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汪三贵
2016-08-01农经杨雪
文|《农经》记者 杨雪
农村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汪三贵
文|《农经》记者 杨雪
汪三贵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目前担任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学术顾问。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
中国扶贫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开发式扶贫为主,社会保障作为补充。在这种开发式扶贫中,产业扶贫是最核心的。
在“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的含义是扶持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各种导致贫困的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那么,精准扶贫的难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对我国农业产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农经》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致力于反贫困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教授。
《农经》: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开始了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扶贫工作,为什么在现在提出精准扶贫的要求?
汪三贵:我们国家这30年的扶持工作,特别是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从总体来讲还是比较有效的。按照国际标准,这几十年我国减少了7亿多贫困人口,所以减贫成就还是相当大的。当然,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国家扶持的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以及社会服务指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缩小了,这是扶贫开发工作最大的成就。但是却导致了一个问题,贫困地区内部的差距却在扩大。
因为以往扶贫开发大部分都是以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为主的,而这种方式主要受益的是在扶贫地区内部条件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群体。他们可以利用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福利,迅速的增加收入、改善经济条件。而真正的贫困户受益不多,贫困人口没有平等受益,这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我国前三十年的扶贫,主要是利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幅拉动了贫困人口的减贫。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是相对平等的,而收入分配越平等,经济增长对减贫的效果就会越明显。所以利用农村制度的改革就能拉动大量的人口脱贫。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进入新常态,另一方面收入分配不再像过去那样均衡,这就使得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带动效应在大幅度下降。这是提出精准扶贫的宏观背景。现在主要是要改变过去大区域性的扶贫开发方式,不能仅仅针对区域,不管区域是小到村、中间的县还是大的片区,现在要进一步下沉,直接针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才能确保减贫效果。
《农经》:中国贫困线的标准和国际通行的贫困标准相比,处于什么水平?
汪三贵:我国的贫困线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很低的标准,我国早期贫困标准应该叫极端贫困线。按当时世界银行提出的最低贫困线是一天一美元,而我国的贫困线换算过去只有0.66美元/天。我国现行的贫困线是2010年调整后的2300元/年,相当于2.3美元/天,国际现行的标准是1.9美元/天,也就是说我国现行标准在几年前才终于高过了国际标准20%。但是以我国已经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体量看,这个贫困线标准还是偏低的。所以,在不高的贫困标准下,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还有贫困人口不能脱贫,这是说不过去的。到2020年,我们解决了标准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以后,我们还会有新的标准,还会有相对贫困的人口,所以扶贫是相对的阶段性的任务。
《农经》:精准扶贫的难点在哪里?
汪三贵:精准扶贫主要的定义就是要直接针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扶贫到户、扶贫到人,并且是因人因户施策。现在的贫困人口每一户致贫原因都不一样,致贫的因素很多,要搞精准扶贫首先需要把贫困户识别出来,所以精准扶贫一个核心的环节是精准识别。然后要找出他的致贫原因,再根据原因进行精准扶持;精准扶持以后还要精准管理,动态的去管理去调整。最后就是精准考核,确定贫困人口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脱贫。
这中间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精准的识别贫困人口?用什么样的指标去找?国家统计局有一个统计数据,是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和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识别出的数据就有差别。要按照统计局估计的数去地方一户一户的找出来,就是一个很难的工作。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可以准确的估计到每个省有多少贫困人口,但这个数据再进一步分到县,县再到乡、村,问题就是越往下分越没有数据基础,误差越大。从县分到村时,基层政府很多时候就凭经验了,哪个地方穷一点就多分一点。最后到村里了,还要具体识别出到底是哪一户。但他们很难去统计具体每户的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所以村里就搞民主评议,靠评议去确定谁是贫困户,这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标准不一的原因出现很多偏差,国家统计局完全按经济指标估计的人口,和基层按照民主评议估计的人口,中间对得上来的只有一半左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要求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建了3000万户、8900多万人。第一次做这项工作中间也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广西的造假事件,也许很多地方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又动员大量的力量搞“回头看”。今年刚刚公布的数字,重新识别了1900万户、5600万人,这些是现在核心扶持的对象。但同时另外的3000多万人也仍然在系统里,作为一般贫困户,继续给予扶持。
《农经》:本次精准扶贫一个很大的特色是产业扶贫,有很多企业参与其中,企业的目标通常是利润最大化,而扶贫很大程度上具有公益性质,如何在两个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呢?如何协调政府、企业和贫困户之间的关系?
