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发展初探
2016-08-01陈大猷
陈大猷
从去年开始,多个地区的图书馆与书店纷纷展开合作,打着“读者选书,图书馆买单”的旗号向读者提供移动外借服务。随着移动外借服务的初步发展,图书馆与书店之间已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对图书馆、书店、读者三方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新模式在推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优化移动外借服务模式是移动外借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大量数字阅读内容应运而生,加之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阅读设备的大范围普及,我国国民的阅读格局早已开始发生了变化。2016年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这些数字也表明纸质阅读仍是大多数读者的首选。因此,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4年5月份,内蒙古图书馆联合内蒙古新华书店开展移动外借服务,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众多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纷纷效仿。本文根据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的具体模式,分析其对图书馆、书店、读者三方的意义,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判断其发展前景。
图书馆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的含义及基本流程
一直以来,书店和图书馆都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社会职能。虽然我国出版行业长期以来尤其强调文化属性,但是书店是市场洪流中的一员,不得不注重经济效益和商业模式。而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代表,其属性更侧重于公益性。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这两者相互独立;但面对读者时,图书馆提供的免费阅读服务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书店的读者群体,从这个层面看,书店和图书馆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如今,全国多个地方的新华书店和当地图书馆开始合作,推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图书借阅服务模式:读者在书店选书,图书馆为读者买单。
内蒙古图书馆联合内蒙古新华书店率先推出的“彩云服务平台”就是这种图书借阅服务模式,在随后的半年中,全国不少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也纷纷开展了类似的活动,例如太原市图书馆和太原书城合作发起“你选、我购,图书速借”活动,云南省安宁市图书馆与安宁新华书店合作设立新书借阅点“书香驿站”,镇江新华书店联手江苏大学图书馆推出“你读书,我买单”活动,山东省日照市新华书店望海店与日照市东港区图书馆合作开展的“市民读书、政府买单”文化惠民活动等等。
以上各地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大致相同,都涉及到图书馆、书店、读者三个主体,这三方之间的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有机结合,彼此互相作用、密不可分。图书馆和书店通过商谈签订合作协议和商业合同,这种商流活动是后面形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基础。移动外借服务中,三个主体所产生的信息流活动是关键,包括书目确认、读者身份认证、读者行为确认、图书信息入库等环节。图书馆传统采购模式要求书店将书目物流配送至图书馆,然而在移动外借服务模式下,物流是一大特点,读者自己承担物流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采购模式所产生的物流成本。最后,图书馆为读者买单,与书店结账,使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由开环转变成闭环,使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可以反复不断地运作下去,所以资金流是整个服务模式的保障。
读者进入书店选好书目后,如果想要尝试移动外借服务,首先必须要有图书馆借书证。针对没有借书证的读者,一般情况下,图书馆都会在书店设立办理图书馆借书证的业务点,方便读者。读者凭借图书馆借书证就可以办理借书手续,但是根据系统对图书信息的判断,有两种情况限制读者的借阅行为:第一,购书范围限制,即纯外文书籍、教辅教材、工具书、音像制品和少儿卡片读物以及绘本等不纳入移动外借服务活动内;第二,复本量限制,即图书馆为读者买单的图书达到了复本量限额,满足了馆藏要求,就不再为读者购买。如果读者所选书目均不受以上条件限制,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就会将图书进行盖章、贴条码、贴防盗磁条、上传图书编码信息等图书馆编目业务操作。之后,读者就可以将图书借走,在规定借阅期限内将图书归还到图书馆即可。系统会自动提示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入馆编目并最终入藏流通。按照协定的时间周期,图书馆会和书店结账。
推行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的意义
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之所以能实现,并在多地推广开来,必定是因为这一服务模式能给三方主体都带来益处,因此,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的意义可以从图书馆、书店、读者三个角度来分析。
1.对于图书馆的意义
图书馆和书店都能为读者解决阅读需求,二者共同为读者提供阅读场所。然而,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往往书店“人满为患”,图书馆尽管环境好、设备佳、服务免费,却不如书店火爆。显然,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重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分析结果显示,在加强馆藏文献建设方面,相比于认为应增加学术类书籍、外语类书籍、多媒体视听资料、无需改善的读者比重,认为应增加新书品种的读者最多,占调查总数的34.3%。读者对书刊更新及时程度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分别只占29.8%和34.7%,这说明公共图书馆书刊更新及时程度并未达到读者预期。在服务使用主要障碍调查中,认为书刊更新速度过慢的读者占24%,所占比重最多。从重庆图书馆的例子可以看出,读者满意度不高是因为图书馆馆藏书目品种不够,以及新书更新不及时。
2.对于书店的意义
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移动外借服务带给书店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图书馆保证了书店一部分营业额。网上书店的壮大、出版社的竞争、教材免费政策的实施都迫使书店更加重视馆配市场。图书馆传统采购流程需要先对外招标,很多外地图书供应商会和本地书店竞争。移动外借服务模式要求图书馆和书店必须是同地区,以方便读者借书、还书,所以移动外借服务的开展有利于书店争取图书馆的采购业务,提升图书销售量和营业额。而且,图书馆采购经由上级定期预先划拨采购费用,图书馆根据拨划经费进行购买,这一特点决定了图书馆的现金支付能力较强,基本上没有坏账呆账,可以保证书店稳定的收入。
3.对于读者的意义
首先,读者的借阅时间增多。公共图书馆的营业时间非常有限,朝九晚五的读者下班,图书馆通常也都准备关门了,但书店的打烊时间却可延长至晚上八九点。
其次,缩短了读者与新书见面的距离。根据图书馆传统工作流程标准,一本新书从采购到上架需要经过采购、验收、登录、分类、编目、技术加工、入藏(排架和上架)等程序,时间长达20天左右。等到可以借阅新书的时候,可能读者早已没有借阅需求了。而在书店,新书上市后读者就可以借阅,不必等很长时间。
