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帮老”互助养老长效机制建设
2016-07-31刘素婷杨国军孙彦东
刘素婷,杨国军,孙彦东
(1.2.3.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老帮老”互助养老长效机制建设
刘素婷1,杨国军2,孙彦东3
(1.2.3.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体现了“老有所为”和“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老帮老”互助养老既有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资源不足的压力。针对目前互助养老现状,应从招募制度、回馈激励、教育培训、政策扶持、整合资源以及借力非政府组织等方面,构建“老帮老”互助养老长效机制。
老年人;老帮老;互助养老;长效机制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3亿。[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志愿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把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体现了“老有所为”和“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有助于老年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同时,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老帮老”互助养老是缓解养老资源不足的一种有效途径,而有效推进“老帮老”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必要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
一、“老帮老”互助养老的内涵及必要性
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正以超越发达国家老龄化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也因此,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生活照料、精神关爱和慰藉,需要政府、家庭和相关机构共同承担,用良好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421”家庭生活压力增大,一些行业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未来将不堪重负。发挥老年群体的资源优势,“老帮老”互助养老已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老帮老”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一种养老模式,该模式呈现出老年人通过亲友熟人互助逐渐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互助过度的趋势。老年人通过“老帮老”互助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角色转换,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念,使老年人在友爱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助。“老帮老”互助养老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居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以及依托社会团体组织的互助养老等多种形式。“老帮老”互助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社会交往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老人的社会关系,实现自我价值。该形式既有助于开发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建设长效机制是“老帮老”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目前,“老帮老”互助养老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作为一种“老有所养”的新型养老模式,它融合了家庭养老、居家式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老帮老”互助养老不仅是老年人间的互助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基于“互助+自助”养老观念的一种社会参与式养老体系。[2]这种体系基于两个原则:一是老年人之间基于“友爱互助、相互信任”的原则,在他们熟悉的居住环境中,主要依靠社区养老资源和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解决养老问题,增进老年人相互间的友情,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二是老年人之间基于交换与互惠原则,自愿结对、互帮互助,实现“老帮老”互助养老。这里交换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志愿者的劳务或时间。这就要求参与者应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通过互助让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让身体较好的老人照顾身体较弱的老人,使社区老年人有事有人帮、无事有人陪,推进居家社区养老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减少社会压力,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老帮老”互助养老实践现状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实施的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有:(1)德国的邻居互帮互助小组。该小组由几个年纪较小的老人牵头组成,老人继续住在自己家里,相对年轻、身体健壮的老人轮流到高龄老人家中活动,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德国一些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还探索出了“多代屋”互助养老模式,如里德林根的乐龄合作社,鼓励老人互助和自立,互相帮助,感受家的温馨[3],同时也吸引年轻人参与,通过服务老人为自己将来养老做准备[4]。(2)法国巴黎“芭芭雅嘉”公寓。芭芭雅嘉公寓模式由85岁的泰蕾兹·贾勒提出,它是法国为老年女性开辟的互助养老新模式,颠覆了传统养老院的方式。这里没有专门医护人员,共同起居的退休妇女之间讲究互助,自主管理,互相尊重,相互陪伴。她们不愿终日无所事事,也不愿意一个人孤独终老,而是希望通过相互照顾,使晚年生活更加稳定而愉快。[5](3)瑞士老人的搭伙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在瑞士十分流行,被人们称作“室友之家”。几位谈得来的老人,每月花上几百瑞郎,合租一套房子,搭伙而居,生活在一起,组建一个共同的家,既经济又实惠,闲时坐在一起聊天、打牌或下棋,彼此有个照应,让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6](4)美国的“家园共享”项目。在美国,广泛认同和推广“结伴养老”的理念。芝加哥哈尔斯提德中心推出的“家园共享”计划就是一个典型。该计划旨在帮助没有子女的孤独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孤独和不便。它将同性的无子女老人联络起来,给他们寻找伙伴,相互照顾,结伴养老,排解孤独,节省开支,该计划深受老人和子女们的欢迎。[7](5)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和“时间银行”。邻里互助网络是指社区内65岁以上,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在政府的扶持与志愿者团体的帮助下,组成相对稳定的协会组织。邻里互助网络强调邻里之间彼此互相照料,通过举办邻里聚会活动来促进老年人之间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实现排解孤独、充实自我的互助目标。[8]1973年,受日本石油危机的影响,政府因没有预算,无法再提供民众公共服务,养老问题只好请民众互助,因此日本便形成了“今天我照顾你,明天他照顾我”的“时间银行”循环养老服务模式[9],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日本养老护理人员缺乏的问题[10]。(6)新加坡乐龄义工。在新加坡,过了55岁之后就被称为“乐龄人士”,体现出希望老年人以“乐”代“老”,晚年生活祥和安乐的愿望。在新加坡有不少“乐龄”义工,协助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无偿地服务他人。