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显文本与隐文本的视角看国语电影片名的英译

2016-07-28姜钰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7期

姜钰

【摘要】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探讨片名翻译的文章大多囿于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之内。本文从显文本与隐文本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显文本与隐文本的此消彼长与相互制掣,对国语电影片名的英译进行解读。

【关键词】显文本 隐文本 片名翻译

引言

电影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一个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内容与主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片名的功能包括:信息传播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和广告功能。随着影视业的不断繁荣发展,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为了跨文化与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课题。但探讨片名翻译的文章多数集中在两种模式上:1.讨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理念;2.讨论采用直译、意译、音译、改译等翻译手段。笔者认为,讨论片名翻译应该在交际情景中综合显文本与隐文本,最终形成合适的英文片名。

一、显文本与隐文本概念的提出

所谓交际情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文本,二是语境。交际情境中的言语叫做话语。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有一种记录话语的媒介,因此,文本可以定义为话语的记录——包括声音和文字的记录。语境即言语环境。英国人类学家B. 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语境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性语境”,另一类是“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表现形式,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者的身份、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等。文本和语境是相互依存的,这也是在讨论翻译对象时应该考虑的两方面重要因素。

通常在提到翻译对象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这里的“文本”我们可以理解成上文提到过的声音文本和书面文本。但尤金·奈达(Eugene Nida)曾指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而文本只有在语境中才成为话语,意义只有通过文本和语境两方面的综合才能产生。翻译的关键是理解并得出意义。而理解不仅涉及客观的文本,而且涉及理解的主体——读者。由此,我们把作者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作品、见诸语言的文本定义为“显文本”(manifest text),将作者预设或实际存在与读者脑海中、尚未语言化的思想意识[图式],隐含在读者知识中的部分,称为“隐文本”或“潜文本”(latent text)。

将上述理论应用到电影片名翻译,不难发现“显文本”自然指的就是影片中已有的文字与声音记录,包括影片的原名、故事情节、影片中人物的对白、旁白等一系列所表达的显性内容。“隐文本”则涉及制作方意欲通过影片内容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影片故事情节以及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受众群体对于电影主题的心理预设等。

二、译例举隅

首先来看几个译例。“秋菊打官司”译为“The Story of Qiu Ju”;“赵氏孤儿”译为“Sacrifice”;“非诚勿扰”译为“If You Are the One”;“北京遇上西雅图”译为“Finding Mr. Right”;“何以笙箫默”译为“You Are My Sunshine”;“杜拉拉升职记”译为“Go! Lala,Go!”;“港囧”译为“Lost in Hong Kong”;“大笑江湖”译为“Just Call Me Nobody”;“满城尽带黄金甲”译为“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从以上译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国语电影片名的英文译名并不单单局限于汉语片名,而是将影片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之后,结合上文提到过的显文本和隐文本综合而成的结果。

翻译不仅需要有形的显性文本的指引,更需要无形、流变的隐文本的定位。下文以感情类电影题材为例来分析如何结合显文本和隐文本才能打造成功的英文片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译为“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失恋33天”译为“Love Is Not Blind”;“白蛇传说”译为“Its Love”;“恋爱通告”译为“Love In Disguise”;“将爱情进行到底”译为“Eternal Moment”。分析这几个译例可以发现有以下共同点:1.没有一个译名采取了直译汉语片名的翻译手段;2.英文译名都能表达出感情类电影中“爱”的这一永恒主题,但是用词风格迥异,这是因为每个片名都是对特定影片内容的深入反映。

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若直译此片片名,则可以译为“The Girl We All Went After for Those Years”,虽然忠实,但是却平淡无奇,无法展示电影深刻的感情色彩。此外,笔者还搜集了其他译法:“The Girl that Attracts Us”,该译名虽然比直译简略少许,但用词更平淡,“attract”无法体现主角感情的历时性,且缺乏动感;“The Fair Lady”,该译名取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但由于套用了英文原声电影名称,容易引起歧义,使人联想到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My Fair Lady》;“A Once-in-a-lifetime Love”,该译名点明了影片的主题,但是“once-in-a-life-time”一词却有夸张之嫌。所以上述译例均不能算作合适的译名。

