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体育科研差异的比较研究
2016-07-27朱昆
朱昆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查询了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所收录SCI体育类来源期刊和背景资料,与中国CSSCI体育类来源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从二者的期刊异动状况、出版频率、科研视野、学科分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国内外体育学科在生存方式、科研群体学术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中国体育科技文献的未来前景,为中国体育科研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SCI; CSSCI; 体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056-04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web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queried the source journals included by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an important retrieval evaluation tool, and then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terms of dynamic changes, publication frequency, research horizons, subject categories and so on. It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ports discipline in survival mode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research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sports scientific literature, with a view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ideas for Chinese spor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 研究目的
在体育科学研究评价领域,权威期刊的遴选,以及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等,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历来被公认为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能够提供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中国,南京大学于2000年5月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成为我国公认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发展科技文献索引之一,亦成为评价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探讨CSSCI与SCI体育类期刊的异同,有助于认识中国体育科学研究与世界体育科学前沿之间的区别与差距。国内外不同机构对各学科核心期刊的认定有不同的序列和数量,筛选出的核心期刊的品种和数量便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体系大多采用的公认度较高的以下指标中部分作为评价依据: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总被引频次、被引频次累积量、被引用期刊总数、期刊累计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引用该刊的期刊数、期刊半衰期、他引影响因子、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被索量、被摘量、被摘率、他引量等。在SCI与CSSCI的诸多相关信息中,存在着评价机构、学术文化、学科历史、科研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两者并不在一个学术平台上。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不能无视世界体育学术水平、前沿领域的状况。对国内体育科研工作者而言,尽管CSSCI的科研水平较高,反映出我国体育学科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水平,基本满足了体育学科的科研信息需求。对于世界体育科研的前沿与动态,我们却知之甚少。将代表中国最权威学术期刊之一的CSSCI,与世界公认的科学论文索引权威SCI相提并论,有助于更为清晰和深刻地认知中国体育科研正在行走和将要行走的道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的光盘版(SCI-CDE)与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评选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ses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 (2010-2011年版)。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查询了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所收录SCI体育类来源期刊和背景资料,与中国CSSCI体育类来源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比:CSSCI与SCI体育类期刊的差异
SCI是根据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和布拉德福的文献分散定律编制而成。80/20定律表明:大约20%的期刊收录了某学科80%的重大的、值得关注的科研成果。SCI最大限度地收录了世界上各学科的主要期刊和文献,其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囊括了可回溯到1900年的涉及到100个学科的全世界8 700份领先的学术、科学期刊中的当前和回溯性的文献信息、作者摘要、及引用参考。SCI国际学术期刊,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其收录的6 037种来源期刊(其中含光盘版期刊3 764种)为对象,将期刊所属的170个主题范畴归并为21大类。
CSSCI是由南京大学开发、香港科技大学加盟,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全国3 500种社科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期刊质量高、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其来源期刊。CSSCI评价系统以引文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定量评价后再聘请专家进行定性评审,遴选出其来源期刊。单指标量化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单纯用被引指数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基础研究类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应用类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则很难反映出来[2]。2014年更新的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共533种,学科分类为25类,其中体育类期刊有10种。
3.1.1 来源期刊动态的比较
美国ISI公司自1975年起,在SCI基础上每年发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围内的检索工具《期刊引证报告》,JCR在其期刊分类体系中专门列出了体育类期刊(Sport Sciences)。ISI网(www.isinet.com)的查询结果显示,1999年SCI体育类期刊共60种。[3]
