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6-07-27肖汉光赵明富汤斌宋涛钟年丙罗彬
肖汉光+赵明富+汤斌+宋涛+钟年丙+罗彬彬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尤为关键。可以针对电子信息类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弊端,在人才培养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多类别毕业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电磁场;电磁波;教学改革;仿真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26-03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理工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其中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1] [2] [3]电子信息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在社会各领域和部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带动了一批新的创新型、交叉型、科技型的新兴产业和企业,创造了人才需求,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4] [5]为了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契合企业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所革新。[6] [7] [8]
本文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并针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足,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多类别毕业导向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措施。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理论技术、经验技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类型最多的人才,其与理论研究型人才不同的基本特征为: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培养具有创新开发能力,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创新型人才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的主力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创新和创业尤为活跃的今天,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和创业的主战场,是振兴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该领域的产业发展急需大量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专业人才。
从当前理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来看,尽管国家推出了一些质量工程项目,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建立,培养模式还在摸索之中,整体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
(一)探索“按大类招生、分段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专业界线,满足共性需求,首先进行两年的大类培养,第三年根据学生志愿分专业进行一年的培养,使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特长,实施专才教育,体现个性需求;最后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分流培养一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该改革方式打破了传统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面。
采取的“分段培养”模式,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载体,为配合“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开展了多元化、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工程背景和企业实践,制订相应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探索构建出了“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大类招生、分段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方向特色”的综合化“多层次”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方向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梳理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共性基础,构建“基础平台”,打通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特色。
基础平台是通才教育平台,按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模块是专才教育平台,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设置总揽电子信息类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创业课程、订单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专业面,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方向特色是指差异性教育平台,突出本专业特长的差异性,突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前瞻性,安排多门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突出光电传感和光纤通信相关课程,讲授科技前沿、产业发展等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和技能。
该体系优化了现行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问题,适应了教育个性化的趋势,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建立“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包含实践技能层、学科基础层、综合应用层、创新实践层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学院的实验中心将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共分为“基础实验层”、“综合应用层”、“设计开发层”、“研究创新层”四个模块。形成了“以培养方案为根本,辅以实践能力培养补充方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目标,解决了教学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四)打造“校内教师+学科专家+企业工程师”的“多主体”教育的教师团队
通过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打造“校内教师+学科专家+企业工程师”的“多主体”授课教师队伍。
校内教师主要承担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体课程;学科专家主要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导论课和方向特色课程,并指导拔尖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和科学研究;企业工程师主要承担资格认证相对应的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其结构如图3所示。
(五)以“就业、考研、留学和创业”为导向的“多类别”毕业生培养
“多类别”就业群体指毕业后参加工作、攻读硕士学位、海外留学、自主创业等类别的毕业生。宽口径的毕业途径有利于提高学校就业率和知名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调整和增设相关的课程。大一通过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志愿定好毕业去向,并鼓励学生选择创新和创业通识课程;大二鼓励学生加强对英语的学习,考托福和雅思,申请国外全额奖学金或申请留学基金委基金等;大三开设本专业重点考研课程,并安排教授或名师讲课,增加考研的砝码;大四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讲授本科生课程,宣讲企业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前沿、产品特点、生产流水线等,并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走出校园学习企业管理、生产加工等实践能力和知识,为参加工作或创业做好准备。课外,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了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实践体系、教师团队等方面的建设意见。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实际,总结出一套满足重庆地区或西南区域电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将学生核心竞争力作为衡量标准,才能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志国,田锦.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31-32.
[2] 王玮.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28-30.
[3] 方杰,徐宇宝,张晓东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5(3):28-29.
[4] 张家明.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7-188.
[5] 王冠凌,武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190-192.
[6] 张颖.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S2),2012(10):51-54.
[7] 周素茵,曾松伟,郑红平.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5):11-13.
[8] 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05-10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