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2016-07-28刁迎春
刁迎春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和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尝试实践,敢于实践。
[关键词]兴趣 能力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90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加大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力度,从而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一、巧设疑促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科学地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无疑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活力。
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出示例题“52÷3”。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猜想:“你认为这题的结果大概是多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除法笔算经验进行计算。在学生找不到方向时,适时设问:“这次的计算与前面的练习一样吗?你遇到的困难在哪里?”促使学生思考:到底先从哪里算起?遇有余数又该怎么办?
因为疑问的存在,激发了学生探求的热情,使学习的兴趣变得愈加浓厚。学生会自觉地进行尝试,从而使相关的知识在不自觉中形成联系,建构成网。如,有学生用学具摆出52根小棒,变成5捆和2根,并演示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从中理解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的基本算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理解把十位上多余的1捆与个位上合并起来计算的方法。
疑问促进了自主学习,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形成。在这种情景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随之提高,学习的动力也会不断增强。
二、巧引导促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创设诗一般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沉醉其中,更要巧于引导,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一种信任状态下、一种平等的交往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想说、敢说。
首先,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得各种信息得以数学化,最终形成概念。如组织学生解读各种活动现象:长方形剪成的三角形,底在哪,高呢?原来的长乘宽的一半就会变成什么?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综合上述种种情形,你发现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有什么关系?……问题能够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各种信息,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解读三角形中,从而顺利地获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是一种点拨,也是一种指导,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领。教师角色的转换,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顺畅,促进了课堂交流、合作与共建,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课堂研究的实效性,让快乐学习成为可能。
三、巧实践促兴趣
用活动实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教师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去做、去合作交流、去思考、去提炼与总结,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学习变成有趣的玩和有趣的做。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首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写一写1~20这些自然数的因数;其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20个数进行分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的仍然按奇偶数去分类,有的按因数个数去分类,有的把因数1个和2个的合并在一起,3个及以上的为一类……学生进行辩论,研究该如何进行分类。通过辨析,学生第一时间就会淘汰掉奇偶数的分类,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逐步提炼出只有1个因数,只有2个因数,3个及以上的,这样就把自然数1~20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使得质数、合数的学习水到渠成。最后组织游戏活动,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或是特殊的数,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实践与反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会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学习体验,让数学教学充满了智慧。
总之,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和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勇于探索,使愿学、乐学、好学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常态。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