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寓言”:《群芳亭》的跨时空改编

2016-07-28韩蕾蕾

电影评介 2016年10期
关键词:群芳赛珍珠庭院

韩蕾蕾

“民族寓言”:《群芳亭》的跨时空改编

韩蕾蕾

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女性读者的欢迎,并迅速进入美国畅销书的行列。[1]该书出版后不久就引起了好莱坞的浓厚兴趣,但是电影改编的历程却几经坎坷。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著名中国女演员罗燕,才带着在中国生产好莱坞传统电影的梦想,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拍摄权,并将其打造成具有主流好莱坞电影特色的影片《庭院里的女人》。影片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异国情调的东方奇观,诠释了跨国界的爱情故事,无论片中的建筑造型、民俗场面还是表现封建秩序专横残酷的影像,都显示出对“民族寓言”电影的刻意模仿。《庭院里的女人》根据当前西方观众的审美倾向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想象,将各种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有条不紊的组合,以浓郁的东方情调为西方观众塑造出富于观赏性的影像奇观,以唯美视觉风格为载体,深刻展示了封建中国的压抑,并对处于这种压抑束缚下的东方女性的命运进行了艺术化的解读。虽然以东方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这部影片在思想深度和内涵上还有一定欠缺,但并不影响其在跨时空改编上的积极意义。

一、 重写江南:地域特色的视觉语言塑造

强调地域性是我国第五代导演创作的重要表征,而罗燕怀着对第五代著名导演的崇尚,在影片《庭院里的女人》中突出表现了中国江南的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使影片在空间表现上披上了一层极具唯美效果的外衣。实景拍摄是影片塑造中国江南风光的重要手段,导演罗燕通过国内的人际关系,获得了许多已经不对摄制组开放的苏州旅游景点的拍摄许可,使该片成为最后一部在苏州园林实景拍摄的影片。由于苏州园林与赛珍珠小说中的吴家花园极为相似,这种实景拍摄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逼真效果。影片通过采用外景拍摄的方式,塑造出“小巷小桥多,住宅尽清幽”的江南水乡风光,完美再现了小说中江南古镇的风貌,无论对西方观众还是中国本土观众来说,都称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从不同的拍摄角度对吴家庭院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以弥补小说对庭院环境描写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凸显了吴家庭院的江南意蕴。影片在开篇伊始便打出“1938年江南小镇”的字幕,不仅交代了江南水乡的环境背景,同时也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影片采用一个大角度俯拍镜头,将具有浓郁江南气息的脊线高挑的屋顶展现在观众面,然后用一个俯视的全景镜头将粉墙黛瓦的吴家庭院进行整体展示,显示出中国深宅大院的恢弘气势和文化特色。最后影片通过景深镜头和推轨镜头,展现了吴家庭院在准备寿宴时的忙碌情景,进一步从侧面渲染吴家庭院的深远和广大。上述一系列衔接自然流畅的镜头,达到了对庭院江南特色精美艺术呈现。

江南雨如烟。雨是江南美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雨中的江南也有着别样的妩媚与风情,影片《庭院里的女人》自然不会忽略对雨中江南的迷人景色的展示。例如秋明雨中的场景,就将细雨蒙蒙中的江南之美表达得含蓄委婉、恰到好处。秋明撑着雨伞静静地站在院中,随着镜头的不断拉高,俯拍的庭院景色尽收眼中,秋明站在四周满是灰色飞檐的庭院之中,手中的雨伞宛若淡黄色的小花。此时雨中的吴家庭院就像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如烟的细雨配以江南的青瓦,还有那雨中的一抹鲜亮的鹅黄,无不透出江南雨景的含蓄、委婉与唯美,充分体现出导演借助电影语言对江南景色进行艺术化演绎的高超技艺。

影片不仅对别具江南特色的吴家庭院进行艺术化展示,同时也放眼开来,使用大量的外景镜头,对周庄这个具有东方威尼斯美称的江南古镇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周庄的自然环境以及在悠远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都使这里形成了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这些具有古朴情调和深厚韵味的风物和习俗,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展示。在自然景观呈现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秋明初次到吴家时的水上行程,其中芦苇荡在镜头移动中得到了细致体现。这一场景首先由芦苇荡的全景着眼,随着拂过河面的微风,墨绿浓密的芦苇随风摇曳,一叶小舟由远及近,缓缓驶来,一幕极具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跃然眼中。在江南民俗的展示方面,导演罗燕在电影改编中刻意增加了观看社戏的情节,对社戏中的剧目同样进行了精心选择。这种戏中戏的复线结构,不仅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同时对情节渲染和人物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镜头的交叉剪辑,梁祝的爱情悲剧与影片人物的情感纠葛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 诠释中国:现代视角下的传统文化

赛珍珠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创作了著名小说《群芳亭》。[2]小说着重表达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积极意义予以充分肯定。罗燕则以与之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的电影改编中侧重于暴露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种种弊端。赛珍珠不仅认同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家本位”思想,积极探寻并表现这种家族制度的优点,而罗燕的电影则着力展现封建家族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影片《庭院里的女人》对于封建家庭制度的压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中的等级制度对家庭成员的严重束缚;二是封建家庭中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对女性的严重摧残。所以从传统文化视角来看,罗燕的电影改编在可以说是对原作的颠覆性改写。

