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不再“看海”须苦练内功
2016-07-29
党员生活 2016年7期
6月1日,武汉市遭遇今年最强降雨,启动排渍抢险三级预案。在视频紧急调度会上,武汉市市长万勇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6月2日《楚天金报》)
此次江城“看海”,多在光谷、沌口等新城区,其设计在“面子“上的功夫很到位,而下水道的“里子“却功夫欠佳。对此,您有何见解与建议?
武穴 方军
建议多修些千年不涝的排水工程。 江城“看海”,让我想起一则旧闻,2010年6月,江西赣州古城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内涝。赣州千年不涝归功于宋代排水系统仍发挥作用,完全得益于知州刘彝主政时,规划并修建了福寿沟排涝街道。古人在过去科学不发达,施工全靠人工修建,能建成先进而科学的城市排水系统,为什么现代人不能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去建流芳千古的利民工程?希望武汉市政府能亡羊补牢,借鉴赣州千年不涝的经验,苦练市政工程建设内功,也修建一些千年不涝的利国利民的“永久牌”工程,讓市民不再望“洋”兴叹!
保康 黄吉东
在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中,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高楼大厦在阳光下辉映着靓丽的光环,然而,一场大雨却将工程设计注重“面子”、忽略“里子”的“短板”暴露无遗——昔日光彩夺目的城区瞬间变成泽国,汽车在马路上“乘风破浪”,行人蹚水“过河”,商铺业主在“水漫金山”中 “抢险”自救……地下设计“先天不足”后患无穷,因作风漂浮,才引都市“看海”奇观。对此,设计者须心怀“仁心”,只有以民为本,仁心回归、责任到位,城市排水系统才会 “表里如一”,让百姓不再每逢暴雨便出行困难,让城市管理不再“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