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闻传给“三秒钟后的自己”
2016-07-29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将新闻传给“三秒钟后的自己”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小高是报社的门卫,恪尽职守,不显山露水。那天下班,看他在读《中国农资》周报,就问他这能解闷儿?小高说,我可不是解闷儿,我是帮家里搜集信息。听这话好像很有故事啊,我就跟他聊上了。小高老家在河南周口,属小麦主产区,家里有地,还有农资生意。他告诉我,前段尿素一直跌,搞得家里都不敢进货。那你从报纸上找到有用信息没有?他很有些得意地说,前几天从中国农资上看到电价要涨的消息,还有分析预测,就赶紧告诉家里了。麦子要种,尿素要用,电价要涨,还等什么?家里收到他的消息后果断进了一卡车尿素。他讲,价格果然上去了,赚了一笔。
作为《中国农资》的记者,看到自己办的报纸能实实在在对农资人有帮助,还是很欣慰。这种欣慰还与最近一两年来人们对纸媒的不断唱衰和纸媒的自我迷失有关。我们一边在积极开展新媒体业务,一边在怀疑自己:左手会不会革了右手的命?或者双手都被新媒体废掉?小高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信心。
首先是信任。伴随互联网而来的,一方面是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是海量的拥挤。我需要的信息在哪里?于是诞生了搜索行业;但由于对新媒体监管的不健全,类似魏则西事件、各种谣言和跟风,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的不信任。现在看信息不缺乏了,最缺乏的是人们对信息解读必须的信任;而且这种信任的建立在信息的洪流中愈加艰难。这也许就是传统媒体被人、甚至被自己忽视的最宝贵的价值。小高说,别的信息来源我也看,但咱们是正经的报纸,我是信任的。所以看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刻将这篇文章拍成照片,用微信发回老家了。
其次是融合。看看小高的做法:从他信任的纸媒上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然后用免费的微信即刻传播回家,很快就完成了信息搜集、分析决策的全过程。实际上,传统纸媒所受到的冲击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传播方式的革新,革新的结果变成了“渠道即内容”。实质上渠道与内容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在守住信息品质和数量的高地之后,将渠道获取与传播思维的革新实现后,行业读者对我们一定是买账的。
未来我们要解决好两大问题,小高们就会为我们背书。一是搞好“鸡汤”。无论如何小高和他的家人需要的是有营养有滋味的“鸡汤”,而非“白水”或者“毒蘑菇汤”。在保持营养和鲜爽上做到出彩,就能杀出重围。而仅仅靠为泔水起个花俏的名头来博眼球的,注定不长久;二是搞好“外卖”。小高用的是微信“外卖”将情报送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样占有天时地利,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外卖”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和信息传播到位。目前,中华合作时报正在建立自己的“供销电视”系统,届时,我们将以更快的速度服务读者和群落。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新闻像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一样《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而是像皇马的前锋贝尔一样,将新闻传给“三秒钟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