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自身特色的理工类高校本科口译教学的探索

2016-07-28高浩邵映诗林钊羽解阳平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堂

高浩+邵映诗+林钊羽+解阳平

【摘要】为顺应时代与市场的需求,翻译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迅速崛起,而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对理工高校口译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本文特别对武汉理工类高校口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理工高校发挥其特有的口译人才培养优势,有针对性的为国家,特别是武汉本地化口译项目输出高质量的口译人才做出参考。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本科口译 课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行各业对复合型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合格口译员却远远不能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据人事部外文局的统计,全国职场口译类人才的需求约百万,而每年从翻译专业毕业的人才仅数千人”。武汉作为一个开放的大都市,吸引着众多外资。根据2016年1月20日武汉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来汉投资500强企业已达230家。每年在武汉举办的国际会议不断增加,这使得武汉对合格口译员的需求不断增多。2016年武汉城市宣传片《大城崛起》中指出,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130万)和高校数量(80多所)均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武汉拥有7所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其中理工类的院校有三所,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在本科设置了翻译专业,并且设立了口译方向,另外两所理工类高校仅有英语专业而无翻译专业,但三所院校均开设了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课题组主要调查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翻译系、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英语系开设了口译课的学生。另外,课题组也调查了部分武汉理工大学口译专业的研究生,以便做出对比。

2.研究方法。课题组成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课题进行调查与数据统计,并对三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问卷是根据相关资料和课题组成员的自身学习经验,针对口译课堂教学、口译课后训练和实践两大方面进行设计,共计20题。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后,由项目组成员进行SPSS分析,总结目前三所理工类高校口译课堂及口译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课题组本次共发出395份问卷,回收360份问卷,回收率为91.1%。调查对象中武汉理工大学的群体占42%,华中科技大学占2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29%,通过对武汉地区3所理工类高校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在课程设置方面,3所理工类高校英语系在本科口译课程开始开设的时间上具有共性:受调查的学生中,87.22%的学生(三所高校英语系学生)的口译课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开设。而华中科技大学的翻译系本科则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基础口译课,并从大三开始开设科技翻译、商务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口笔译实训、口译实习等翻译课程。

2.高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情况。

(1)课堂教学。根据问卷第3题:“以下选项符合贵校口译课堂的教学情况的是”,在课堂教学中,67.22%的老师既注重讲解,又注重互动,56.95%课程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有54.72%的老师经常涉及笔记法,但不作为重点和专题教授。而75%的学生期望的口译教学方式是学生操练为主、老师讲评为辅。由数据得知,大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平衡讲解与互动,但教学更偏向于理论,而且学生更期望自己的实践占主体。了解了供需情况,课程教学可做相应调整,以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2)课堂学习效果。问卷第9题:“您认为口译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的结果显示,75.28%的受调查者认为口译课堂学习效果一般,20%的人认为效果甚微。经SPSS分析,课堂学习效果与学校有显著关联。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课堂学习效果略好于其他两所高校。但总体而言,口译课堂学习效果一般,与学校有显著关联(P≤0.001)。

(3)课程安排满意度。问卷第10题:“您对学校的口译课程安排是否满意?”的结果显示,60.83%的人对学校的口译课程安排基本满意,26.94%的人不太满意,5.56%的人很不满意。SPSS双变量相关性测试表明,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口译实践机会与学生对口译课程的满意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实践机会越多(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满意度越高,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满意度最高。整体而言,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介于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之间,表明三所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4)口译教学的不足。根据问卷第11题:“您认为学校目前的口译教学有哪些不足(可多选)”的调查结果,同学们认为目前的口译教学的主要不足为:1)师资不足,缺乏训练平台(60%);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55.56%);3)重视理论,缺乏实践(44.44%)。考虑到本题为多选题,某一位同学反映出的教学不足之处可能在2-3个,在这种情况下,上述三类不足仍占多数,说明同学反映教学不足较为集中。进一步分析,上述三个选项中两项涉及“口译实践不足”,说明实战演练是同学们亟待加强且应该给予教学关注的方面。