在家庭秩序方面,电影改编实现了从原著的和谐之本到电影的极权主义象征。原著作者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等级关系无疑是欣赏的,特别是认为中国长幼有序、尊卑有秩的家庭关系中的家长具有慈母般的形象特征,并积极为每位家庭成员谋取福利。[3]影片《庭院里的女人》则巧妙地利用叙事手段,突出江南大家族内的等级森严以及封闭专制,借以展示封建家庭对成员个体的压迫与束缚,并以现代角度审视个人与家庭的全面对立关系。因此,罗燕对小说的电影改编,不仅以艺术化的形式质疑中国传统家长的专制地位与作风,同时也对以此为基础的封建家庭秩序展开挑战,影片以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颠覆了贯穿于原作的“家本位”思想。以人物塑造为例,赛珍珠在其小说《群芳亭》中将主人公吴夫人塑造成了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家长,虽然作为家长她独揽大权、说一不二,但是威严之下又不失仁爱宽容的本性。[4]影片《庭院中的女人》中吴夫人则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她不但具有封建家长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势,还从里到外透露出威严、专制和霸道,特别是她体态臃肿、满脸横肉的外形,将封建迂腐的家长形象展现的惟妙惟肖、让人不寒而栗。

其次,电影改编体现出从关注两性平衡到强调男女平等的转变。可以说影片《庭院里的女人》受“民族寓言”影片影响较大,导演罗燕善于利用其中的很多有益元素,对生活在吴家庭院里的女人们所遭受的家庭暴力进行大肆渲染。影片借女人们所遭受的暴力,突出封建制家庭背景下夫妻双方的地位悬殊差异,从而对夫为妻纲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准则进行了无声的批判。关注女性、倡导女性的解放和自由是电影与原著的共同思想,但影片视男性为这一理想实现的现实阻碍,而赛珍珠则对这种家庭秩序显示出相当程度的认同,并依此对家庭内部男女之间的自由与责任进行了深刻的哲思。小说《群芳亭》所要表达的是庭院中的所有人都要获得自由、解放和新生,而电影则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就是现在来看也非常“前卫”。

三、 反客为主:炽烈爱情塑造国际化主题

在《群芳亭》的电影改编上,罗燕的目标无疑是推出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文化产品,因此跨国爱情就成为罗燕沟通中西方的重要手段。基于上述观点,拍摄一部爱情片就成为罗燕电影的初衷,并以小说《群芳亭》中含蓄内敛且分量不大的爱情故事为基础,改编出一部以浪漫激情的爱情故事为看点的影片。罗燕在影片中精心塑造的跨国爱情不仅是整部影片的中西文化交流结合点,同时也作为适应现代年轻观众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吴太太与安德鲁之间这种跨越国界与文化背景的爱情故事,不仅反映了罗燕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具有促进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罗燕对小说《群芳亭》的电影改编还体现在现代爱情观上,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理念中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是为人所不齿的偷情故事,在改编中被“堂而皇之”地搬上了银幕。无论是其中富家太太的红杏出墙还是儿子与父亲姨太太之间的乱伦,都被影片刻画成凄美的爱情故事。与国内第五代导演的此类影片不同的是,罗燕的影片主要描绘了跨国之恋,于是原著小说中并不处于主要地位,且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故事,通过电影改编转变成为充满激情的跨国之恋。如果说赛珍珠在小说中对这种不伦之恋表达极为含蓄和尽量回避的话,那么影片中的表达就显得更为直白和无所顾忌,完全是一段以冲破封建体制和思想束缚的自由恋爱。

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罗燕通过对叙事与场景精心处理与选择,丰富并深化了爱情主题。其中,戏中戏的结构设计就是最典型、最突出的方式和手段,充分体现出导演在爱情主题表达上的别具匠心。在社戏一节中,舞台上衣着华丽、翩翩起舞的梁祝,与现实中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在传统道德规范面前欲爱又止的吴太太与安德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近乎雷同的心境,传达出使人深思的艺术效果,不得不令人惊叹。影片中这种戏中戏的表现手法,可以使影片人物与传统经典中的人物巧妙融合,两者通过同样的悲剧爱情故事演绎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压抑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从思想层面来讲,影片通过传统爱情悲剧,从侧面说明影片人物的在当时社会中的不利处境,无论跨国之恋还是不伦之恋,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都是不被承认和许可的行为。导演通过这一手段所想要表现的无非是痛苦挣扎必将导致最终的反抗,从而达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最终目的。因此,戏中戏的结构虽然有悖常理,但对影片的情节发展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比影片与原著,导演罗燕对爱情故事的改编力度非常之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从电影改编的时代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不难发现这种差异与重读历史的时代背景具有很大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好莱坞改编经典热潮,强调电影与原作的差异,以体现电影对原著的解构与重构。小说《群芳亭》的电影改编也体现出同样的特征,使原作与电影在跨越时空的条件下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达效果。

结语

根据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改编的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一部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充满异国情调的爱情片。导演罗燕以实地拍摄的方式,塑造了意蕴悠远的江南水乡特色,使这部影片充满了唯美的视觉效果。从文化角度来审视,此次电影改编对赛珍珠小说中的家庭文化及爱情故事进行了重新解读,体现了电影与原著之间的跨时空对话关系。虽然此次电影改编在思想深度方面一直被诟病,但是其跨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值得赞扬。

[1]张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兼与“美国东方主义”视阈下的赛珍珠研究者商榷[J].外语研究,2013(1):101-106.

[2]晏亮,陈炽.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关怀——以赛珍珠、杜拉斯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2-45.

[3]李青霜.银幕上的赛珍珠[J].当代外国文学,2011(1):45-51.

[4]徐清.赛珍珠何以被排除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之外——以《群芳亭》为中心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83-86.

韩蕾蕾,女,四川南充人,成都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群芳赛珍珠庭院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庭院中的童年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鸭兰
咏梅诗
评《农产品物流》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