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度假旅游,让仙源渐成仙境

2016-07-31文丨

遵义 2016年3期
关键词:村民旅游

文丨

记者 陈玉兰

度假旅游,让仙源渐成仙境

文丨

记者 陈玉兰

一业兴,百业兴。围绕游客的“吃住行玩”,仙源镇村民各展身手,增收致富。2010-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50元上升到7737元,贫困人口从8600减到2732人,全镇财税收入从280万元升至2280万元。

重庆人到仙源度假避暑

5年前,这里是边陲村落,大山阻隔、沉默的荒野,斑驳的土墙房以及肩挑背驮的农人;

5年后,这里是闻名遐迩的“仙源避暑天堂”,度假洋房、山地别墅、移民新居鳞次栉比,青山绿水环绕其间。

仙池纳里、青龙山水、仙源丽景、云霖仙宇……行走在习水县仙源镇小獐村、毛坪村,一个个有着仙味名字的小区不时可见,风情各异。正值冬季,在此购房的川渝避暑族们大都回迁了。小区里看似冷清,然而幅幅低垂的窗帘让人想象得出夏日酷暑时的旺盛人气。

“这里融合了城市生活元素和乡村田园特色,生态环境特别好,负氧离子高,非常宜居。”来自重庆江北区的李先生表示。去年,李先生在仙池纳里买下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正式成为小獐村住户,成为仙源的半个居民。

作为度假旅游区,仙源镇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盛夏季平均气温21℃左右,凉爽宜人。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3.5%,空气清新,还有方竹笋、天麻、红茶、锦鸡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称为“川黔渝的绿翡翠,休闲避暑的金三角,山珍美味的青纱帐”。

长期以来,由于欠开发等因素,仙源镇2万余农业人口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或外出务工。2012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是二类贫困乡镇,小獐村是8个贫困村之一。

2011年,习水县立足于黔渝合作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在仙源、寨坝等乡镇建立“鳛部生态国际度假旅游园区”,从此,仙源开始“卖”凉爽气候、“卖”良好生态,打造旅游度假胜地。小獐村、羊久村、大獐村成为园区重点开放区域。通过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仙池纳里、青龙山水、仙源丽景、云霖仙宇等8个旅游地产开发项目落户于三个村。建筑、运输、景观打造、功能配置等大量的劳务需求,直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便利的就业平台。村民们的贫困史就此开始改写。

“已经五年没下地种田了。”50岁的小獐村村民张天福说。张天福的家本是一土墙瓦房,斑驳歪斜,家徒四壁。因旅游开发,张家被征地,得到20万补偿费,外加一套120平方米的还房和一个门面,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先是在仙源溪谷、仙源丽景、云霖仙宇等项目上做包工,每天至少500元,几年来找了不少钱。后来仙池纳里项目需要物管,张天福就在小区搞管理。近年,张天福不当物管了,当上人民调解员,义务为旅游地产项目做群工工作。他说:“我家彻底脱贫了,多亏了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所以我该做义务劳动,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12月18日,走进仙池纳里·凤栖谷小区的临街3楼1号,记者看到张天福的家崭新漂亮,他的妻子斟起浓香的铁观音茶,室内充满温馨。和张天福一样,小獐村49户被征地村民一律还房在凤栖谷小区临街面,每家都有一个门面,以保障失地后的长久生计问题,门面的大小与被征地面积的多少相挂钩,少则二三十平方米,多则五六十平方米。如今,村上很多家的门面都出租给重庆客商了。张家门面则租给重庆装修公司,每年房租近万元。“将来,仙源镇所有旅游项目全部建好后,我就当自己门面的老板,赚小区业主的钱。”话语声和笑声不停地响起。

随着仙源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休闲度假人群不断增多,仙源镇第一、三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村民快速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一时间,农家乐、餐馆、茶楼、超市、运输协会、物管协会等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创建起来,近一半的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创业,各显身手,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为农家乐老板、运输司机、建筑工……小獐村已成立“乡村旅游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下设劳务、物管、田园乡村旅游“三个协会,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在村主干道两边,仙源酒店、兴隆山庄、金色河畔、天一阁等农家山庄吹响了集结号,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一条街”。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两边的太阳能路灯绽放光华,家家户户人声鼎沸,生意兴隆。