最后,读者享受到的服务更加个性化。图书馆采购人员所采购的书目难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借阅需求。一般来讲,图书馆采购图书的工作均由采购员负责,采购员的采购行为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一方面,采购员采购图书时会不自觉地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类型,并会主观地揣测读者借阅需求;另一方面,采购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领域都在有限范围内,难以采购到合适的图书来满足众多读者的不同借阅需求。图书馆把选书的权利交给读者,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能最大限度得到满足。说到底,移动外借服务是馆配后台的流水线服务向前台私人订制服务的一种延伸。
推广图书馆与书店合作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图书馆把书店作为延伸图书馆借阅服务的前线阵地,将读者从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服务享受者,读者在传统采购工作流程中的位置向前发生了转移,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有效地缓和了图书馆馆藏与读者需求不一致所导致的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矛盾。很多地区的图书馆都已通过移动外借服务开始联合各出版发行机构搭建“云平台”,将图书馆和所有出版发行机构的资源与服务集成整合,让图书馆和各大书店成为“云图书馆”的服务终端,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的任一书店直接下单借阅图书。但是,移动外借服务模式依然存在局限性。
1.复本量有限影响读者的服务体验
根据购书经费、馆藏结构等要求,图书馆对采购图书的复本量有严格的控制。移动外借服务中也不例外,各地图书馆对图书复本量限制在2-5本之间。也就是说,要想享受到一本书的移动外借服务,读者需要抢在前2-5位,一旦所选图书复本量满额,那么这本书的移动外借服务则终止。读者要想阅读这本书,只能前往图书馆借阅或者自己掏钱购买。显然,复本量控制和满足读者借阅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移动外借服务中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因为读者掌握采购决策权,增强了读者借阅需求,复本量却没有同比扩大,所以导致矛盾加剧,强烈影响读者的服务体验。
2.占用书店资源
提供移动外借服务的场所是书店。虽然图书馆提供信息系统设备等技术上的支持,以及安排工作人员在书店为读者提供服务,但是移动外借服务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占用书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一方面,为了配合移动外借服务的开展,书店也会安排一部分员工进行宣传、引导、信息管理等工作。员工精力的分散和工作量的增加会影响书店原有业务的开展和完成。另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在书店设立柜台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图书馆编目业务的操作,工作人员与设备的增多势必会占据书店一部分空间。
3.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采购模式
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让大家看到了改变传统采购模式的可能。但事实上,移动外借服务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采购模式。传统的图书馆采购模式需要进行招标,如果书店中标,那么书店就要按照约定份额替图书馆采购书目并配送到图书馆。读者借阅的书只是图书馆整年采购计划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图书供货商按照图书馆馆藏图书采购,加工好再直接配送到图书馆。
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向努力:
第一,移动外借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方面,需要增加图书复本量;另一方面,随着移动外借服务开展规模的扩大,资金投入也变得尤为关键。目前,内蒙古图书馆已和当地三家国有书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移动外借服务。内蒙古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是800万元,只有60%用于移动外借服务的开展,另外40%还要用来保证基本馆藏。对于更多书店的申请合作,内蒙古图书馆只能拒绝。读者的借阅需求有不确定性,不易把握,多增加一个布点,就容易出现资金不足导致移动外借服务搁浅的情况。因此,移动外借服务的发展需要提高资金投入来支持。
移动外借服务的资金来源有两个。第一,政府拨款。图书馆可以向政府提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请资金支持。第二,出版社赞助。图书馆和书店可以找出版社合作,在读者选书的时候,优先推荐提供赞助的出版社的图书,或者把他们的图书摆放在书店最佳位置,做好陈列,引导读者借阅和购买。
第二,移动外借服务需要建立制度保障。图书馆与书店合作过程中,难免有摩擦和利益冲突的地方。为了保证双方合作的利益和移动外借服务模式的持续发展,图书馆和书店应该建立一套制度保障体系,通过签订书面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在合作开展移动外借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移动外借服务启动之前,图书馆和书店应该对彼此的情况有所了解。书店要明确自身的服务能力,准确估计软件、硬件条件,确定自身的营业水平和服务内容能否保证移动外借服务的持续开展。图书馆一方面要保证信息系统设备和人力资源齐全,明确自身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对书店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理念有准确的判断和评估,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对象。移动外借服务启动之后,图书馆与书店应加深工作沟通,及时反馈服务信息并妥善解决问题,及时调整服务措施。
第三,移动外借服务需要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自动化服务。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设备与图书馆数据库的对接成为图书馆服务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利器,为图书馆与书店合作开展借阅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江苏大学图书馆与镇江新华书店合作开展的移动外借服务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读者可以在书店利用智能手机完成借阅流程中的选书、查重和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也就是说,读者在书店看到想借阅的图书,用手机扫描该书的ISBN条形码获取图书基本信息,手机应用程序将此信息与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和征订目录进行比对,立即将是否可以在书店借阅该书的判断结果反馈给读者。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自动化移动外借服务,图书馆、书店、读者三方之间的信息交换会更加便捷和通畅。对图书馆和书店来说,有利于解放人力资源,降低了读者身份认证的难度;对于读者来说,有利于确定图书借阅信息,避免在借阅过程中因选书不能借阅而产生尴尬,避免在选书上精力浪费。
(作者单位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