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塔开阿盟峰会,中国来帮忙(手记)
2016-07-28
本报赴毛里塔尼亚特派记者 韩晓明
毛里塔尼亚对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太陌生了。很难想象,在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的非洲国家,网络时断时续。如果不是举办阿盟峰会,首都努瓦克肖特的机场航站楼还是铁皮屋。《环球时报》记者7月下旬到这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采访,感受到近400万毛里塔尼亚人正在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同时还有一群中国人在那里坚守、开拓,见证着这个国家的变迁。连毛里塔尼亚总统都感叹,是中国专家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样貌,并对此深表赞佩。
辗转近20个小时,《环球时报》记者从开罗经卡萨布兰卡转机来到努瓦克肖特。当飞机降落在努瓦克肖特机场时,让记者惊讶的是,眼前是宽敞明亮的航站楼、干净整洁的机场快速路,而不是此前听说的老旧机场。在机场快速路上,当地朋友兴奋地介绍说,努瓦克肖特上世纪50年代末被定为首都时连个村庄都算不上,首任总统只能在临时搭起的木板房里栖身,办公室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毛塔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国家,既要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也需要外部的帮助。毛里塔尼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非常不容易,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和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新机场和机场快速路的兴建,还是拜举办阿盟峰会所赐。
今年3月,第二十七届阿盟峰会原定在摩洛哥召开。但摩方2月突然宣布放弃举办权,毛里塔尼亚仓促“接棒”,成为东道主。经历4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努瓦克肖特新机场投入运营,宽阔的机场大路上太阳能路灯“惊艳”亮相,破旧的航站楼成为历史……努瓦克肖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旧貌变新颜,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除了毛塔人民的付出,其中也少不了在毛塔执行项目的中方团队的努力。
中国对毛塔的援助和互利合作可圈可点。在阿盟峰会采访期间,《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太多的“中国元素”,也感受到毛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中国和毛里塔尼亚1965年7月19日建交。中国帮助援建的友谊港1986年竣工,是当时中国援助非洲继坦赞铁路后的第二大工程项目。中国援建的努瓦克肖特国际会议中心、奥林匹克体育场等建筑为阿盟峰会成功举办发挥了独特作用。峰会会场就设在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国际会议中心,现场有来自中铁五局的中国技术人员指导,确保各项设施运转正常。
在阿盟峰会期间,还有不少中国企业的贡献:华为同当地最大运营商合作,为峰会提供有力的通讯保障,为做到万无一失,在会前多次实地测试,确保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符合要求;20辆豪华宇通大客车在会议中心门外排成蓝色长龙,专门运送参会代表团成员;还有荣威轿车,成为接待峰会嘉宾的座驾……
“感谢中国朋友的帮助,毛塔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同中国的友好合作,毛塔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里塔尼亚电视台记者穆罕默德·胡内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谈到这次峰会谈论的地区安全、合作反恐、经济社会发展等主题时,胡内说:“现在全球恐怖主义形势非常严峻,阿拉伯世界的安全面临着威胁。好在毛塔国家稳定、安全。我们现在需要大力发展,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中国朋友的无私援助,我们的进步已显而易见。我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去,学习你们的发展经验。”
无论是英文、法文,还是阿文,“中国”这个词在毛塔人生活中一点也不陌生。记者在会议中心还被一位毛塔小伙子拦住,他曾到清华大学留学,非常喜爱中国,连声说:“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到中国去!”
《环球时报》记者还驱车60多公里,参观中国援建的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一路上只有一条双向并行的柏油马路,两边是一望无垠的沙丘,偶尔能看到零零星星的耐旱灌木。该畜牧业示范中心2014年7月12日正式开工,今年3月30日竣工,4月29日通过技术验收。有的中方援助人员在这里一干就是两年,不仅建成高标准的示范中心,还开垦出一块试验田。中国人利用农业技术在沙漠中种出西瓜、茄子、西葫芦,这让周边世代以放牧为生的当地人觉得不可思议,常常过来看个新鲜。据说,连毛里塔尼亚总统阿齐兹都感叹:“我竟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可以长出这些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