲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九月雨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张爱玲在路上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