[11]一些年轻健康的老人服务于年老的老人,这种模式有助于乐龄群体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都体验到快乐。新加坡飞跃乐龄学院鼓励乐龄人士成为邻里大使,为社会和其家庭作出积极的贡献。可见,发达国家已将互助养老与社会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老年群体的潜能,营造自助互助的社会文化氛围。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以及养老压力的日趋加大,我国许多地区也开始探索将互助养老理念应用于养老实践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天津、杭州等城市就出现了具有自发、自治性质的老年人互助组合养老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力量和才智,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通过团体的力量解决自身面临的养老问题。[12]上海最先将互助养老理念运用到居家与机构养老中,建立了志愿敬老服务“时间银行”,推出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为上海高龄老人服务。该计划以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点开展与家庭和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互助服务模式。广州越秀区以“时间储蓄”来推行互助养老,发动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孤寡、独居、重病老人提供服务,并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备在自己需要时可提取“时间”接受服务。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打造了中国式养老的百步亭模式。在百步亭,老年人之间互相帮助已成机制,关爱形成了强大的气场,已经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湖北省于2012年出台了《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试点的通知》,在全省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试点,建立了乡村养老服务互助协会。甘肃省民政厅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建设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的意见》,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河北邯郸肥乡在全国率先探索“自愿结合、互助养老、互相帮助、共建和谐”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河北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互助养老事业的发展。2014年,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中,新增条款为老年人“找伴”,提倡鼓励邻里互助,以及老年人自愿组合、互相扶持、搭伙养老的新型养老方式。但从整体运行上看,国内的互助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助养老的组织体系不成熟、互助模式不稳定、发展不顺利等问题。
三、建立长效机制,推进“老帮老”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
构建“老帮老”互助养老的长效机制,需按照社企互动、资源共享、共建双赢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关怀全民”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互助养老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发挥激励效用、协同效用和环境效用,推进“老帮老”互助养老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见图1)。
图1 构建“老帮老”互助养老长效机制示意图
1.建立回馈激励制度,增强志愿互助的内生动力
志愿服务贵在持久,而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它是老年志愿服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表彰、宣传和奖励制度,设置灵活多样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让获奖的老年志愿者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和敬佩[13],适度满足老年志愿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建立互助养老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每年进行考评,根据志愿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激发老年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每名老年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记录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折算积分,定期对表现突出的老年志愿者予以宣传和表彰。通过实施老年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加强对老年志愿者的管理。三是建立“时间银行”,记录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志愿者爱心,大力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老帮老”志愿者队伍中来。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社区开展“时间储蓄”,建立“邻里互助社”,制定《互助养老时间储蓄银行规则》《互助养老协议》等配套制度,打造“老帮老”互助养老模式,储蓄时间可以作为志愿者高龄后享受养老公益服务的依据。[11]目前,重庆、南宁、南京等地已经探索“时间银行”商业化实践。建议各级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促进不同区域的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实现“通存通兑”,促进老年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招募注册制度,促进志愿服务有序发展
建立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是组织引导群众参加志愿互助的重要前提。制定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志愿者条例,实行招募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注册系统、电子档案和志愿服务数据库,使有意愿且能胜任的社会团体或个人进行登记注册,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对接。根据实际需要,凡具有奉献精神,道德品质高尚,无违法违纪记录,具备参与志愿服务项目所需基本素质的老年志愿者,均可成为“老帮老”志愿者招募对象。对于热衷于公益事业的老教授、老专家、老技术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可优先招募成为志愿者。制定《“老帮老”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管理细则》,规范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和注册环节,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系统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招募老年志愿者,应当明确招募对象和任务,公布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条件和数量等,并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人员,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现场登记,或按照规定流程进行网上申请,填写《老年志愿者登记表》,经认证批准后,认定为准志愿者,培训合格后即可成为“老帮老”志愿者。志愿者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技术专长选择适合的服务项目,并编入相关业务隶属的领域管理。