(5)课下口译训练。在课下口译训练方面,一周进行2次及以下的训练的同学占大多数,3次及以上则不足11%。该现象说明,同学们进行课下口译训练的次数很少。课堂训练“充其量只能起示范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训练。所以,除优化课堂教学训练外,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大量课下熟习技能的训练”。因此,为保证同学们对于口译技巧意识的熟练程度,增加课下口译训练的次数,有益无害。而口译课下训练的方式和数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6)口译实习。问卷第15题:“您是否会做口译实习,如果是,以何种方式”显示,50.83%的受调查者未做过学校的口译实习。做过实习的学生中,大约有45.98%自己寻找实习,31.03%的学生通过他人介绍进行口译实习,仅有22.99%学生通过学校安排实习。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实习基地名额机会有限,不能够保证每一位口译学生都能获得实习机会,因此一方面学生应主动出击,寻找口译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口译实习基地的建设,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使更多学生能投入到口译实践中。endprint

四、问题和启示

1.课程设置尚待完善。首先,根据武汉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三所理工类高校的口译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有显性增加的需求。根据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语系均在大三上、下各开设32学时,共64学时的口译必修课;武汉理工大学英语系在大三下学期开设32学时的口译选修课。从上可以看出,英语系可以尝试将口译课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大三学年的口译课程课时量可以增加到64学时,至于是否应该超过64学时,应根据各高校师资情况来定,当确实不能保证口译课程数量时,则可以尝试通过课下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口译的隐形课时量。

其次,理工类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口译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口译人才培养不能够离开市场,翻译已经不是单纯的translation和interpreting,而是language service”。虽然相较于语言类大学,理工类高校在口译师资力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理工类高校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有利于培养出区别于文科类高校的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翻译人才。设有BTI(翻译学士学位)的理工类高校应将自身优势学科与口译相结合,尝试在翻译专业开设汽车翻译、材料翻译、交通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等具有理工特色的和各自高校理工特色的翻译课程。许多理科工科专业学生有着良好的英语基础,理工高校其他学院也可结合其优势专业在本科高年开设诸如基础口译、科技翻译等选修课,培养这些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的口译人才打下基础。未设置BTI的理工类高校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设置翻译系。没有条件设置翻译系的高校则可以灵活设置口译课程,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为MTI输送优秀的生源,为口译市场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2.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不足。根据对3所高校学生的采访,口译课堂仍然采用老师播放材料,学生逐句翻译的教学模式。由调查结果可知,75%的学生期望的口译教学方式是学生操练为主、老师讲评为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注重课堂的时效性、模拟性。“学生在翻译技能训练中必须成为主角。教师是指挥,是导师,是教练,学生则是实际操作人员或运动员”。可以建立口译“学习互助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口译模拟训练,最后由老师针对模拟训练情况做系统的点评。口译课程结束后,教师向“学习互助小组”布置口译训练计划,督促学生完成并在课堂检查,指导并帮助学生通过口译资格认证,早日进入口译市场,并为本科生就业做准备。

3.口译实践机会确实不足。“一般来说,翻译本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完成3万字的笔译实践和不少于8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而根据调查,61.11%的学生没有过真实的口译实践经验。随着武汉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会展来到武汉。高校可以利用武汉丰富的会议资源,组织并帮助获得口译资格证的学生成为会议的志愿者与服务者,进行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或联络陪同翻译等任务。目前国内口译市场上认可度较高的口译证书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口译二级、三级证书、全国外语翻译考试(NAETI)口译初级、中级、高级证书口译证书或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SIA)等。2015年4月1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联合国语言人才培训体系(UNLPP)认证考试口译证书,其知名度虽然不高,但认证价值却独树一帜,学生也可以尝试参加UNLPP 认证考试。此外,理工类高校一般有固定的合作企业,学校可以联合有翻译需求的企业,建立口译实践基地,开设口译工作坊,使学生能够利用假期到企业参与口译相关工作。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

首先,本项目问卷调查对象有局限性: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武汉理工类高校,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课题组成员只选取了3所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进行调查,只能反映当前以这3所高校为代表的理工类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另外,课题组未将受调查对象中的已开设翻译系的华科和尚未开设翻译系的另外两所高校的样本分开分析,而是放在一起分析,使得设置BTI与未设置BTI的高校口译教学对比不明显,希望后来的调查者能进行补充调查。

参考文献:

[1]陈玲玲.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技能培养模式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6):197-198.

[2]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2008 (04):45-48.

[3]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 (06):34-41.

[4]平洪.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J].中国翻译,2014(01):53-58.

[5]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 (04):40-44.

作者简介:

高浩(1995.2-),男,江西九江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专业。

邵映诗(1993.4-),女,山西太原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林钊羽(1995.6.18-),女,湖北孝感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据统计分析。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
欢乐的课堂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写字大课堂
交通标志小课堂
美甲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妈咪“达人”完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