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民主课堂的构建
2016-07-27萧东健
萧东健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永远是学生的课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自导自演的教学模式,让民主思想进入课堂。特别是现在的高中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他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意念已很强烈,高中语文教学民主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民主课堂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03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全面发挥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民主课堂的构建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方法。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构建民主的课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是我们作为课堂引领者的责任。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需要,引领他们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从而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高中语文教学民主课堂的构建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构建民主课堂,我们不妨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三个方面去探索。
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民主课堂的理念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所谓“民主课堂”,通俗地说,就是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师生是在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就要在设计之初体现民主课堂的理念,设计前就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还是教学过程及步骤的设计,既要尊重学生的基础与个性,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又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培养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时不能搞一刀切,搞大集体主义;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又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核心成员,带领学生去探索知识,不能整个教学设计只有教师的讲授而没有学生的活动过程,相反设计时更要体现学生的活动过程。构建民主课堂,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民主的理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氛围
民主的课堂一定是宽松和谐的课堂,要构建民主课堂,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的、活泼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也为学生在课堂中去观察、实验、活动提供了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小组总结——练习、实践、巩固”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没有了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热情,更不要说对课文的创新和进一步解读了。因此,营造宽松自主的氛围是构建民主课堂的关键一环。
三、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尊重他们的智慧、情感和志趣,尊重他们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尊重他们自我实现的渴望。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上形成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真正将教学的重心“教”转到“学”上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对课文进行解读,去读读写写,圈圈点点,说说评评;让学生有课堂是我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课堂应当自己做主的感觉,如何解读这篇文章,学生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自行去查找资料,自行去学习,再把自己找到的资料和其他同学分享,既获得快乐,也获得知识。并鼓励和支持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教师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和寻求问题的答案,真正实现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总之,构建民主课堂我们必须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及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等方面去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平等、民主的课堂,也只有民主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才能真正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