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通过电子表现触发的“新视界”
——观“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
2016-07-31姚风
姚 风
水墨通过电子表现触发的“新视界”
——观“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
姚 风
编者按:“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展出一山先生在“电子抽象”领域中绘画性和观念性的跨媒体作品15件,作为一次实验性的学术研究行动,在电子媒介和实物介质的张力中,形成一次媒介艺术的前沿探索。
Editor’s note:“Virtual Reality—Mr. Yishan Electronic Abstract Experiments Show” featured fifteen pictorial and conceptual crossmedia artworks of Mr. Yishan in the fi eld of “electronic abstraction”. As an experimental academic research activity, this exhibition is a research on the frontier issues in media art within the tension between electronic media and real material mediums.
一山 线状细胞
一山 点状细胞
展览链接:
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4 日—24日
开幕时间:2016年10月4日19:00
展览城市:浙江杭州
展览地点:梵耘艺术空间
策 展 人:王 萌
学术主持:贾方舟
主办单位:梵耘艺术 明澄文化
参展人员:一 山
2016年10月4日晚7点,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预热展,由杭州梵耘艺术和北京明澄文化联合主办的“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在杭州梵耘艺术空间开幕,现场展出一山先生“民俗文化”“快乐密码”“水墨精神”三个系列具有代表性的12张电子输出作品和3组电子影像动画作品,展览梳理了一山先生的电子手绘抽象作品,知名策展人王萌担任本次展览的总策展,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先生担当学术主持。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一山自“后水墨”系列以来在“电子媒介”领域中的最新探索,也展现了信息时代新的媒介技术给当代性探索带来的新经验,并探索了其给创作观念所带来的可能性。
一山 缤纷
一山 几何
展览开幕前举办了一场深度研讨会,由策展人王萌主持,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国际策展人Vincenzo Sanfo、当代艺术家傅文俊、艺术家桑火尧及傅榆翔等参与讨论。研讨会主要探讨了一山先生此次展出的作品在当代语境下的作用和意义。一山通过阶段性分析,在创作过程中对绘画作品进行加减法式讨论,广泛听取意见,最终作品表露出对现实的两种思考:1.对现代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2.水墨通过电子表现又能够带来什么?Vincenzo Sanfo先生的发言有两个重点:首先,艺术需要系统性研究及再认识,这就带来了艺术标准、合法性和权利体系等相关问题,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找共性,对电子手绘进行未来性探索以加强全球性认知和合法性的讨论。其次,从受众群体、人类审美兴趣来分析,审美的多样性不可置疑,可以从媒介的宽容性、方式、呈现等角度进行讨论。贾方舟提出需要从技巧、材质来探讨绘画:“需要思考绘画所表达的身份、精神、内容是什么。不断去尝试,带着好奇去寻找绘画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突发性创作。在未来,展现一山先生作品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有意义。一山先生应该按照探索的方式继续前进。”贾老师还提到一山的作品可以像毕加索的作品一样有一定标识性,让观者可以明确识出,“一山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中国水墨的意境,也可以用电子来表达更多情感和思想”。
一山 运律
传统水墨在自然山水对象、材质媒介的自然化以及主题的写气与写心上达到了共感,并没有陷入西方的主客体分裂,但进入现代性的水墨,却不得不面对撕裂,或者是形式的抽象化,必须再次让抽象返回自然。一山先生反向来重构,他把传统水墨经过现代性的分裂,同时又呈现出来,把抽象向自然还原,把抽象向书写性还原,把抽象向生命的气息还原,完全呈现出一种非常当代的、非常国际的、令人难以想象的水墨状态。一山先生的“后水墨”,乃是生命原初的原子式书写,在每一次的点线书写中,蕴积着无限生成的可能性,因为那是生命内在的爆发,原始之一的不断分化,点自身的分化,画面本身的一分为二的分化,打破了传统阴阳太极图的封闭对称,但又要有相关性,有彼此呼应的差异关系,在互文性中却打破对称,打开了微观形而上学的文本空间。
一山 音律
一山 成长
一山 秋分
一山先生的艺术体系分为“后水墨”与“电子抽象”两种绘画形态,一山多年来一直热衷于绘画语言的探索和转换,从书法到水墨画,从水墨画到油画,从单一的墨色到多种色彩。艺术语言的特点又离不开它所借助的材料特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一山先生“后水墨”的启示》中评价道:“他在水与墨、笔与纸的交相互动中感悟主客观世界的对话,体会瞬间中的永恒,凝固精神的物化,直抵艺术的灵魂。一山的作品更为接近纯精神本体,折射出更为广阔的思想光芒。它超越于八十年代后期实验水墨,超越于纯技术性探索的形式。”在“后水墨”之后,一山先生最新创作的“电子抽象”艺术也得到了批评界的关注。著名美术批评家、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先生梳理了一山先生创作转换的内在逻辑,他在评论文章中写道:“当他把艺术在语言层面的拓展与转换放到艺术史的背景中去思考时,发现书法与远古文明、水墨与农业文明、油画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他做出这样的推断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作为后工业文明的电子时代,是否也应该有它特有的语言方式?那么,这个语言方式又是什么?于是,一山开始尝试‘电子手绘’,即直接在电脑上用手作画。他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山先生的电子手绘是在他的“后水墨”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水墨”作品虽然没有使用色彩,但他采用点、线、面结构画面的方式和多变的图式为他的电子手绘抽象结构奠定了基础,而由单一墨色向色彩的转换,他又提出了色彩语言探索的新课题。
