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2016-08-01张昌华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4期
关键词:潘光旦费孝通清华

□ 张昌华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 张昌华

在“五四”前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中,潘光旦独树一帜、卓尔不群。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忧国忧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他的一生“是为时誉所重、所毁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1921年,一位在清华求学的肢残学子问代理校长严鹤龄:“我一条腿能否出洋?”严鹤龄不假思索:“怕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说中国人两条腿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那青年沮丧不已。有位教美术的美籍女教员为那青年打抱不平:“他不能出洋,谁该出洋?”

那青年叫潘光旦——13年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务长,并成为我国著名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

潘光旦(1899-1967年),字仲昂,江苏宝山人。他14岁入清华学堂,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语,发音准确、纯正,不逊英人。毕业前夕,他写的《冯小青考》,受到梁启超的赏识:“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所幸那次与校方对话不久,校长易为曹云祥,潘光旦终于顺利出洋。

其实,潘光旦的那条腿也是“丢”在清华。清华当时注重体育锻炼,潘光旦在跳高时,右腿伤残,没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成了“独腿客”,在家休学两年。潘光旦是个志存高远者,尽管腿残,又患目疾,1200度的近视,看书似“闻书”“舔书”,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鸿鹄之志。他作诗述怀:谈兵膑脚传孙子,述史丧明说左丘。此思尚存志仍在,纵教偏废亦何忧。

1922年,潘光旦先后入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攻读生物学。因成绩优异,他仅用4年时间便获硕士学位。1926年学成归来的潘光旦,在上海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书,与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等创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出版《冯小青》《优生概论》。1934年,潘光旦回母校清华执教,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务长、图书馆长十多年,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直至谢世。

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为强种兴国,他重新认识遗传学,倡导优生学。他爱国不落人后,“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清华学生运动”“曾担任学生代表团的中文书记,负责各种文件与宣传品的起草”。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级最为坚决,学校当局给予“留级一年”的处罚,经过斗争,原决定撤销了,但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8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校长易人,学校才让他出洋。

1932年,即“九·一八”事变次年,潘光旦发表文章称东三省是中国的土地,还证明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滋生地,呼吁“决不可沦入日人之手”。1941年,潘光旦加入民盟,在昆明参加筹建第一个省支部,积极参加抗日反蒋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月,他与闻一多、费孝通、吴晗联名发表《四教授致马歇尔将军书》,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独裁本质。6月,潘光旦代表云南民盟支部,三次召开座谈会,声明民盟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要民主的坚定立场。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不久,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后来迫于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学校将潘光旦由教务长改任图书馆长。

1949年10月1日,潘光旦拄着双拐来到天安门广场,欢呼新中国的诞生。后来参加土改,到苏南农村搞社会调查,他从不甘人后。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光旦,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所以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

作为教师的潘光旦,热爱学生。他喜欢演讲,还爱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不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学生还可以自由地到他家去讨教,大事小事他总是诚恳地解答。学生说:“潘先生的为人也同他圆圆的脸一样和蔼可亲。”

对待学生运动,身为教务长的潘光旦,一方面同情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一方面不得不考虑学校当局对家长负有学生安全与读书之责,深恐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惨案。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时,他与校长梅贻琦一面与军政当局周旋,一面劝阻学生“稍安毋躁”。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的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还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梅贻琦站出来,向同学们做了解释。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潘光旦家的天花板上。

“光旦秉性温和忠厚,论语上说的‘温、良、恭、俭、让’诸美德,他可以当之无愧。”他的同学、燕京大学校长梅贻宝如是说。“其为人也,外圆内方,人皆乐与之游”,因此是“我所敬爱的人物”,老同学梁实秋如是说。

闻一多与潘光旦是清华同学,他们是莫逆之交,相互欣赏。闻一多本名叫闻多,“一多”是潘光旦为他改的。闻一多还为潘光旦篆刻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闲章。闻一多被害后,潘光旦为“闻亭”写匾,为《闻一多先生死难周年纪念刊》题封面,写下“卅载论交浑似梦,几番饮泣泪无痕”的悲愤诗句。

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8年由英伦返国在昆明由潘光旦介绍入了民盟,两家又长期毗邻而居。费孝通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孝通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

潘光旦很有生活情趣。战时在昆明,他也会营造书房的氛围。一张大书桌,台上备有文房四宝,还有拾来的石头、竹木制品做小摆设。因房子四面有窗,他命名为“四照阁”。苦中作乐,不乏文人雅士情调。

因独腿,潘光旦行走用木拐,朋友徐志摩戏言“胡圣潘仙”。胡圣,指胡适;潘仙,指潘光旦,比喻他像名列八仙之一的李铁拐。他还喜欢旅游,挑战自我,“到人不到”之处,干一些常人认为肢残人干不了的事。在西南联大演讲时,他讲到孔子时说:“对于孔老夫子,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说着,他看了一眼自己缺失的一条腿,更正道:“讲错了,应该是四体投地。”引得同学们大笑。

潘光旦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尽管潘光旦极力反对极端,然而过激的事情在他身边却时有发生,最致命的摧残是“文革”。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批斗时,一块“反动学术权威”的大木牌挂在颈上,他拄着双拐,被强迫与红卫兵一道跑步。劳动改造时拔草,别人能蹲,他独腿,不得不坐在地上拔。他本有前列腺肿大之疾,因受摧残导致发炎,住进医院。可造反派仍不放过他,常来骚扰。他自知来日无多,不愿死在医院,要回家。1967年的6月10日,在回家9天后的一个晚上,潘光旦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潘光旦向其索要止疼片,没有;又索要安眠药片,仍没有。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当时身边没有亲人,女儿们都同样在受难。

1979年,潘光旦的“右派”帽子被摘除。翌年,得到平反昭雪。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潘光旦费孝通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潘光旦的书生意气
潘光旦的书生意气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特立独行的潘光旦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一条腿能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