对于专业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需对新加入的老年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若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允许其重新选择其它的服务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单位可配发具有统一标识的志愿者证、服务卡和服饰,供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佩带使用。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由受助者、组织者在活动登记卡上签名登记,详细记录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内容和评价等信息,以此作为志愿者考核和奖励的依据。建议政府尽快建立推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立法,尤其是要立法建立登记注册制度,明确注册社区老年志愿者应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统一规范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的机关、内容和程序,为老年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证。
3.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
培训是强化“老帮老”志愿者队伍素质的关键,强化素质也是促进“老帮老”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志愿服务培训模式,拓宽培训载体,提高培训实效。“老帮老”志愿服务培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新志愿者培训。对于新志愿者,首先要进行志愿服务初级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组织性质、任务和组织架构等内容的培训;医疗常识、健康饮食、心理疏导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的培训;规章制度、纪律、监督与考核等内容的培训;介绍目前开展的老年志愿服务项目,帮助新志愿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传播现代慈善理念,宣传优秀老年志愿者的先进事迹。第二,项目专业培训。开展项目活动的志愿者,原则上都要有参加项目培训的经历。对于没有专业技能要求的项目,重点讲清项目的意义、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让志愿者对该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项目,还须聘请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员或有培训资格的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必要时可以请有丰富经验的志愿者指导或带领强化实践训练,使志愿者跟得上项目的发展需要。专业培训须制定考试考核制度,培训合格颁发证书,持证方可参与专业服务。第三,志愿者全员培训。全员培训旨在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志愿服务技能。通过培训让老年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的特殊意义,明确做志愿者的核心价值观、职责和义务,掌握志愿服务时应注意的问题,促使老年志愿者顺利地完成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培训逐步组建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老帮老”志愿服务团队,切实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4.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完善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帮老”互助服务,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互助养老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设立邻里互助点。政府通过补助水电费等形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家庭设立邻里互助点,将居住较近且志趣相同的若干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倡导以低龄照顾高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偏弱的,通过开展娱乐健身、手工制作、日常探访、陪伴聊天、互助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消除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促进家庭和睦与邻里和谐。二是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立以社区(村镇)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整合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充分利用闲置的办公楼、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厂房、乡镇卫生院等改建成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棋牌室、舞蹈室、图书室、餐厅及日间休息室等养老活动场所,为社区60岁以上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周托、日托、健康、医疗和娱乐等服务,让社区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三是建立“互联网+居家养老”智能化服务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效整合通讯网络、智能呼叫和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打造功能全、覆盖广、服务优、设施先进的民生服务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组建“老帮老”志愿服务队,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家政、养老、送餐、娱乐和医疗等全方位的居家服务,满足广大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四是建立“老帮老”社区互助养老网络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为老服务网站,专门针对老年群体提供资讯。通过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延伸出新的人际圈子,让老年人在娱乐和互动中拉近感情,形成“互助组”邻里圈子,实现“老帮老”快乐互助。目前,昆明市率先在国内建设的“幸福916社区”就是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养老社区和数字养老示范基地。
5.以非政府组织为依托,完善互助养老社会公共服务
将依法设立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民间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等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界定为非政府组织。[14]非政府组织具有的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六个基本特征[15],决定其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享有独特的优势,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介入为老年人服务,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市场和社区养老资源的滞后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在很多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已被纳入到社会老龄事业框架体系中,在政府、市场和家庭之间发挥中介、沟通和协调作用,能有效减轻政府负担,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老帮老”互助养老离不开老年志愿者的广泛参与,而老年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与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的精神服务内涵,以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和发展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借助非政府组织相应的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到居家养老的体系建设中,以此作为养老服务队伍的支撑和补充,更有针对性地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鉴于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中的志愿者队伍较为零散,应尽快建立一些集组织、管理和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非政府组织。