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符书写故事 用真情乐奏弦歌
——评“冀晓泉作品音乐会”

2016-07-28王安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乐章小提琴乐曲

文/王安潮



用音符书写故事 用真情乐奏弦歌
——评“冀晓泉作品音乐会”

文/王安潮

2016年1月25日是冀晓泉先生的82岁生日,今年的生日注定与众不同而必将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成为令人羡艳的饕餮艺术盛宴:他与千余名观众在西安音乐厅共同见证了其作品专场音乐会的盛装诞生,度过了弓弦艺术人生中最绚丽的乐章。作为陕西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冀晓泉自1949年就与小提琴艺术为伴,60余年的演奏家生涯有30年(1964-1994)在陕西省歌舞剧院任交响乐队首席,为该团发展倾注扛鼎之力,为三秦大地的小提琴音乐普及与发展扎实耕耘。他的艺术成就因此而获得了广泛赞誉,入选“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及“陕西省终身成就艺术家”。此次音乐会就是后者系列推展活动之一,是陕西省文化系统为表彰为本土艺术发展中的突出贡献者而专门设置的奖励。作为艺术实践一线的演奏家能拿起笔来谱写自己领域的音乐新作是再好不过的艺术探索了,它不仅可以实现演奏艺术的个性化,符合于乐器演奏艺术规律,可以拓展自己艺术发展的最好角度,更是展现音乐思想的纵深思考的最好窗口。

1 音乐主题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此次音乐会总共汇集了冀晓泉先生不同时期的6部作品,上半场有5部,有《丝路之光》、《望我大陆》(配器:付明、陈煜焘)、《一路春风一路歌,喜迎关中送粮人》(配器:程小荣)等3部器乐合奏,有《太阳花》、《真情》(配器:程小荣)等2部小提琴独奏,下半场是其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花木兰》(配器:尹天虎)。从这些作品的标题可见,它们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代表着不同时代中冀晓泉先生的音乐思想,《丝路之光》是冀先生处在“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对这一历史的回望;《望我大陆》取义于于右任的同名诗作而意在两岸统一;《一路春风一路歌,喜迎关中送粮人》是大生产中的送粮报国情景的描绘,是时代火热激情的抒怀,它曾被多次演出过,还以小提琴齐奏的形式进京展演过;《太阳花》是抒怀新社会新心情的时代颂歌,它和同时期很多类似的歌曲一样,有着昂扬向上、热情奔放的旋律,是时代热血建设者的心情写照;《花木兰》是冀先生晚近的创作,它以木兰从军的历史为内容,歌颂了花木兰金戈铁马传奇一生的故事,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先生离休后闲适怡情岁月的无限畅想。冀先生是长在红旗下的新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他在演奏之余将艺术创作的时代美好岁月化为他笔端激情的旋律,其时代旋律的特点是激情奔放、昂扬向上,时代的歌曲旋律或民间音乐素材隐约其间,带着时代歌声的烙印,抒怀建设者的豪情风貌。

配合时代音乐性征的表现,主题旋律及其造型手法是作品给人的突出印象。《丝路之光》的标题之下有说明:昔日峥嵘岁月,近日盛世辉煌。基于此意,乐曲开始以铿锵有力的音调展现了古代长安居于“丝路”起点的勃发之势,随后的抒情主题以羽角调起句,委婉展现了昔日岁月,随后转入宫徵调,展现乐曲意在表达的“丝路之光”的追求(见例1)。这种调式的游移特点,也使音乐转折多变,移步换景,展现了曲作者在抓住民族调式上的长期经验与感悟,这为其以主题形象的不断衍展的乐曲创作特点奠定了基础。

例1:《丝路之光》的主题及调式游移

例1

《望我大陆》的标题下说明:“望大陆激荡的诗句,悲壮凄切,激荡中华民族。那是一代人心底隐隐的家园情怀,曲之不尽的遗歌。”后面每一段落处都有情景性的文字说明,如“写遗书,深夜三时”、“天苍苍”、“山之上”等。基于此意,悲叹式下行音调的引子奠定了音乐形象的基调,在钢琴和弦乐句的连接后,音乐主题以下行音阶的音调将这种悲切的主题动机以变化重复的形式不断发展,在到达主音(E羽)后,音乐又开始上下曲折地波行,音乐主题线条的上下不断走向变化,是乐曲主题形象的发展手法,而最后落在宫音上,也是曲作者的光明希冀(见例2)。这种善用曲调主调及其波折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手法,是冀先生此作品的主要风格,从中可见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旋律走向及其衍展的敏感体验。