一山 花季
一山 民俗
桑火尧指出媒介在改变,从水墨到油画再到电子。“在当下,像一山这种有探索性的艺术家非常少,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作品具有前瞻性,我们要思考的是:是艺术家融入时代,还是时代融入艺术?一山既是观念也是精神的代表。”他还指出电子绘画有很大空间需要探讨:“作品适应时代的不仅是材料,更重要的是观念,还有电子绘画对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要充分分析时代的特色、丰富性、多元性。”
由此,我们可以从信息时代“电子抽象”的“电子色”出发进一步提出从“电子肌理”和“手触温度”的学术角度来思考,据策展人王萌介绍,以“灵境”为主题,一山先生在“电子抽象”艺术方面进行视觉实验,首先带来的是一位当代艺术家在深厚的传统书写基础上进行抽象水墨艺术的现代转型路径之后的又一次更具有实验性和当代性的个体突破。一山近年来将“后水墨”的救世哲学进一步扩展,转向了电子时代的快乐体验,这使得他的艺术获得了全新的体验模式,他在一种数码电子的特殊程序中充分施展了人的“手感”与电子的“交互”,在模型化的程序和数码世界,通过“人类的触摸”获得一种“手感”对视觉的参与,使得视觉的探索和创造在“电子视界”的模型中获得人的温度,这让思考和行动驾驭工具在新媒体中实现“手动绘画”。与那些通过设计软件制作的“机器图像”相比,这在最为直接的层面带来了体现在视觉的图像生成层面的“触感”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图像不那么具有机器感,而内含一种绘画的呼吸,当手绘的行为在电子屏幕上造型的时候,具有了一种奇妙的体验,在视觉“反设计”的美学立场中又充分借用新的绘画媒介和系统模块进行了一种新形态下的类似用画笔在架上操作颜料的绘画过程,而电子系统所拥有的无限“电子色系”和各种可能的“电子肌理”又为新的绘画场域中的图像生成提供了传统绘画媒介所没有的视觉元素和便捷性。电子视觉的可能性被艺术家用来进行视觉的再阐释,显现于观者眼前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感。一山先生的“电子抽象”艺术具有“反设计”语义中的“绘画性”。
一山 梦寐
一山 课堂
一山的电子手绘抽象,首先带来的是“色彩的释放”,他尽情“导演”着红、绿、蓝,橙、黄、紫等等“电子视觉”的色彩交响和对话。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电子媒介中以“手绘”方式进行探索的“非形象”作品保存了画面中的“手触”温度,对应了架上绘画中的“笔触”。更为重要的,就其艺术创作个体脉络的整体性看,带来了“艺术观念”层面的转型和扩展,从抽象的电子探索的视觉语法上看,一山的“电子抽象”艺术具有一种当代艺术体系中的“观念机制”,他的抽象原则并不停留在康定斯基所开拓的现代抽象的“形式主义”,“形式”在作品中不是作为最高的构成原则和造型法则去统御画面,而是被还原为视觉元素在“观念”的动力机制下去形成某种图像的“间架结构”。“观念”在这个层面中不是一种具体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当代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内化”到当代艺术系统中的一种“美学惯例”,这种被“常规化”的审美范式在不同的艺术家个体那里体现出不同的观念形态和视觉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艺术在这个“观念界面”中与现代主义绘画的“形式主义”原则形成了区隔。一山先生的“电子抽象”艺术在“绘画性”和“视觉语法”的“观念机制”上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在“形式—观念”的“活态区间”中随着艺术家的意志自由移动,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但还又有发展的动态感。
21世纪以来,新兴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将人类的“活动空间”从传统意义上实体的三度空间引入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交互场域,人类的视觉经验也随之从传统的物理视觉转向了新系统的电子视觉,这种经验模式的转换给人类感知和行动的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特征,“结构性”地提供了一种新媒体现实下观念和美学的“新视界”,在这个“视界”中正在生成着很多尚未可知的新体验。科技、电子、机械、信息、媒介在人类技术创新的迭代过程中不断孕育出新的艺术生命形态。我们试图捕捉这样的灵光闪现,使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赋予艺术作品前所未有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的生活逐渐从实体“活动空间”转移至“虚拟现实”,传统的视觉经验是否也需进行转换?新媒体现实下的“新视界”急需我们思考与面对。策展人王萌在展览研讨会上总结道:“一山是在不断发展自己,这种艺术家形成的创作精神令人敬服,他的作品有种爆发力,创作之后会进行交流、反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可预测一山的未来将处于活动状态中,虽然过度的活态会带来困惑,但同样是一种魅力,继续前进还是停止讨论是没有答案的,但必须随心所欲,爆发内心的力量。”
新媒体作品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地和发生时间、过程、场所及观众建立关系。我们通过本次展览试图以学术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科技与艺术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触发新的艺术创意,以此来面对“新视角”。正如吴为山所说:“对于一山先生的艺术,我不做肯定性的评价,但是,探索之路在向前走,永远没有答案,这就是艺术真正的探索之路,这就是艺术追求人他们生命的、精神的苦旅痕迹。”
姚 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评论与策展研究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New Horizon” Triggered by Electronic Ink Painting:Impressions of “Virtual Reality—Mr. Yishan Electronic Abstract Experiments Show”
/Yao 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