汪三贵:中央提出解决“怎么扶”的问题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其中产业扶贫一定是重点。中国扶贫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开发式扶贫为主,社会保障作为补充。所谓开发式扶贫就是要创造条件让贫困户增强能力,自己能创收,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这种开发式扶贫当中,产业扶贫是最核心的。所以,按照中央的计划,去年7017万贫困人口中,3000多万人要靠产业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是差不多一半要靠产业来解决。
产业扶贫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穷人发展产业的能力都很差,其中很多还是老弱病残,又没技术又缺资金,市场意识、经营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以往一些简单的产业扶贫失败的也不少。所以,现在产业扶贫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穷人自主经营能力比较差的问题。
现在农村最有能力的是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性的公司、合作社、大户或者家庭农场都是农村产业发展最有竞争力的群体。怎么能让这些核心主体愿意带着穷人一起做,这就是现在产业扶贫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扶贫是公益性质的,如何把这两者之间连接起来,这就需要利益连接。不能让企业在扶贫的过程中吃亏,能够实现自身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又能把穷人带动起来共同致富。
《农经》:目前企业参与的产业扶贫具体有哪些形式?
汪三贵:现在产业扶贫出现了一个新的模式叫“资产收益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就是把贫困户或者贫困地区的一些资源交给企业或者合作社这种新型经营主体去经营,产生的收益给贫困户分红。或者是政府把财政扶贫资金投给企业,以股份的方式量化给企业,产生的收益给贫困户分红。
另外一个就是直接带动生产,相当于订单农业,就是生产环节农户自己做,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目前,这种模式越来越多的和资产收益扶贫结合到一起,形成混合式的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解决就业为主了。企业也许不能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但是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让贫困户依靠劳动力脱贫。现在来看,最有效的就是把这三种模式合在一起的混合型模式。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下,资产收益扶贫可以说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它以产业为平台,将自然资源、农户自有资源以及各类扶贫资金资产化;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为其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从而实现持久脱贫的目标。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来说,资产收益扶贫在强调收入增长和收益稳定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贫困农户的参与度,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说,资产收益扶贫贯彻了精准扶贫方针,稳定增加了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可以为确保我国脱贫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农经》:精准扶贫政策如何和国家其他农村政策配合、协同呢?
汪三贵:贫困地区有很多不错的资源,而且还是有特色的资源,比如特色农产品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现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重点强调的就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因为贫困地区是分布在全国范围的,有些贫困地区有相当多的资源是一般农区没有的,还有很多地方生态比较好,可以发展绿色有机的高端农产品、特殊农产品优势是相当高的。现在贫困地区有一些高端农产品收入特别高,一亩地净收入好几万元,比如说我们上次在四川青川区看到,种天麻一亩地净收入就好几万,在贵州、四川一些地方的红心猕猴桃,品质特别高的也是一亩地净收入上万元。现在这些产品的发展就是由企业去做的,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给企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比如集中土地流转或者信贷金融支持。
现在国家出台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像扶贫贷款,都是低息或者是免息的,贫困户一户有五万元的额度。这么大规模的贷款让农户自己用,风险就比较大,银行就有可能惜贷。那么现在与企业结合起来,将这部分贷款交给企业来用,地方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担保,产生收益之后再把其中的一部分收益返给贫困户。这也是金融扶贫的一种形式。
然后还有保险。前不久中国保监会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要求今后保险要做到所有农产品全覆盖,包括灾害保险、价格保险,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风险。这一系列的政策配套以后,企业发展就有动力了,地方政府这么多政策给企业,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企业必须带动贫困户。
企业在当地发展产业,特别是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直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例如发展猕猴桃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些一年就能给一个贫困村带来几百万元的劳动收入,而且主要受益对象就是那种劳动能力比较弱的贫困户。所以现在产业扶贫核心的问题是找到一种利益连接机制,使大家都得到好处,实现双赢。
在这方面,农业企业就有很大的优势。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认识到,搞产业扶贫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或者经济实体。所以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户脱贫,并且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企业就特别受地方政府的欢迎。但如何与地方政府合作没有一套标准的程序。2020年要全面脱贫目标的达成,主要的责任方是地方政府,所以中央现在把各种政策、资金的审批权全部放在地方政府,企业怎么去跟政府合作需要去具体谈判,寻找一种最适合企业的模式。现在有些地方都有专项的扶贫资金,包括农口的一些资金都将以产业扶贫为主,显然今后会有更多的资源会投入到产业扶贫方面。
《农经》:您刚才提到说发展特色产业,农企会有很大的优势,那从整体上看,这是不是对我国农业产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汪三贵: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基本方向就是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制度下,怎么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是要依靠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这样的新型主体。然后把他们跟扶贫结合起来,在贫困地区去发展产业,做特色农产品,国家再给予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很多贫困地区都有很强的优势资源或独有资源,所以如果农企有能力抢占这个市场,获取最有利的资源,势必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农经》 :现在都认为精准扶贫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您如何看?
汪三贵:这种说法是对的。经济增长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发展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另外一方面就是贫困人群收入增加以后可以有效的带动消费,因为贫困人群的收入增加以后大部分还是要用于消费而不是投资,这个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显然,扶贫推动穷人收入的增长对于经济的增长肯定是有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