例2:《望我大陆》的主题及其变形

例2

这种以单一性格的主题为基调进行不断衍展的旋律发展手法是冀先生创作的主要特点,它在《一路春风一路歌,喜迎关中送粮人》中有更为集中地体现。乐曲以《洗衣歌》的藏族音乐素材为基础,采用不断向上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塑造了积极明朗向上的主题,主题在重复(或变化重复)到三遍后加入重复音式的连接,进而转回原主题形态(见例3)。这种利用重复积蓄音乐推动力的做法自贝多芬时就已经是常用的音乐主题发展手法。可见冀先生对传统手法的深入理解及个性运用。

例3:《一路春风一路歌,喜迎关中送粮人》的主题及其重复式发展

例3

作为擅长旋律塑造的创作,冀晓泉在其作品中非常注意主题音乐形象的直观性塑造,它或是从三秦民间音乐汲取素材(如《花木兰》中的秦腔音乐素材),或从大众歌曲的主题音调出发,或寄情于诗词经典的意境,或依赖时代的审美取向,由此塑造了一听皆知的主题音乐形象,并运用多种常见的发展手法,乐意直观地推展形象向前发展,而非常见的怪异手法,这是其旋律线性被不断推展并为人易解的经验所得,是其演奏艺术实践到创造中的生命体验。

2 音乐结构的段落感与对比性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思维讲究渐变原则,也就是不强调回归的开放式结构,冀晓泉的音乐创作中较多地运用了这一传统手法。但他也在西方风格较强的作品中也大胆地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将三部性结构、奏鸣结构运用其中,这也是西方传统手法运用实践的尝试,从而形成多种结构层次的手法特点。

《太阳花》总体上以“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全曲的,这是一种唐大曲中常用的手法。但冀晓泉在乐曲中间加入了几个散板的连接段落,它们在总体动力性趋势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结构的多变,在起到乐曲乐意转折的同时,又使音乐结构不拘泥于程式性套路,从而增加结构的散性。其散性结构思维在尾声部分运用了多种速度的节奏进行结构延伸,从而使乐曲一波三折,将咏叹式小提琴主题镶嵌乐曲的不同段落中。这种运用散性结构来布局乐曲的手法在冀晓泉的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是他领悟中国传统结构手法的具体运用,但他根据不同乐曲内容进行的变化发展,体现出他的创作灵活性及个性思考。

《真情》的结构中与前述的不同,它是由不断衍展的旋律逐层发展而成的渐变性结构。它没有以对比较大的速度来结构全曲,而是在速度大致一样的情况下,由每个结构均衡的部分并置发展而成,有引子和尾声的三部曲式,三中间的三部五部结构具有非典型的特点,尤其是中间通过散性间插段来转折乐曲情绪,它由下行的琶音发展至下行的半音阶具有结构和调式的双重意义(见例4)。这种手法在拉赫玛尼诺夫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运用较多,而《真情》中大量半音化旋律的运用亦有拉氏《练声曲》等作品的某些特点。

例4:《真情》中间插的自由连接乐句

例4

小提琴协奏曲《花木兰》具有结构庞大的四乐章,但它并没有按照西方四乐章传统交响曲的速度布局来结构全篇,而是根据叙事曲内容的需要,按照《木兰辞》的文学结构安排了乐曲中的木兰从军、解甲归田的传奇一生,故事性的线索成为其渐变结构的内在支撑。冀晓泉对其乐曲的布局有着较为详细的解说,第一乐章带有奏鸣曲式的某些特点,第二乐章是非典型的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无回归的三部五部曲式,第四乐章是奏鸣回旋曲式,它有一个较为长大的尾声,是全曲的总结。其中,第一乐章在长大的引子段落后接入的小提琴自由段落是引子段落的延续,它有全曲材料的先现意味,表现了纯朴善良的木兰姑娘,为其替父从军埋下伏笔,它是作品散性结构的一次强调(见例5)。主要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呈示并提高八度音程予以重复,是《梁祝》等作品的常见手法,连接段的材料是由前述主题发展而成的。在属调上出现的第二主题在性格上并没有与第一主题区别太大,只是稍微由舒展性格的改为内敛性格的,其后的连接段也是由第二主题的片段发展而成。展开段先有第二主题的材料展开,加入梆子后,以新材料引入故事的发展,展开部中的速度变化较多,情绪变化亦然,独奏小提琴作为自由的连接媒介在曲中被不断运用。尤其这些音乐中对主副部材料的融入,使其结构的统一性得以显现,其间的内容连接意义凸显。其再现部较为短小,是省略再现,这也是20世纪民族交响在叙事内容需要基础上的常见手法,而这部作品为后面内容叙述采用了较为简短的结构形式,也可看出曲作者宏观控制作品的大局意识。由此可见,冀晓泉在大型结构的控制上既有西方传统的手法运用,也有中国内容叙事的情景需要,是冀先生灵活运用中外音乐结构发展其作品的深入思考。

