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埋冤普度在闽台

2016-07-28林长华

神州民俗 2016年7期
关键词:闽南兄弟民俗

林长华

在闽南和台湾,说起上元节,大多数人不知是元宵节。但提到中元节,这个俗称“七月半”、“鬼节”的传统节日,却众所周知。人们会举行各种普度活动,超度那些被称为“好兄弟”的孤魂野鬼。

中元节:祭祀“孤魂野鬼”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为三次,称“三元”,认为“三元”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以及十月十五日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举行赐福仪式;七月十五日称 “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 “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佛祖亦说,今后凡佛弟子欲行慈孝,可于农历七月十五盂兰节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寿,也可为已逝父母脱苦海。后来,七月十五中元节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并盛行放河灯等超度孤魂野鬼的活动。于是,中元节也被称作“鬼节”。

其实,传说以及所谓的“孤魂野鬼”都是人为塑造的。有的人死后被奉为“神”,享受人间烟火,如关公、妈祖、吴夲(音滔,两岸同胞尊称为“保生大帝”)等等,不胜枚举。而不能被尊为“神”者,就是所谓的“鬼”了。宋代李清照就有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平时生活中也经常说到“鬼”:小鬼、鬼才、烟鬼、酒鬼、红小鬼、鬼点子、小气鬼、吝啬鬼、机灵鬼、心里有鬼、做个鬼脸、鬼斧神工、鬼头鬼脑、鬼鬼祟祟、这孩子真鬼,等等。总之,“鬼”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无怪乎画家们说“鬼”最好画。只要我们心中无鬼,对鬼就不感到恐惧。另外,所谓“孤魂野鬼”指的是“非正常死亡”的人。我们知道,“正常死亡”即指常规的生老病死;而“非正常死亡”则指天灾、人祸、自杀、车祸、他杀等非常态的生命终结。他们生命终结后,有的没有“享受”阳间亲朋的祭拜供奉,就成为“人界”与“鬼界”之间孤独流浪的“孤魂野鬼”。海峡两岸汉族同胞,通过中元节祭祀“孤魂野鬼”,正是人情中怜悯、慈善的体现。

闽台农历七月不办喜庆事

随着社会发展,中元节在两岸一些地方渐被淡忘,但在台胞重点祖籍地闽南,中元节可以说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和元宵节的一个隆重热闹的民俗节日。

说来有趣,闽南人像敬神一样,忌讳将中元节称作“鬼节”。不少地方习称中元节为“七月半”,这也是避说“鬼节”的例证。而各乡村的“中元节”不尽相同,大多由上辈人择定日子,尽管过节日期不同,但统称“中元节”或“普度”。“普度”是混合佛教、道教之说而形成的,是佛教盂兰盆会的别称,又是道教中元节的变形。

俗传阎罗王每年七月初一“开鬼门关”,将地狱中的无主鬼魂放出来享用阳间的致祭,并带回在地狱生活所需的金钱与用品。农历七月三十,是“关鬼门”之日,各家各户习惯做“尾中元”送走“好兄弟”。至此,普度月划上句号。虽然当地人忌讳说“鬼月”,但是一些人心中仍有“鬼”影,至今在闽南和台湾民间,农历七月人们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

中元活动注入新内容

每年中元节,从夜幕降临到翌日凌晨,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摆上供桌,像陈列商品一样,摆上事先备好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烟茶酒类、米面粿品等等,几乎都是食物类,上插五彩纸旗,颇似商品展销会。《漳州市志》中记载:“漳、泉先民称和自己一起渡台而病死、冤死的绝嗣无祀移民叫‘好兄弟、‘普度公。七月普祭孤魂野鬼、无祀厉神,在民间素来极为重视。……设孤棚,各户送鸡鸭鱼肉水果到庙助普,孤棚顶竖一大柱,柱上挂彩金,众人听号令上孤棚抢彩金,谓之‘抢孤。” 可见,台胞祖地自古以来有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传统良习。

中元节“抢孤”民俗现在闽南一些地方仍很盛行,通常在宽阔的地面竖起6根12米长的杉木柱,下端埋入土里1米深,谓之孤棚柱。柱子顶端用厚木板连接,铺成24平方米的平台,约有5层楼高,称作孤棚顶,上面有琳琅满目的祭品。抢孤活动开始时,报名参赛者,通过徒手攀爬、“叠罗汉”等方式,顺着孤棚柱徒手攀爬到孤棚顶,取得奖金、祭品与顺风旗,过程惊险刺激,首先夺得顺风旗者为优胜。优胜者获得奖品和奖金,祭品则让棚下围观者分享,相信大人小孩吃了可保平安。

2010年11月,“闽南抢孤习俗”入选福建漳州市“非遗”名录,并申报省级“非遗”。 与闽南一脉相承的台湾宜兰、屏东等地的抢孤习俗,也已成为全台知名的民俗文化观光招牌,吸引八方游客,盛况空前。据知,旧时抢孤民俗旨在悼念先祖、超度亡灵,传承先民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今天的抢孤活动注入时代气息,起到和宗睦族、强身健体、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的作用。

