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遵惠针刺手法学术特点探析
2016-07-30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王苏娜李群郭翠萍黄培冬王祖红易荣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650011
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王苏娜,李群,郭翠萍,黄培冬,王祖红,易荣(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 650011)
·名医经验·
管遵惠针刺手法学术特点探析
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王苏娜,李群,郭翠萍,黄培冬,王祖红,易荣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 650011)
针刺疗法;刺法;手法特点;名医经验
管遵惠,男,1943年生,山东省高密市人。现任主任医师,教授,云南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二批、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2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全国第一批64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确定为“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卫生部、云南省、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主要学术专著有《论经络学说的理论及临床运用》《杏轩针经》《热针疗法》《杏林采叶》《管氏针灸经验集》《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管遵惠》《管氏针灸经络辨证针灸法》《管遵惠针余笔谈》《管氏特殊针法集粹》9部。
管遵惠继承和发展了其父管正斋的学术思想[1],提炼和践行了管氏针灸的传承理念,形成了学术特点鲜明的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2-11]。现将管遵惠教授针刺手法的学术特点探讨分析如下。
1 管氏下针十法
“下针十法”包括进、退、捻、留、捣、弹、搓、努、盘、飞,是管氏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明代高武的“神针八法”(安神定志、按穴进针为一法,龙虎交战为二法,随咳进针为三法,行针催气为四法,凤凰展翅为五法,饿马摇铃为六法,晕针热汤服之为七法,消除滞针为八法);亦有别于杨继洲的“下手八法”(揣、爪、搓、弹、摇、扪、循、捻)。“下针十法”精辟概括了管氏针刺基本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进:医患均应定息,审定穴位,以爪切之,选穴准确,进皮贵速;进针后,按其补泻,慢进或快进。
退:分三部按部缓退或捻转提针;亦可按其补泻疾退或徐退。
捻:大指向前捻针,食指向后,左转为补;大指向后捻针,食指向前,右转为泻。轻度捻转行针,有候气、催气、行气作用。
留:留就是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让其停留一定时间后出针。一般分为“静留针法”(静留以待气至);“动留针法”(行针后复留针);“提留针法”(由深至浅,留后出针)。
捣:针刺达穴内一定深度后,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使针尖原位上下小幅度提插和旋转。捣时应以腕关节的震颤为主,犹似雀啄食般快速进退。捣法主要用以催气、行气,有加强针感,使气留针下不去的作用。
弹:分弹叩穴位法和弹叩针柄法。弹叩穴位法是以中指弹叩要刺的穴位,使脉络气血随弹叩而充实。弹叩针柄法是用食指或拇指轻轻弹叩刺入穴内的针柄尾部,使针体振颤。有催气、导气和加强补泻的作用。
搓:搓法一般是由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线样向前搓至食指端,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为度;由食指末节横纹向食指端搓,为左、为内、为补,常可产生热感;由食指端向食指末节横纹搓,为右、为外、为泻,时有产生凉感。亦可将针朝一个方向搓转,有进而无退,使肌纤维适度地缠住针体,再行“拽拉升提”或“拽拉行气”手法。
努:努法又称弩法。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使针体弯曲成弩弓之状,有行气引气作用。另一种是用拇、食指捻动针柄,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状的努法,又名飞针法。
盘:盘法主要用于腹、腰及四肢肌肉肥厚的部位。针刺到腧穴深部(地部),行针得气后,将针提至人部或天部,将针板倒,与皮肤呈25°~45°角,缓慢圆形盘旋,一般向左顺时针盘按转动为补;反之,向右逆时针盘提转动为泻。
飞:用拇、食指两指捻搓针柄,一搓一放,一合一张,如飞腾之象,又称“凤凰展翅”手法。主要用于催气、行气、疏导经气和轻泻手法。
2 管氏初级补泻手法
2.1补法
乘病人呼气时进针;入皮后,缓慢分几度捻进;行针时,着力在针尖,插的手法多,提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前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后用力轻而缓,针感缓和而感应较小;留针时间短或不留针;乘病人吸气出针,出针时快而轻;出针后揉按针孔。
2.2泻法
乘病人吸气时进针;入皮后,进针疾速,很快地插到所需的深度;行针时,提的手法多,插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后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前用力轻而缓。留针时间长,在留针过程中加强手法捻转行针,力求感应较重和循经感传,乘病人呼气出针;出针缓慢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揉针孔。
管氏初级补泻手法,从进针、行针、留针、出针做了由博返约的归纳提炼,内容简明扼要,操作层次清楚,具有易学实用的特点。
3 管氏高级补泻手法
管氏高级补泻手法,主要包括“飞经走气四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以及“两仪生化六法”(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龙虎交战、子午捣臼、龙虎升降、凤凰展翅)。现分析管遵惠教授“太极纯真补泻法”,即“烧山火”“透天凉”的具体操作,探讨管老手法之特点。
3.1烧山火
3.1.1适应证
烧山火能补阳除寒,适用于一切虚寒证,有“增阳”的作用。
3.1.2手法操作