例5:《花木兰》第一章的小提琴自由华彩引子的散性结构

例5

由上可见,冀晓泉的音乐结构手法是灵活多变的,也许正是由于他不是作曲专业严格训练者,所以,他才能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而无拘束地运用旋律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结构,以情感发展带动其结构的散性渐变,这是他综合中外音乐结构传统的个性化、“自由化”地思考。

3 音乐思维的单纯质朴与多变情趣

出身于演奏家的冀晓泉,其创作思维由着其本性情恣意挥洒,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再复杂的情感在他看来都要有一见如故的单纯易解的印象。《丝路之光》从乐曲的第一个音开始就将丝绸之路古今发展的蓬勃气势尽收眼底;《一路春风一路歌》从音乐的情绪到主题的内涵就吐出一个印象,那就是建设者的乐观精神;《真情》是从内而外地抒发情感的,它的情绪饱满热烈,小提琴的第一个音就能触发听者的泪点,乐曲仅以下行音调就能完成凄切的悲伤感情绪的表达;《太阳花》一开始就以12度音程的大跳来反映激动的情绪,直观地展现“太阳花”式的喷勃气势,在这一动机后又引入琶音型化的连接,随后接入下行的动机,这样就简洁地呈示乐曲的主要乐思(见例6),音乐思维的单纯质朴特性跃然纸上。

例6:《太阳花》的单纯质朴音乐思维

例6

变化但要有情趣,要有内容之需,这是冀晓泉音乐思维的又一特性。《望我大陆》以于右任先生的同名诗为内容,以器乐化的形式再现诗中悲情的由来、写遗书、天苍苍、天之上等各种不同的情境,音乐均以较为直观的形象再现变化的情感,而其中由饱含深情。《花木兰》第一乐章表现木兰的淳朴善良形象及孝心、爱心、忠心的不同情感,第二乐章表现了木兰面对荒凉的黄河边、黑头山的情感变化,第三乐章表现了木兰驰骋疆场的激烈、惨烈及悲壮,第四乐章表现了木兰谢绝封赏归故里的儿女情长、平凡柔情,这些音乐内容都极富情趣,饱含深情,音乐的铺展也以娓娓道来的语句、层次井然的变化与之相配。这些内容的架构都是曲作者有着深厚的演奏艺术和生命感悟的体味,是其音乐情趣之使然。

4 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独到见解与真情演绎

作为小提琴演奏家,弓弦一生,自有其演奏技术学习心得,冀晓泉对其感性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他在新近出版的《小提琴演奏艺术》(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中将其总结为“松、平、散、断、看、听、想、感”的八个字决,将演奏艺术的整体化与具体技术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哲理性思考。他的“八字决”既是演奏技术的各个基本点,也是琴、人相互作用的根脉,是开启演奏者思想、灵魂的钥匙,是接受能否改变自己一切的现实,“八字决”也是认识、克服自己缺点,挖掘自己潜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调试、培养自己行为、感情同演奏相和谐的根本。他的理论作用于实践使其成为成绩卓越的演奏家和优秀辅导教师,获得了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的园丁奖。本次音乐会上,他本人出任《真情》的演奏,其学生青年才俊车思颖演奏的《花木兰》及《太阳花》、少年琴童欧龙燊演奏的《巴斯克随想曲》(萨拉萨蒂曲),其中的娴熟演奏技艺呈现就是其他演奏艺术独到见解的最好诠释。

