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初探
2016-08-01柯炳阳
柯炳阳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因此,文言文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几块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与这“荒凉”守旧的现状相比照的是,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分量,把古代作品在教材选文中的比例提高到40%。这一比例的提高,是基于对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中的作用的充分认识。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状况看,当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充塞于耳。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原因何在?
一是时代的阻隔。文言文距离我们时代遥远,语法、句式等与现代文出入较大,难以引发学生共鸣。
二是教法的僵化。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多少年来已被教师奉为法宝。殊不知,就在这字斟句酌中,文言文的华彩消逝了,“八字真经”已异化为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
三是学生无参与的机会。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冲”掉了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学生根本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学习实践和参与机会,只是机械地听讲、记录,而未加思考、吸收。
四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成了“弃儿”,相当一部分教师就只是让学生读(背)译文而不读(背)原文。再加上文言文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教师和学生几乎把这一块放弃了。
凡此种种,都是影响文言文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充分发挥文言文作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改进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教学领域的当务之急。
那么,怎样才能教活文言文?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激发兴趣,乐学求知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又常常是从新奇开始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精巧性等。文言文教学尤其要这样,要想让现代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是不行的,只能走向死胡同。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1.用现代人的故事理解文言文。如有一次给学生讲《论语》,为了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古文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我结合现代人的故事加以形象诠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语录,从文字上并无深奥之处,但需深入理解其含义并非易事。我讲了一则现代的故事: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各国都拿出最能代表本国的美酒参展。其中,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赛。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酝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前三者呈献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加以混合搅拌,结果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鸡尾酒,呈现在人们眼前。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这就是美国民族的优点。这则近似寓言的故事,实质上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前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对这则语录的理解将深刻得多。
2.用现代意识诠释文言文。课文《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此文。文中蕴含的哲理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是可能会出现困难的,特别是对于文中主旨“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我引用了《南方周末》所载《对死亡说些什么》探索“死生亦大矣”这个命题。文中主人公陆幼青,在医生断言他只剩下一百天日子后,开始动手写《与死神相约》的日记,并在榕树下网站连载,引起媒体的极大关注。其中陆在记者采访时说道:“超生避死是人之常情,但对我而言,今天死和明天死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我死能够换来别人生,我宁愿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赴死……当人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时,就要设法增加其密度。”只有真的猛士,面对死亡的到来,才能如此从容而无畏,陆幼青用他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这上古老命题加入现代意识,用如此鲜活的眼前的事例如此诠释,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用现代生活实例领悟文言文。课文《六国论》,它总结的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何等警示的语言。有报道我们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和车队,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在明亮的教学楼里上学,5200万留守儿童的悲伤怎能让我们忘却经典?当今时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让我们感奋不已,另一方面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现在很多海归派和一些赞美西方的人,往往把西方国家的巨大社会成就归结于他们良好的制度和科技水平,而忘记了他们本身都是强盗出身,今天他们社会的文明有一大部分是靠抢掠而建立起来的,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都是犯了罪的。但是可悲的是我们自己早忘却了,于是危险一步步地向我们逼近。
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精巧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二、设置情境,开发智力
情境能愉悦情绪,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并能激发智力的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为发展学生学文言文时,多少有点“故国神游”之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古气”的感染,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教《阿房宫赋》这一课时,把课本中的那一幅插图,用PPT放大,让学生踏着古音乐到“阿房宫”一游,效果真棒,学生对课文深意的领悟,不说自明,这就比教师滔滔不绝的说教强上百倍。
三、鼓励质疑,培养参与意识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我认为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为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加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1.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文言文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努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每教一篇课文,教师只对重点、难点及易出错处加以点拨、指导,凡能让学生通过动用工具书、自看课文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就大胆放心地交给学生。这样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的勇气。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要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有一次我在教苏洵的《六国论》时,有个学生对课文中“始速祸焉”的“速”作“招致”解提出质疑,他认为解释为“加速”、“加快”也说得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给予鼓励,然后结合燕秦两国当时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敢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会飞翔”。
四、加强诵读,扩大阅读量
学生有学文言文的热情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这只能说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读”对文言文教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并多方吸取,我归纳了“五读法”。
1.通读。学新课文前,布置学生通读全文,无论长短难易,都要求朗读出声,生字词可跳过不读,只求感性认识,粗略了解课文大意。
2.仿读。就是让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录音),要求听时留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和生字的字音。让学生揣摩几分钟后,请一位学生仿读,有错误的地方,老师立即指证,以此巩固范读效果。学生只有学会读,才能培养出语感,帮助理解课文。
3.诵读。诵读即朗读背诵,这是“五读法”的中心环节,不能把诵读理解成死读书与机械记忆相结合。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先让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尽最大可能理解每一句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抛开注释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再看注释或通过上下文揣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着引导学生选择集中表现文章中心的句段,玩味研读,使学生对文章深意有了认识,这也是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过程。最后指导学生如何背诵。
4.赏析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欣赏课文。如选修中《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篇幅较小,写景绘声绘色,抒情情真意切。让学生反复赏读,细细品味,从中吸取优秀精神营养。这种让学生进行感情投入的赏析读,自然比教师机械地归纳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
5.课外读。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仅仅读课本中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教完《鸿门宴》,我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史记》中相关的内容。学完《阿房宫赋》,就要求读《秋声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文言文的情感,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我认为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及时施用“五读法”使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与说话能力。
五、加强训练,向课外延伸
其实,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既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成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又要将“手”伸向课外,多角度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继续学习。
为了把课外训练落实到实处,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种活动。
1.办小报活动。为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我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某一课或某一单元进行归纳总结,并把它写成小立意文章交给老师,老师选优发表,把小报办成积累文言文知识的园地。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2.各种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既使学生尝到了学文言文的甜头,又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知识。每个学期我都要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演讲会和古诗文朗诵会;文言文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等。如学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后,就让学生围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一次演讲。任务一布置,学生就活跃起来了,跑图书馆、阅览室,有的同学还要父母帮着收集材料,忙得不亦乐乎。
3.在生活中求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教师应让学生本着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古迹、考察民俗、以整理楹联等途径,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使课内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科学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找准切入点,教活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