行降阴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内。将针分三次渐次地下降,先进至皮下天部,次进入人部,再进至地部,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肤外面。先浅后深,使针力着重于深部,徐内疾出。针体进入穴内后,由浅部徐缓地微捻纳入深部,再由深部疾速捻退到浅部,上下往来,以气调为度,可以使之实,为补。即针尖徐进,由浅而深,引阳气由外入内,为补。因为要达到阳气入实,充满于腠理的目的,就须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使阳热胜过阴寒,故曰“降阴”。
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下,将针向左方捻转,每次180~360°,即将持针的右手(刺手)拇指进前,食指退后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即产生热的感觉。
慢提紧按:此“紧”字的涵义,作“重”字解。“慢”字的涵义,作“轻”字解。进针在天人地部提插针时,要用重插轻提。
行九阳数(《周易》:单数、奇数为阳。九阳为老阳,七数为少阳)。进针在天人地部捻转(或提插)时,针尖向下压插,使力在针尖,每部各捻转(或提插)三次,三三得九,为九阳数(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阳数),可少停,反复行之。
管教授在行九阳数时,强调实效,不泥于古数,注重病人体质、敏感程度等客观情况,临床上有时仅用三三得九,有时用三九二十七数……灵活运用。
随而济之:随顺其经气的运行而补其气,如手之三阴经及足之三阳经,经气从上而下运行,于进针后捻插时,使酸麻胀重感觉向下感传,与经气的去路相顺。
管教授不仅重视针刺方向顺行经气,更强调针感顺应经气,并且巧妙地应用押手循按、阻压等辅助手法,屡能达到针感顺经之目的。
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拇、食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即可产生热的感觉。
乘病人呼气进针,吸气出针。出针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针孔。即于出针之时速按揉针孔,以挽正气,使真气存留,不任已入之阳气外逸。故闭针孔是务使正气内存,仍合于引阳入内为补的原则。
3.2透天凉
3.2.1适应证
透天凉能泻阳除热,适用于一切实热证,有“滋阴”的作用。
3.2.2手法操作
行升阳法:押手及刺手式均同烧山火。系将针直刺入地部,然后分三次,作阶梯状,经人部天部提出皮肤外面。先深后浅,使针力着重于表层,疾内徐出。一是指由浅部疾速捻入深部,再由深部徐缓地微捻退至浅部,上下往来,以气调为度,可以使之虚,为泻。即急速刺入,徐徐分层退出,引邪气外出而发散之,为泻。二是因为要阴气隆至,则必须在阳邪已退之后,阴胜于阳,才能达到目的,故须从阴(内)引阳(外),将亢盛的火气由地部逐层引导至天部而散泄之,阳去阴至,故曰“升阳”。
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上,将针向右方捻转,每次90~180°,即将持针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进前的捻转方向,反复使用,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紧提慢按:退针在地人天部提插针时,要用重提轻插。
行六阴数(《周易》:双数、偶数为阴,六数为老阴,八数为少阴)。退针在地人天部捻转(或提插)时,针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针体,每部各捻转(或提插)二次,二三得六,为六阴数(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阴数),可少停,反复行之。
迎而夺之:与经络的循行流注方向相反,如手之三阳经及足之三阴经,经气从下向上运行,于针刺及捻转提插时,使酸麻胀重感觉向下感传,与经气来路相逆。
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拇、食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乘病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出针时,将针摇动,以扩大针孔,起针后不按揉针孔。于出针之时,摇大其穴,不按揉针孔,以散邪气。故开针孔是为了更有效地宣泄阳邪,而使阴气大至,仍合于导阴外出为泻的原则。
从以上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及应用,可看出管教授针刺手法的精巧细腻,确属匠心独具,别具特色。
4 管氏针刺手法特点的探讨
管教授独特的捻转手法,是其针刺手法的主要特点。管教授强调,补泻手法要重视押手(左手)的配合;刺手(右手)要力求做到“重力度,分频率,有层次,要连贯,需柔和”的手法要点。管教授的捻转手法不仅贯穿于管氏初级补泻、管氏高级补泻手法的始终;管教授还将捻转手法运用于一些特殊手法中,如管氏“凤凰理羽”“凤凰展翅”等复杂的针刺手法,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的手法特点。
[1]管正斋.我对针灸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认识与体会[J].新中医药,1958,9(2):46-47.
[2]管遵惠.管氏针刺手法学术特点的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3,16(4):31-36.
[3]管遵惠.杏轩针经[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14-24.
[4]管遵惠.管氏针灸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36.
[5]管遵惠.管氏针灸经络辨证针灸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242-245.
[6]王祖红,李群,叶建,等.管氏针刺方法学术特点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5):42-44.
[7]易荣,管遵惠.管遵惠老师奇经理论临床应用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2):1-2.
[8]叶建,管遵惠.管遵惠老师经筋理论的运用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3):2-3.
[9]易荣,管遵惠.试论管氏针灸处方原则及取穴精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32-34.
[10]丁丽玲,王雪松,刘芳,等.管氏经络辨证理论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74-76.
[11]刘芳.管氏飞翅经验穴的临床运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 35(5):100.
R249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2.0131
1005-0957(2016)02-0131-03
201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