冀晓泉的演奏在松、平音效之间透露出闲适的轻柔,他拉弦弓速极快,但触弦感觉绵柔,这就使其音的触发清晰而干净,非常符合《真情》音乐意境的表现,尤其是低音区和高音区的集中明亮声音,虽然其琴声不大,但穿透力较强,清淡中显露出内在悲恸,平中见奇地透射出真情的张力。

车思颖的演奏质感很强,低音区的淳厚,高音区的飘逸透亮,泛音的清晰明确,为《太阳花》的多变音响构造着力不少。而扎实的演奏基本功在长大篇幅的协奏曲《花木兰》的演奏上更是诠释殆尽。她的演奏使音乐呈示的形象感较强,气息流畅,段落层次明确,尤其是戏剧性的音乐片段能展现音乐意境表现所需要的细微力度变化,如她在第一章华彩乐段的演奏中较为精细地注意到自由段落中的乐句层次,从轻快的大幅度音区跑动,到和弦的自如连接,再到连跳弓、八度音程的连续进行,再到突转而入的缓、急、由慢渐快,最后以平均的时值与力度控制带入乐曲的再现(见例7),这些音势变化幅度较大的戏剧性音乐场境的表现,她均能较为娴熟地驾驭。

例7:《花木兰》第一乐章华彩段的演奏

例7

欧龙燊虽然还是高中生,但已是两获“春芽杯”一等奖,他演奏的《巴斯克随想曲》在第一段的跳弓、顿弓上较好地处理了声断意连的效果(见例8a),而连、断、跳、廻等多种演奏技巧组合的第124小节处(见例8b),也是游刃有余,颇具音色及音乐内涵表现力,而他在整体化风格把握上亦可圈点。

例8a:《巴斯克随想曲》第一主题的演奏

例8b:《巴斯克随想曲》第二主题的演奏

例8a

例8b

音乐会中的师生演奏艺术呈现都是冀晓泉老师平素训练有方之体现,而冀先生将其学生带到其作品音乐会这一重要场合,将其一生创作心血的呈现让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去担纲,在展现其教学自信的同时,也为其提携后学的师德所感佩!

结语

“作曲就是用音符来写故事”,这是冀晓泉轻松言谈创作的心得,是他一生从艺乐观精神的反映。冀先生有着创作的激情与热情,也进行了踏实而有成效的工作。他自谦不懂作曲技法,但却以艺术的生命体验谱写了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加之小提琴演奏的真切体味而更具本体乐器专属的魅力。像冀先生这样醉心于简单可人的旋律塑造的曲作者已不多见,但它们确是雅俗共赏的各阶层需求的音乐食粮,从这一点上说,他的精神值得点赞!听他的作品,没有繁复的技法堆砌,没有拗口的旋律逆、倒,但却有着流淌不止的线性思维,凄美动人的悠长气息。我想,这恰是当下严肃音乐作曲领域中难得的群众之声,大美之韵。它们没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思辨,但却有着简明易解的悦耳视听;它们没有五音乱耳的多声部繁复,但却有着清晰可辨的单线条诗意;它们没有奇幻戏剧的妙音转折,但却有着娴雅变化的信步换景。这些作品的美,表现在音乐形象上就在于其单纯质朴、直观亲切,表现在主题造型上就在于其简笔勾勒、自然流畅,表现在由于布局上就在于其多段平铺、对比有度,内化为思维上就在于质朴但饱含情趣。

当然,也有人说作品的配器非作曲者本人,与其纵深音响之美的探索有些不相匹配。其实,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作也是旋律与配器两相合作而成,但相得益彰后也不失为经典。只不过,此次音乐会中的配器可能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没有与交冀先生深入沟通,无疑会在横向线性思维与纵向多声思维上有些不相契合,这可能是音乐会略感遗憾之处,但总体的音乐线索铺陈与音响烘托布局还是令人为之击节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作品的创作都是老旧的手法,是旋律加伴奏式的简单叠合。其实,在后现代多风格语境中,易于为大众接受的及适宜于专家学术探讨的作品只要他们美其所美,就是时代需要的艺术作品。

Write stories with notes, play songs with emotions——comments on “concert of Ji Xiaoquan’s music works”

猜你喜欢

乐章小提琴乐曲
始乱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谱写肌肤新乐章
Hey Diddle, Diddle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Pear Concert
悲伤的乐曲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