今昔中元节判若云泥。旧时改革开放前,人们过节要耗时费力,借物借钱,苦不堪言,不像现在有钱就可即时买到所有节日商品。由于各乡村过节日期不同,每当听到亲友邀请做客“吃中元”的消息,无不高兴万分。那时人们图的不过是吃的好一点,而餐桌上最好的菜色无非是蒸鸡或熏鸭。在无隔宿之粮的年代,大多数闽南人比孤魂野鬼还要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日俱增,以吃请为主要内容的节俗渐渐消失。人们深有同感地说,现在请客“吃中元”给补贴也难请。迈上小康之路的人们已不再是“饿鬼”,曾经鸡鸭鱼肉被视如御膳也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现代闽南人过中元节也与时俱进,注入“富而思源”、“富不忘本”等新内容,就是不忘尚未脱贫的老百姓,不忘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寡人,不忘那些遭受不幸的残疾人。他们用丰盛的牲礼、虔诚的膜拜,祭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忠魂,供奉那些遭受天灾丧生的兄弟姐妹。每逢中元节,人们总会向乡村中的贫困户、孤寡人送去节日食品,以示关怀慰问。

台湾:中元依旧隆重热闹

台湾“普度”分为私普和公普。

私普是指各行各业自行协调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间在自家门口摆设祭品进行祭仪,则称为家普。台湾早期中元节的私普,各地均会以村庄或乡镇为单位,轮流举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使“孤魂野鬼”每天都有得吃。

公普是地方寺庙举行法会,聘请僧侣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公普为地方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普度,所谓公普即为各村落都要在同一天以同一个寺庙为中心举行祭典,著名的“基隆中元祭”就是属于这种。举行这种公普大祭时,主普者必须是当地的富豪,有能力捐出大笔费用,招待孤魂野鬼。但是据说,若有饿鬼吃不饱,就会向主普纠缠,因此,大家都不愿当主普,所以后来大都由庙来主办,这也就是后来大家都称“庙普”为“公普”的原因。

台湾中元节的民俗活动除了“抢孤棚”,主要还有“放水灯”。节日晚上,以纸糊成船形灯,上插“普度旗”,书写“庆赞中元”、“广施盂兰”等语词及施主姓名,以蜡油点火施放于水边,传说水灯漂得愈快愈远,施放者愈得庇佑,当年运气愈好。台湾宜兰放水灯还形成“水灯节”,有近200年历史。水灯节期间,有城隍爷出巡、千人点灯祈福、绕境祈福巡城、莲花灯、水灯施放、歌仔戏及其他民俗表演活动,多彩而热闹。

闽台特色:“孤魂野鬼”都是“好兄弟”?

台湾中元节无论私普还是公普,都将祭祀孤魂野鬼称为“拜好兄弟”。为何称“好兄弟”?这与台湾的历史和地理有关。台湾四面环海,古代从闽南等大陆地区移民渡海来台开垦,面对恶劣、陌生的艰苦生存环境,人们形容“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渡海头一关要过惊涛骇浪的台湾海峡,如果能够平安顺利到达台湾开垦,又要遭受原住民番人的突袭抵抗。此外,还有瘴疠疾病蔓延,毒蛇猛兽出没,到处都是死亡的威胁。有句俗语说:“过番剩一半,过台湾无底看”,指古时候远涉重洋到异国他邦做生意,起码有一半的人可以生还,可是到台湾去的,却很少能够返回。据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1936)在《台湾通史》中说:“台湾为海上荒岛,有一个不雅的名称:‘埋冤,为中国人最早移徙到台开垦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们入台之初,每每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或被土人杀害(当时有猎头风俗),不能生还,所以称之‘埋冤,后来,才谐其声易为台湾。”闽南台湾方言“埋冤”与“台湾”同音的来历,也正是有那么多“好兄弟”的原因。所以说,这很可能是自古以来台湾人重视过中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渔民出海作业时,经常偶遇海难的水流尸,有时会随渔网捞到人的骨骸,对此渔民们不论他们是男是女都称为“好兄弟”(亦称“海兄弟”),一定要把他们捞上船,带回陆地,安葬于专门存放它们的“瓮公”、“瓮妈”、“万福公”、“万福宫”。 “瓮公”专门存放无主的男性死者;“瓮妈”专门存放无主的女性死者。“万福公”、“万福宫”则不分男女。历史上,以渔业为主的沿海地区为“好兄弟”建造了许许多多的小庙宇,以经年不绝的香火,供奉着一个个盛满无主尸骨的“金斗瓮”(瓷器)。当“金斗瓮”多得小庙容纳不下时,会由民间慈善组织集中封存于专门营建的地窑。每年中元节沿海人自发到一些无主的“好兄弟”墓地祭拜。

往事悠悠,节俗浓浓。尽管“中元普度”的民俗活动夹杂着些许的迷信色彩,但是闽台两岸中元祭典体现出来的浓郁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及民俗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它所呈现的悲天悯人、普及鬼魂的爱心,及缅怀垦荒先辈的情怀,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七月中元祭真正的意义。

猜你喜欢

闽南兄弟民俗
冬季民俗节
闽南文化传承
民俗中的“牛”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民俗节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