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

2016-07-28鲁红月张丽敏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鲁红月 张丽敏

【摘要】如果我们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活动,那么社会因素将会影响译者决策。本文通过比较《西风颂》三个译本并找出三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结合社会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寻找导致译本不同的原因,进而探索翻译中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并提出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对学习者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翻译学 《西风颂》 译者决策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在平时的翻译学习中我们一定会发现即使通过相同的翻译理论,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也不尽相同。以至于许多学者对翻译从各个维度上进行了研究。其中有语言学,文学,跨文化等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学者的研究越来越深,翻译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开始逐步引入社会学的理论。并构建社会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翻译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交际活动,自然也就具有了参与构建社会秩序的功能,因此其社会属性不言自明。本文将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对同一句诗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首先本文以一句诗为切入点,用社会翻译学理论中的“场域”,“文化资本”以及“译者惯习”对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从对三位译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分析比较总结找出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

二、翻译社会学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翻译学者纷纷借鉴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探讨翻译的社会语境化问题,把翻译视为一种社会调节活动,积极探索翻译的社会维度。本文通过借鉴布迪厄社会学概念中场域,资本以及惯习下的分支——译者惯习,对不同译本进行分析。

首先如果我们将场域整体视为一个大海,那么从文化方面出发将我们比作为一类攻击性较小的海洋生物即文学场域。从经济方面考虑,从商的这一部分人可以被比作较有杀伤力的一类海洋生物即经济场域。从政治的这一方面出发,从政的这一类人群可以被比作最具有杀伤力的一类海洋生物即权力场域。在场域这个纷繁复杂的海洋中,各类海洋生物之间既有斗争,但同时也有协作。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制约同时也相互依存。译者作为社会的人,同时被各个场域的因素影响着。比如说,有时候大部分的译者在经济方面的造诣不如从商人士,所以译者在很多时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和从政的人士相比较,又没有太多的话语权。逐年累月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每一位译者的周遭环境更是不尽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译文上会有差异的原因了。

从布迪厄的理论出发,根据人们所处的场域不同,其所拥有的资本也不同。资本又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分为大环境和译者个人的经济资本:大环境上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如经济发展速度、物质丰富程度、人民生活状况等。而个人的经济资本则是自身的贫富差距等;文化资本是指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其中包括社会的教育、科技、文艺、道德、还有风俗习惯及译者个人的宗教、价值观念等;社会资本通俗来说就是人脉,此外,当时政局的稳定情况、言论的自由度、媒介的受控度等都对译者的翻译过程有很大影响。

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强调的是个体在社会化中培养而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倾向。如译者在社会活动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译者在家庭教育、学校学习、工作环境中不断的接触社会,有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经历,渐渐地,将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定势。在每一次的翻译实践中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这些变化有时是连译者本身都注意不到的。

三、《西风颂》写作背景

雪莱的《西风颂》 写于 1819年秋天, 当时诗人正在佛罗伦萨附近的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中漫步,狂风暴雨骤然来临,因受到狂风暴雨的感染, 雪莱由此创作出了《西风颂》。全诗既表现了诗人澎湃的激情,也体现出了西风狂放的气势。早在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就已经译过这首诗,之后,又陆陆续续有人重译,进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译本。本文选出郭沫若、施颖洲、王佐良三位作家的译本,从社会翻译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四、原诗及译文分析比较

在《西风颂》第一节雪莱写的“Thine azure sister”三位译者的译本不尽相同。

郭沫若译为“你那阳春的青妹”。

郭沫若增译出了“阳春”一词。阳春本身的含义是指温暖的春天,在这里有比喻的意义,比喻西风的恩泽。郭沫若生活在40年代到70年代,他主张“风韵译”在翻译界独树一帜,也就是说他把一首诗看作一个整体,并不主张一字一句译出,更注重诗歌的格调和韵律,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增译、减译等很多意译手法,这一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思想则由经历沉淀。郭沫若的一生共有两次留日经历。这两次独特的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郭沫若的惯习。他的留学经历也成为了他日后做翻译工作的文化资本。第一次是求学,当时他就读的学校是日本的九州帝国大学;第二次是避难,事发南昌起义之后。旅居日本期间,雪莱、歌德等诗人的作品和创作理论正在日本盛行,并深深地吸引着他。因此,当时的郭沫若既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又崇尚西方浪漫主义诗学,而且也无法完全摒弃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在这种多元化场域下生活的郭沫若,形成了其独有的多元翻译习惯。在这句译诗中出现的“阳春一词”便饱含日本九州的风土信息。赋予雪莱笔下的西风另外一层文化内容。