为此,政府要制定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老龄事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政策,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鼓励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福利和公共服务,真正把非政府组织纳入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当中,建立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关怀全民”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6.建立政策扶持制度,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老帮老”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舆论引导、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政策扶持制度:一是政府扶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法规来支持老帮老互助养老,倡导低龄老人、健康老人为高龄或病残的老人提供邻里互助服务,不断壮大社会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二是志愿服务与政策适度补偿相结合。依据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记录,采取为志愿者提供交通、通信补助或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形式进行适度利益补偿,促进“老帮老”互助养老良性运行。三是大力培育民间社工机构,搭建居民间的社区互助平台。政府通过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老帮老”社会支持项目探索养老新模式,支持社工机构面向社区老年人开展互助养老服务,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具体包括“建队伍、搭平台、创机制、强能力、倡文化和优服务”等内容,通过“市场运作、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等方式,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将由政府承担的相关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政府应扩大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由重点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向适当精神慰藉延伸,让符合条件的老人享受卫生清理、饮食起居、心理疏导、康复护理和代办服务等一系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工服务中心根据协议派遣员工到社区讲授相关的社工知识,提高社工专业化水平,做好社区助老养老服务并搭建居民间的社区互助平台,为老年人建立健全“老帮老”互助养老社会支持网络。
[1] 张艳玲.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破3亿 张世平:设“应对人口老龄化日”[EB/OL].(2016-03-12)[2016-05-18]. http:// 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2/content_38007693.htm.
[2] 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36-42.
[3] 郑良芳.世界各国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及借鉴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6,(3):70-73.
[4] 王玉龙.德国的互助式养老[J].社区,2012,(12):62.
[5] 黎文宇.法国兴起互助养老模式——让我们帮助彼此养老[J].中国新闻周刊,2014,(10):50-51.
[6] 周礼.瑞士老人的“搭伙养老”[J].老友,2015,(6):67.
[7] 赫景秀.美国“结伴养老”一举三得[J].社区,2013,(8):60.
[8] 陈竟.邻里互助网络与当代日本社会的养老关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6-109.
[9] 吕爽,骆晓昀.“老年”中国向谁学[J].金秋,2013,(7):12-13.
[10] 吕爽,骆晓昀.国外养老制度:美国老年公寓 日本时间银行[EB/OL].(2013-07-02)[2016-05-08]. http://www.cnr.cn/ zhongg/cnr_view/chjkk/zx/201307/t20130702_512955018_1.shtml.
[11] 《全球养老调查》第一集:在家中慢慢老去[EB/OL].http://www.kankanews.com/a/2015-09-26/0037124906.shtml.
[12] 金华宝.社区互助养老:解决我国城乡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J].东岳论丛,2014,(11):123-127.
[13] 王枚,王萍,王磊.开展社区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理论导报,2009,(10):37-38.
[14] 钟韵珊,苏振芳.基于NGO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构建的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5):74-77.
[15] 钟金玲.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2):45-50.
(责任编辑 杜生权)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Mutual Support between the Aged
LIU Su-ting1,YANG Guo-jun2,SUN Yan-dong3
(1.2.3.Tangsh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Tangshan,063000,China)
Old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aged care support service can not only exploit the old labor resource but also ease the shortage of aged care resource.In order to 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mutual aid between the aged,the governmentshould establish the recruitment system and encouraging mechanism,providing releva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nd favorable policy,integrating all kinds of resources and making full use of the NGO.
the aged;mutual support between the aged;mutual support for the aged;long-term mechanism
D669.6
A
2095-2082(2016)04-0072-07
2016-05-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RK007)
1.刘素婷(1964—),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杨国军(1973—),男,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3.孙彦东(1968—),男,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