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变局中求新声:试谈曲艺评论的发展愿景和趋势

2016-07-29李邨南

曲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曲艺艺术发展

李邨南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界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变化、新气象,曲艺也不例外。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之“曲艺篇”,这样概括这种新的气象:“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上,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时,在先行示范、以身作则中,在难以量计的主题实践、展演展示、惠民演出、传播推广、对外交流等留下曲艺人脚步与身影的地方,曲艺人用作品、用语言、用思想的雨露悄然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田,更是用情感、用行动、用担当的笔墨雄劲地书写了历史的新篇章,展现了曲艺人高度的自觉与自信”。[1]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曲艺将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从高原走向属于自己的高峰,而曲艺评论自应是高峰上一抹靓丽的景色。站在当下的现实,眺望曲艺评论今后的发展,或可用五个字加以概括和描述。

“正”字概括的是曲艺评论今后的基本面貌。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文艺界正气上扬,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对文艺评论作用地位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成为普遍共识,也成为各艺术门类共同的努力方向。而随着社会审美风尚进一步提升,一股以艺术的力量重塑生活之美的新浪潮正在掀起。有道是,“说书唱戏劝人方”,曲艺是大众化程度极高的艺术形式,与民众生活走得很近,在这股新浪潮中正可大施拳脚。长期以来,曲艺崇德尚善、鞭笞丑恶、辨析忠奸,以“轻骑兵”的身份,承担着弘扬正能量“主力军”的角色。尤其是近年来爱国主义和正风反腐两类题材的曲艺作品引人瞩目,社会反响强烈。

可以预计,今后,曲艺将进一步以脍炙人口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把世间的美丑善恶掰开揉碎给人看,并予以人思考和启发,增强人们辨别是非、择善而从的能力,同样可以预计,曲艺评论将以更精湛的专业素养和更高洁的道德操守,更称职地承担起曲艺艺术解说员、评析员、导览员的角色,说真话、讲道理,减少乃至消除恶意吹捧、人情评论、红包评论、党同伐异等不良现象,以科学的标准、精当的分析、深入的思考和雄辩的逻辑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把优秀曲艺作品的丰富内涵、现实意义和美学追求进一步挖掘出来,使曲艺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地彰显,更好地发挥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变”字强调的是曲艺评论今后的总体特征。

当今,包括曲艺在内的中国文艺处于一个大时代,也面临一场大变革,这一现象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因此,我们思考曲艺评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变”这一基本特征的把握。目前,全国有中国曲艺之乡51个,中国曲艺名城1个,国有曲艺院团70家,民营曲艺院团3000家,曲艺小剧场500家,曲艺家个人工作室200家,中国曲协团体会员35个,中国曲协个人会员6000名,全国曲艺从业人员达30万人[2],这构成了曲艺未来发展的重要“家底”,可以说是“变”的主体,也是我们今日谈“变”之基础。

毋庸讳言,在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不少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当下,曲艺的生态、业态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比如,在现代丰富的娱乐方式冲击下,人们对曲艺的依赖在消退;在体制改革的转型中,有些曲艺人才在流失;在“娱乐至上”“消费艺术”的思潮下,曲艺作品大浪淘沙,“江湖卖艺”的倾向和作法有所抬头,出现了一些低俗无聊之作;而面对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曲艺的欣赏传播和评论方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等等。长远地看,面对这个变局,我们的未知远大于已知,曲艺评论不仅身处其中,与之俱变,而且还要承担着引领变化风向、指明发展方向的重任,职责在肩,唯变不破,必须增强文化定力,以自身的变革使原有的“家底”更加丰厚、更加坚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曲艺评论之“变”是时势所趋,评论者只有更加关注切实,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能在推动曲艺在变局中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的发展主线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对曲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为曲艺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雅”字指向的是曲艺评论今后的语态特征。

曲艺是一门属于大众的艺术,贴近百姓、通俗易懂,是曲艺最宝贵的艺术特征,也是这门艺术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与曲艺作品的“俗”相比,曲艺评论却历来是“雅”的,充满文人气的。比如,《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一节对白妞说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不但是全书中极为精彩的篇章,单看起来也不啻为一则文辞优美的曲艺评论。在这里,白妞所说之书是“俗”的,而刘鹗所作出的评论却很“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写过许多曲艺评论,许多已经成为当代文艺批评史以及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比如,《我绕不过他——读扬州评话<康文辨罪>》这篇文章对一部评话作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评话作为曲艺的一种,当然具有“俗”的特征,但王朝闻先生这篇评论却洋洋洒洒,说理透彻,是一篇很“雅”的文章。[3]

