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化学合作学习的意义及方法
2016-08-01陈永红
陈永红
摘 要: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化学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既适应了学生主体的教学需要,又符合新课程改革内容的要求。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化学 合作学习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背记的方式掌握化学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假设、探究讨论、总结方法的能力。根据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终生学习理念,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中学化学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交往,同学们不但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互助意识[1]。因此,课堂学习一方面要努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应致力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化学学习更应如此,化学知识的探究与应用离不开与人合作。当代中学生必须建立起合作学习、互利共赢的理念,树立起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协作提高整体效率。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互助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化学合作学习提供了培养个人素养、提高个人修养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听取他人的认知观点完善自身思维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表达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既为自己赢得了表现的机会,又做到了谦虚向别人学习,进而形成互敬互学的良好学习作风。通过互教互学、互爱互助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交往能力,拓宽知识面。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点,而是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形成方法目标,培养情感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合作以个人独立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条件,合作学习需要有个人的自主学习作保证[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互动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目标也随之实现。
二、新课改下化学合作学习的方法
1.课前分组预习,打好基础。预习工作是一堂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准备,学生只有通过课前认真预习,对疑点、难点进行明显的标注,在听课过程中才会对重难点加深认识与理解。然而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个人事件,而是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独自预习,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再是无组织无分工的学习,教师还要做好引导工作。一是教师可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提出几个问题,问题不宜过多,但要涵盖新课内容并且有针对性,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相应问题,要求各组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寻找答案并进行汇总,便于课堂交流。二是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有疑问的知识点做出标记,便于课堂解答。
2.课堂小组讨论,建构知识。课堂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关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形成新知识。创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首先教师可通过必要的内容讲解让学生明白在预习安排中提出的问题,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组内讨论本组答案的不完善之处,纠正错误和误区,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内容应是开放性的,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课题应尽量具有多样的解决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对于问题多样的表述和交流。其次是教师可先听取每组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再让学生组内讨论分析问题的答案,教师只是做出完善和补充。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了新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学会了充实和完善自我。
3.课后组员互动,督促巩固。完整的一次教学还包括课后的及时复习巩固,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课本涉及的内容更丰富,学生及时复习能够有效地将课本的东西化为己有。小组成员之间的课后互动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就个人不懂的习题在小组间讨论,分析答案,既拓宽了彼此的知识面,又带动他人对知识点的巩固。这就可以通过同学们在课后练习中相互探讨,就自己不能区分的物质提出来,在小组内商讨问题的答案,并就其缘由加以阐述,反复练习就能清楚概念的应用。每个小组成员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在得到解决以后所有组员的知识就能得到成倍增长。这样的合作学习,不再是机械的知识的传递,而是通过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达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合理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让学生在互助互补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美.小组合作学习[J].现代阅读,2012,22(09):220.
[2]吴扬.新课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学习方式[M].教育科学研究,20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