反观该片正式译名“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则令观众耳目一新。“apple of ones eye”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圣经》里,“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y wings”(诗篇17:8)。《申命记》第33章的第10节也有记录:“In a desert land he found him,in a barren and howling waste. He shielded him and cared for him; he guarded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可以译为“掌上明珠”、“所珍视的人(事物)”等。这个译名抛弃了原汉语片名显文本的形式,但却将影片的隐文本蕴含在英文译名之中。

从影片片名翻译的角度看,这个译名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意译,而是经过反复推敲,结合影片的显文本与隐文本得出的。该影片的显文本可以归结为男主角和他的兄弟们与女主角的感情经历,其中有暗恋时的甜蜜,曲折的过程以及美好的回忆;而隐文本的内容,从制作方的角度看,“这部电影不只是一个男孩子追求女孩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故事”(九把刀北大演讲);从影片故事情节的历时性来看,这也是一个男生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在生活中不断成熟的故事;从观众的角度看,有过相似经历的观众心中会浮现起青春年代关于暗恋(初恋)的美好感觉。所以,结合影片的显文本(追女孩的过程)和隐文本(成长的过程与观众的经历)来看,女孩就是那个“apple”,而“apple of my eye”就能很好地表达出在不同的阶段女主角和男主角的关系,因为她始终是他所“珍爱”的那个人。因此,“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作为本片英文译名最合适不过。

当然,也有一些国语电影的英文片名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没有做到显文本与隐文本的结合。如前文提到的“白蛇传说”译为“Its Love”,虽然可以表现出影片的主题,但是体现不出许仙与白娘子之间爱情的蜿蜒曲折;“唐伯虎点秋香”译为“Flirting Scholar”,该译名中的“flirting”一词来形容唐伯虎不妥,与影片中唐伯虎形象大相径庭;“刘三姐”译为“Third Sister Liu”,直接译为“刘家的第三个姐姐”,没有挖掘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英文片名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三、显文本与隐文本的结合及翻译的“忠实”与“叛逆”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片名的翻译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也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片名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对号入座,需要根据影片的内容,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以及翻译的可接受性,使其既传递影片的信息,同时又富有美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一座冰山,读者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水下部分则是需要他们自己去领悟的”。这个类比也可以应用于电影作品,电影作品的显文本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隐文本则是水下的部分,需要译者进行深入挖掘。

电影片名翻译虽然与文学翻译有很多共通之处,但由于电影的市场化等因素,两者又不能完全等同。包惠南(2001)指出,影视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翻译并不纯粹是显文本的语符转换,而是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隐文本的潜在交流,更包括两种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和相互制掣。电影片名惜字如金,过分忠实于汉语片名的内容与形式或许并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纵观现代国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多数是结合影片的显文本和隐文本来进行翻译,使片名能够为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考虑观众的心理预设与情感预设,充分挖掘影片隐文本所蕴含的价值,理解隐文本的文化意义,才能“创作”出质量上乘的英文译名。

结合影片显文本和隐文本翻译而成的英文译名体现了翻译的另一个特征:创造性叛逆。但是这种“叛逆”并不是无边无际的“胡译”、“乱译”,而是在结合显文本和隐文本并深入理解隐文本潜在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在译名里并不需要刻意模仿原片名,通过再创作实现显文本与隐文本之间的动态平衡。不必忠实于形式,但是却忠实于内容,所以说,这种“创造性叛逆”本质是为了实现对原文精神实质的“深度忠实”。结合显文本和隐文本而进行的再创造,可以使国语影片英文译名的语言在传达原片信息的同时,更好地沟通观众感情,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让国语影片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边园.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文学教育,2011(4):99-100.

[3]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22(1): 56-60.

[4]刘红辉.西方电影名的翻译特征[J].大众科技,2005(1):121-123.

[5]王克友.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张春柏.潜文本与文学翻译——从电影片名Waterloo Bridge的翻译说起[J].中国外语,2011(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