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环境优化

2016-07-29武颖

2016年25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

武颖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文化的较量艰巨而又复杂。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日益威胁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该文以文化生态安全视角来论述网络的育人功能,从而提出对国家文化生态安全相关的网络教育手段。

关键词:文化生态安全;网络环境;大学生

一、全球化过程对国家文化生态安全带来的冲击

全球化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当今的世界处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不论是科技的现代化,还是电子通信的飞速发展,或者是国与国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整个世界正逐渐发展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文化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当今人类不得不关注的话题。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无论是对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比如世界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强,因此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世界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似乎都与全球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文化生态安全与全球化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过程给各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化过程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必然成为研究文化生态安全的时代条件。全球化过程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各个国家还是都比较担心全球化会给自身带来不利的影响。

概括来说,全球化是一个多角度的社会变革。从横向分析,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涉及到了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从纵向分析,全球化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着多向性。分析得出,全球化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抗性。民族国家是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基本单元,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既实现了合作与交融,也使得各民族国家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全球化既是一种各民族国家合作的方式,也使得各民族国家存在着各种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会涉及到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现如今,由于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网络的飞速运转,使得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联系都逐步加强。

于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对文化生态安全的维护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这个信息时代,安全压力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各项要求,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21世纪拥有高尚思想品质的优秀人才,担当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二、网络给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网络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都在接触着互联网,于是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比如各种不良信息的泛滥,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代之以实践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建立以现代教育模式为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日趋复杂。信息技术到来之前,教师通过观察教育对象言行的变化,可以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但是,学生现如今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表达其思想,而网络又存在着不可控性,无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了困难。最后,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大学生们通常接触的信息载体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对于一些不恰当的信息,政府和学校可以及时对其进行修正或者去除。而互联网改变了原有的状态,各种形形色色的网络垃圾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难题。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阶段,理论根据难免缺乏。青年大学生在这个阶段难免会受到网络上各种繁杂信息的影响,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还有可能弱化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垃圾的抵御能力以及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息的爆炸性以及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了多元化。大学生由于受到心理、知识储备和阅历的局限,对各种腐朽的思想观点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网络中那些消极而且片面的观点及其可能会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也随之模糊。因此,高校应该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尽早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环境。

三、国家文化生态安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与重构

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全人类的文化认同,它是全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流动的结果,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最终实现。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影响与接近。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基,而世界性的全球文化又是由民族文化组成的。所以这种文化并非是脱离民族的超民族文化。因此,为了实现文化的全球化,绝非是在发展文化时去削弱或者消除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在民族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有个性特点的民族文化。

作为一种国家安全概念,文化生态安全有其相对独立性,它的涵盖面在于文化领域,专指文化利益和文化主权方面的维护。文化生态安全与其他方面存在着差别,存在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如它的复杂性、隐蔽性、长期性。文化层面的较量属于一种隐蔽的较量,也是一场复杂而艰巨的较量。一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需要借助文化的富强来维持,并且,这种凝聚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国家的整体安全,由此而赢得国际国内安全的环境。

四、以文化生态化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教育问题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高校始终要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做重中之重,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想多变的情况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想的能力;在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努力提升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求。

其次,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所呈现的虚拟社会,以及网络文化自身所存在的多样性,很有可能使得大学生因各种思潮的交替而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因此,要积极开展高校的网上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

最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的期望,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和安定。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的主体,把学生的成长和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真正相信大学生。同时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变化,实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88.

[2]王益民,黄春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

[3]徐军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13.

[4]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