金色河畔山庄的主人马坤,曾在外务工多年。2012年,得知家乡大兴旅游度假产业,他毫不犹豫返乡开办农家乐。在政府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中,马坤的50张床位得到了每张床位50元的一次性补贴,很给力。2014年夏,他家天天住满七八十人,连客厅、院坝都开发出来了。马坤说:“2015年盛夏,生意更红火,来订度假房和避暑的人一拨接一拨,天天忙不赢,净收入7万余元。如今,我们小獐村共有52户农家乐,成为每家致富的主渠道,还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就业。”

村支书马德超介绍说,小獐村共有11个村民组,有8个组围绕度假旅游做文章,搞旅游接待、种养殖,另外3个组专搞种养殖。2015年初,习水县农牧局决定在仙源镇小獐村建万亩马铃薯高产基地,生产有机马铃薯。届时,将会进行土地流转,流转土地的农民每年可得一笔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基地里做工挣钱。“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村里还要成立公司,搞马铃薯深加工,生产马铃薯片、马铃薯……公司打算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让大家增加收入渠道。”马支书满怀憧憬地说。

39岁的周在翠是小獐村养殖大户,旅游业的兴旺发展不但让他在家门口挣大钱,更得到了心灵安慰。“重庆游客最喜欢吃黑猪肉,我就专门从江苏引进新品种黑猪,搞特色饲养,赚重庆人的钱。”2013年,他通过贷款加自筹资金始建养殖场,目前已有300头黑猪,带动就业4人。2016年他将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多个就业,年出栏1000头,届时至少赢利百把万元。不单自己致富,周在翠还想带动乡邻,搞养殖专业合作社,给村民们提供仔猪,定期培训饲养技术,统一销售……2017-2018年,他计划年出栏3000头。“感谢政府扶持我搞养殖。远抓不如近拿,我不再当外出打工仔,在家创业、照顾家庭,两全其美,心里踏实。”他笑了。

小獐村的村民生活,正是仙源镇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以来,为了脱贫摘帽,仙源镇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引进旅游地产项目9个,累计投资逾70亿元,到位资金25亿元,建成了小獐-羊久红豆杉旅游度假核心区,发展度假旅游接待132户,床位万余张,接待游客超过189万人次,全镇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

度假旅游产业似一架强劲引擎,驱动一、三产业发展,种养殖业、旅游接待、劳务运输成为农民们增收致富的“三驾马车”,仙源镇党委书记陈小松说,不少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仅在盛夏6-9月期间,就能挣到七八万元。

2010-2015年来,仙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环集镇大道、客运站、农贸市场、医院学校、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管道安装、旅游接待中心、高山滑雪场、高尔夫球场、高级茶庄、酒店、杜鹃花海等“吃、住、行、娱、购、游”一条龙配套设施正在逐步规划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6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小康水、小康路、小康讯、小康寨快速建设,这一切都给仙源度假旅游产业再加马力,让偏僻山乡逐渐告别交通洼地和经济贫地。

原本沉寂的仙源沸腾起来了,集镇的街道停满了私家车。白天,集镇上,度假区附近的山上,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都在转悠,尽享美好风景。夜晚,仙源溪谷、仙池纳里等度假村的广场上,满是健身舞者,舞姿翩跹,欢歌阵阵。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仙源市场不断活跃,经济不断繁荣发展。过去,仙池纳里项目旅游季节三天才卖一头猪,如今平均一天卖三四头猪。游客纷至沓来的夏季,集镇每天可卖近20头猪。悄然间,仙源镇物价发生变化:鸡蛋,从6毛/个到2元/个,鸡从12元/斤到25/斤,猪肉从8元/斤到16元/斤……乡民们的腰包逐渐鼓起来。

一业兴,百业兴。围绕游客的“吃住行玩”,仙源镇村民各展身手,增收致富。2010-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50元上升到7737元,贫困人口从8600减到2732人,全镇财税收入从280万元升至2280万元,仙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进介绍说。

仙源的度假旅游产业还将书写更多华美篇章。面向未来,仙源将继续高起点、高标准要求、高品位打造,描绘“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临雪”的旅游全景图,打造国内一流的知名度假旅游地,继续助推村民的脱贫致富。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成为仙境般的美丽山乡,让乡民生活美好如仙,不再是仙源镇的遥远梦想……

猜你喜欢

村民旅游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我们一起“云旅游”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小A去旅游
旅游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