SCI对入选的刊物进行动态管理,每年评出有前景的新刊,淘汰利用率不高的旧刊。2014年查询到的体育类期刊(Sport Sciences)共56种,与1999年相比,美国《运动医学标准与不当疗法报告》(SPORTS MEDICIN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4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意大利《运动创伤及相关研究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TRAUMAT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2005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运动标准与不当疗法报告》(EXERCIS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5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医师与体育医学》(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2006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英国《人类活动研究杂志》(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007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体育哲学杂志》(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新增期刊有:德国《运动免疫学评论》(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为2005新收编;新加坡《运动科学与健康杂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为2007新收编。十多年来,SCI体育类来源期刊在减少6种的同时,仅新增2种。
2000年CSSCI收录体育类来源期刊为7种,分别为:《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2006年新增《中国体育科技》和《体育学刊》为来源期刊。2010年新增《西安体育学院学报》。CSSCI体育类期刊从2005年7种增加到2010年的10种,增长率高达43%,而SCI此间的体育类期刊总数基本没有变化,期刊遴选则是有进有出。SCI的常换常新与CSSCI的有增无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在流动性方面的较大差异。
3.1.2 出版频率的比较
期刊的出版频率是指期刊出版的周期或间隔时间长短的频率。60种SCI体育期刊的出版频率,月刊(Monthly)仅7种,比例为11.7 %;双月刊(Bimonthly)共16种,占26.7%。一年四期的季刊(Quarterly)共31种,比例为51.7%。其中出版频率为一年三期(Tri-annual)的期刊有2种:美国《探索》(QUEST);美国《运动管理学杂志》(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出版频率为一年两期(Semiannual)的有3种:英国《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英国《体育教育和社会》(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新加坡《运动科学与健康杂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而德国《运动免疫学评论》(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则为一年一期(Annual)。
CSSCI的10种期刊,出版频率为月刊有3种,占30%;双月刊的有7种,占70%。两相比较,中国的权威期刊明显较国际权威期刊出刊频繁。在中国,权威期刊一年仅出一期或两期的频率几乎不可想象。对于科研成果的出版频率而言,科研是否严谨、成果是否真实,不能简单用学术周期来评判学术成就的高低。但国际公认权威期刊超过半数的季刊及更长周期的出版频率,应该引起中国“又好又快”发展道路上,对“短、平、快”方式的重新权衡。
3.2 分析:中美体育科研工作的差异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公正、健全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和标准,关系着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影响到良好的学术环境的生成,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激发,乃至国家体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对于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正确认知,有助于针对性地认识SCI与CSSCI的“数量”分析的局限性,避免产生盲目、片面、甚至错误的崇拜和追逐。在对比SCI与CSSCI表象上的“知其为何”之后,更需要深入分析二者背后的“何以如是”。
3.2.1 学科生存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体育大学和体育学院,是当前体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而美国的专业体育大学非常罕见,使得体育学科生存的背景存在巨大差异。期刊名称能反映出学科文化格局的基本构造。SCI的美国《体力与训练研究杂志》(J STRENGTH COND RES);美国《适应性体育活动季刊》(ADAPT PHYS ACT Q);美国《运动行为杂志》(J MOTOR BEHAV)此类期刊名称,与中国CSSCI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期刊名称,体现出不同的体育学科生存方式。《体育科学》与《中国体育科技》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体育与科学》由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更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CSSCI的体育期刊名,无一例外属于“体育科学理论综合类”,其100%的占有率与SCI仅10%的“综合类”期刊比例相比,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学科格局。中国体育学科话语权的掌控机构,代表着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权威,以“大杂烩”的形式统揽着体育科研的方方面面。这与SCI注重期刊专业领域的指标大相径庭。CSSCI体育类期刊的学科重点和学科优势,埋没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大综合学科背景中,需要引起重视。未来发展对于专业不断分化、细化的趋势,必将挑战中国的“垄断综合”式权威期刊。
SCI体育类期刊的类别分为:运动医学类31种,占51.67%,运动生理学类13种,占21.67%;体育科学理论综合类6种,占10%;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5种,占8.33%;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类3种,占5%;运动心理学2种,占3.33%[3]。在国际通用的期刊类别划分中,运动医学类的杂志被归类的主题范畴为体育科学。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组织评定为核心期刊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并不在体育类期刊之列。表现出我国体育科学分类方式,与世界公认的分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同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亦不在CSSCI的来源期刊之中,即CSSCI中的运动医学类期刊为空白。中国有关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研究,分散在各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运动医学栏目中,尚未到达“自立门户”的专业水平。SCI体育类期刊的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期刊共占73.4%的比例,此种期刊遴选与分类的方式,传递出体育科学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运动医学在“体育学”或“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以及学科独立等问题上,国内外学术期刊并不同步。