施颖洲译为“你那浅蓝的姐姐”。

施颖洲在处理“azure”的时候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为“浅蓝的”。直译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忠实原文,保持原诗的所有语义关系。译者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 童年时期即移居菲律宾, 截然不同于其他两位译者生活的场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少。因此,他对“西风”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萧条、凄凉”等蕴含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处的场域不同,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也不同。菲律宾的语言环境很独特,尽管地处“ 华语文化圈” 的外围地区,但是菲律宾国内有许多种语言, 而且大多数人说的是英文。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来看,他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源语语言文化,在他本身受益于当地的文化以及语言风格的熏陶与渲染的同时却忽略了“西风”在中国的传统意义。在英语文化中,西风是报告春天消息的风,在英国人的眼中西风是温暖的,与中国文化中西风的蕴含截然不同。文化资本的不同导致了译者的翻译惯习不同,体现在不同的译文文本上。施颖洲的译文虽然更接近原文文化,但是对其他汉语读者这一受众的文化认同考虑的比较少一些。

王佐良将其译为“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

王佐良的译文中增译出的“东风”使得译本更加能被中国读者这一受众群体理解。因为在雪莱的诗中,西风的气势是磅礴的,高歌猛进的。在他的笔下,漫天黑浪,狂风暴雨皆因西风所致,地中海的宁静以及大西洋的翻江倒海都是因为西风的猛吹。所以译者在做此句翻译时首先要跨越出对“西风”固有的文化理解。在中国提到“西风”一词,大多会有凄凉、萧条之感,且多有离别之意。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还有李清照的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英国的地理位置和中国是截然不同的。英国西面临近大西洋,所以英国的西风是带有春天的气息的。英国人很喜欢歌颂西风的温暖与舒适。有一句英国谚语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而在中国,东风才是春天的风。与施颖洲的早年经历不同的是,王佐良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而且青年时期,王佐良先生还有着一段英国留学的独特经历。这就是王佐良先生独一无二的资本。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外语系,后赴英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得以充分感受当地文化。在最贴近源语文化的场域中学习,生活。所以,他对英汉语言在文化差异上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以至于能够形成他特有的翻译习惯即译者惯习。译文“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更能让读者感受到雪莱笔下西风的神韵。

五、结语

对于《西风颂》第一节中同一句“Thine azure sister”的翻译,这三位身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华人翻译家译出了风格迥异的译本。翻译社会学就是将翻译看作是社会行为的不可否认的一部分,看作是一种受社会诸因素调节的活动。社会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从社会学视角,我们从翻译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观察和阐述翻译活动和译者与社会、文化、经济之间的关系。他们所做出的不同译文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因素是制约译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如译者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独特的经历等。三位译者分别处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社会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译文风格迥异,因此社会因素在很多方面上制约着译者的决策。由此看来,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以,在以后的翻译活动中哟要重视社会学在翻译学中所起的作用,注意地域差异,注意文化差异,注意时代差异等对译者的影响。此次研究不足之处就是对制约译者的社会因素的总结系统性不强,案例分析的普遍性不强。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将仍围绕此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试图系统的总结,为翻译学习者以及研究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王洪涛.建构“社会翻译学”:名与实的辨析[J].中国翻译,2011.

[2]李红满.布迪厄与翻译社会学的理论结构[J].中国翻译,2007.

[3]王悦晨.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J].译学研究,2011.

[4]常铭芮.曾喆.从《西风颂》的翻译看“五四”以来西方诗学对译者的影响[J].中州大学学报,2005.

[5]颜美娟.“西风”的内涵——雪莱《西风颂》中“西风”的含义辨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5.

[6]武光军.翻译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2008.

[7]黄万武.张佳.国内外社会翻译学理论研究综述[J].内肛科技,2013.

[8]胡牧.翻译研究:一个社会学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作者简介:

鲁红月(1993-),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英语系2013级本科生,英语翻译专业大三学生,主要从事文化翻译研究。

张丽敏(197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文化翻译。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