曲艺评论之“雅”主要来源于学理的支撑,以及评论者对曲艺蕴含的美学因素之自觉挖掘。近年来,曲艺理论和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具有本科学历和高等教育背景的曲艺工作者日趋增多,一批硕士、博士乐此不疲地从事曲艺的研究、创作、表演、评论、交流、传播。据中国曲协2015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收回的1000余份问卷调查显示,96 %的一线曲艺从业者认为当前亟须建立中国曲艺学学科。其中,84 %的人表示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进修曲艺学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多次呼吁“曲艺亟待进入高等教育体系”。2016年1月,中国文联九届八次全委会上第一次鲜明提出:协同促进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学科建设,推动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建立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所高等院校开展曲艺本科教育,8所高职院校开展曲艺大专教育,16所中专学校培养曲艺创作表演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鉴赏相关课程或开展曲艺研究。[4]近年来,曲艺学术理论研讨会、曲艺高峰(柯桥)论坛等陆续召开,2015年全国五十多家开设曲艺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还联合发出“建设曲艺学科,加快培养曲艺人才”的倡议书,这些都为曲艺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北京嘻哈包袱铺、西安青曲社等都市中的曲艺团体的健康发展,以及曲艺小剧场的遍地开花,都使曲艺艺术与知识分子、城市白领、大学生等群体的日常审美生活贴得更加紧密。而欣赏者、接受者群体的改变,在反作用于曲艺创作的同时,必然又会推动曲艺评论的形态朝着“雅”的方向作出进一步的变革。对此,不妨乐观其成。

“网”字突出的是曲艺评论今后的主要载体形式。

当前,对文艺评论产生最重要冲击的新事物当属互联网。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提出,在互联网条件下,当代世界已是一个“万有相通”的社会。艺术发展史告诉人们,科技特别是传媒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发展,就给评弹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冲击。评弹由此进入电台播音时代,迎来了全新的演出空间。一时间,“无线电中游艺,以弹词为主体,每日午后起至半夜三时止,旋拨刻度盘,弦索叮咚之声不断。”众多评弹艺人也由此而脱颖而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严雪亭、蒋月泉等被誉为“电台响档”,严雪亭更被称为“电台状元”。[5]

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曲艺的冲击比历次科技浪潮更加猛烈和广泛。应该说,面对“互联网+”,曲艺评论正逐步进入2.0时代。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曾这样描述互联网对于思想交流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贡献碎片的知识点、生活的技巧,在这个平台上给大家去分享,他在贡献的过程中是独立思考的,它(社交网络)是鼓励独立思考的,这个意义就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得以更加快速、便捷、广泛地对文艺作品、现象进行人际分享,既大大提高了人们参与文艺批评的愿望,又大大降低了人们吐槽或发言的成本和门槛,于是,在艺术欣赏者规模扩张的同时,艺术欣赏者和评论者的界限也趋于模糊。这一点,由于曲艺的通俗性特征而更加明显,也使曲艺评论家更快地从“身份”要求变为“素养”要求,推动着曲艺评论以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快的步伐走向普泛化。一方面,人们登录视频、音频新媒体平台,惬意地听一段相声或评书,可以很容易地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其中不乏短小精悍的微评论;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重要的,这些“评论”甚至只是点击产生的数据本身,以及互联网自身的信息提纯、汰假机制,也在为更学理更专业的曲艺评论积淀着可观的数据,而在这一大数据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曲艺评论,又必然会趋于更加精准和客观。

“融”字描绘的是曲艺评论的发展态势。

评论与创作之间的张力,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如论者所言:“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曲艺,与学术研究、理论之间存在着先天的鸿沟”。正因为如此,推动曲艺繁荣发展更离不开评论的力量,这不仅是曲艺人的主观渴求,也是曲艺艺术坚持本体、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曲艺篇》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理论评论与舞台实践间的脱节现象仍然存在。曲艺的研究、评论需要从艺术实践、艺术体验出发的专业精神。同时,从舞台艺术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理论成果、发出的健康评论之声,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传递到曲艺艺术实践中,并得到吸收和转化,进而为推动艺术实践、打造精品力作、引领风气风尚起到有力指导。[6]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对问题的分析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可以预计,今后,随着曲艺理论评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到创作演出一线的条件更加完备,曲艺艺术实践作为理论评论发展之不源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由此,评论家也将更加自如、充分地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其中总结曲艺创作演出的基本规律,并用这种规律指导曲艺创作演出实践,构成“创作演出—理论评论—更精湛的创作演出”的良性循环。同时,随着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融合互鉴向纵深发展,曲艺评论和其他艺术门类评论之间的融合互动也将进一步加深,而这也将深化人们对曲艺艺术本体的研究和再认识。

曲艺评论未来的图景,在根本上取决于曲艺艺术发展的整体版图,取决于曲艺创作的发展及曲艺行业的变革,取决于曲艺评论的队伍建设,取决于曲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环境,以上的概括,只是笔者一孔之见,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今朝花灿烂 ,蓄芳待来年,我们相信,曲艺评论的明天会更好!

注释:

[1]中国文联组织编写:《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第187页。

[2]董耀鹏:《关于建设中国曲艺学学科体系的构想》《中国艺术报》2016年5月13日。

[3]参见王朝闻:《王朝闻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

[4]董耀鹏:《关于建设中国曲艺学学科体系的构想》《中国艺术报》2016年5月13日。

[5]洪煜:《大众媒介背景下近现代上海的苏州评弹》《文艺研究》2015年第9期,第106-107页。

[6]中国文联组织编写:《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第213页。

猜你喜欢

曲艺艺术发展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