美国体育科研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服务于重大比赛。其课题多由奥委会的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大学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运动训练实践,科研信息的反馈迅速[4]。与之相比的中国体育科研,则显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科研信息更新不及时,理论成果如何与运动训练实践合理对接等,是今后体育科研价值转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2 科研群体背景的不同
在美国的大学中,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部分的体育课教师和课外体育健身指导员一般不属于大学体育部固定配置人员。校运动代表队的教练员都是采用合同聘任制方式聘用的,这些教练员专门从事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工作,不承担体育课教学任务;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采用外聘的方式来聘用的,一名被外聘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同时在几所大学担任某个运动项目课的体育课教学工作,这些被外聘的体育教师有的是具有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有的是具有职业运动员资格的运动员,他们一般都没有什么所谓的专业职称,都是按照课次的数量给予报酬。[5]
美国体育科研成果有许多都来自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对体育领域和体育问题的研究。例如杰·科克利(Jay J.Coakley),作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体育社会学、闲暇、大众文化、种族关系与社会心理学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倡导并创办了《体育社会学杂志》(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多年来一直担任该杂志主编,其专著《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成为世界畅销的体育产业MBA教材。在美国,经济学教授出版《体育经济学》专著;管理学专家撰写《运动管理学》教材,此种早已形成常态的学术现象,是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有力佐证。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学科背景和专业身份,无疑为体育科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基础。
有学者对2003年中国体育核心期刊中2 633篇论文的高校教师进行项群统计,结果显示:专业体育院、系教师发表论文1 809篇,占68.71%,大学公共体育教师占24.0%,大学非体育专业教师发表的论文仅占7.29%。反映出我国体育科研主要集中于体育院、系[6]。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院系的专业教师,成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群体,这与中国大学体育教师职称评聘的指标与方式不无关系。CSSCI的10种期刊这一事实说明,中国体育科研的核心力量,来自专业体育院校,以及国家体科所。究其学术背景,均以体育为起点,用体育的视角探讨社会学问题、经济学问题、管理学问题等。对我国尚不完善的体育学科语言体系而言,美国学者用社会学的知识探讨体育现象;用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体育事件;用管理学的统筹协调体育事务等;此类眼光、视野,甚至立场、方式,与中国大相径庭。
两相比较,中国大学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科研方面的压力较大,大学对体育教师与教练进行职称评聘的首要评价指标,是科研成果而非课堂教学或竞赛训练。美国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可以脱离大学教师职称评聘的学术压力,完全依靠其授课能力和训练水平获取报酬。这种采用合同聘用制,使体育教师和教练流动于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岗位的方式,在中国公立高校主导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至少目前不具备可行性。中国参与学术竞争的体育科研群体,大多成长于体育专项技术技能的常年训练,甚至是专业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基于此种背景生成的体育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界获取评价认同和学科话语权,尚需时日。中国体育科研走向世界的梦想,在改变学科生存方式的同时,亦需重新认知科研群体的学科背景、科研能力、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4 结论与建议
2000年研发的CSSCI与始自20世纪60年代初的SCI相比较,不能仅用简单的差异和距离来评判优劣。由于我国的科学评价机制起步较晚,SCI亦成为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基础,以及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CSSCI在中国所取得的权威地位和社会关注度,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观察与分析两者间的异同点,是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去向探寻更为清晰的发展思路。从世界权威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受到的启发,使我们将目光不只局限于CSSCI的期刊数量、文章数量,或被引频次,更将视野置于体育科技文献的专业细化、新兴学科等科研领域的前沿,以免产生对SCI与CSSCI的认识偏误和功能曲解。
任何一种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都会有利有弊,简单绝对地使用SCI或CSSCI作为科研成果的主导性评价标准,必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并生成一些并不可靠的评价结论。在未来推动体育科学良性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定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根据各学科和期刊不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的方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学会有效使用SCI、CSSCI此类文献检索工具,快捷方便地获取体育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信息,使其更好服务于体育科研的各个领域,才能真正体现文献检索工具的价值,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学术竞争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文娟,等.SCI、SSCI收录我国体育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37-39.
[2]刘文娟,卢石.我国5种体育类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72.
[3]卢石,等.SCI体育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440-442.
[4]李训锦.中外体育科研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4-6.
[5]隋晓航.美国大学体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6]包辰鸿.我国体育核心期刊高校作者项群统计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5(3):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