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道选线及设计方法的初探
2016-07-27符颖
符 颖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81)
乡村绿道选线及设计方法的初探
符颖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文章从分析乡村绿道的规划建设理念和意义出发,指出了当前成都地区乡村线性空间规划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表明了发展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乡村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游憩活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地区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侧重和乡村绿道发展类型,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并依据不同地区线性空间特点和侧重得出绿道设计的指导标准,从而形成了乡村绿道不同的设计模式,为正在我国大规模兴建的绿道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乡村绿道;设计;适应性;层次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市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具发展力和发展潜质的地区之一。在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严重制约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成都平原地区率先构建融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成都平原地区拥有独具风貌的川西林盘和丰富的水资源。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和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有利于成都平原地区生活休闲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是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是扩内需促增长的创新手段,有利于拉动投资、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休闲消费。
1绿道规划设计研究概况
1.1绿道的定义及分类
1.1.1绿道的定义
“绿道”(Greenway)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线型开敞空间。从广义上讲,“绿道”是具有连接作用的各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1.1.2绿道的分类
尤里乌斯·法博什(Julius Gy. Fabos)在主持设计实施新英格兰绿道网络规划中,就根据现实需要将其分成三类:生态型、游憩型及文化历史保护型。徐文辉在《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以上的物种类型的定义进行了分类。
(1)城市河边(包括其他水体)绿道:这种绿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
(2)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绿道:该绿道是以道路为特征的,通常建立在各类特色游步道、自行车道之上,强调游人的进入及活动的开展。
(3)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道:该绿道指那些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廊道,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
(4)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道: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纽带作用。
(5)综合的绿道系统或网络: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以上各类绿道和开放空间的随机组合。
1.1.3乡村绿道所属的类型
绿道类型的划分应在绿道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本文研究的对象属于成都市政府规范的绿道网络系统之一,选取的范围是成都市郊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水系区域。成都市的绿道网络中,在对这类地区的绿道进行规划时,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水系资源,将绿道与蓝道结合起来。同时,绿道沿线分布的城郊田园风光、河滩湿地等也成为其组成部分。该类绿道除了具有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功能外,还承担了供城乡居民休闲游憩、户外运动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文中的绿道的类型是包含了城市河边绿道、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型绿道和生态廊道绿道功能的临河生态游憩型绿道。这类绿道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态环境的游憩娱乐空间。其主要目的是发展与保护并重,即对城郊的自然水系环境进行保护、维护该地区的自然地域面貌以限制城市及城市交通的扩张范围。同时,为城镇居民们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城郊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现状
美国是绿道建设得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 500 km,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该绿道途径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等,总造价约3亿美元,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 800万居民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通过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形成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
日本通过绿道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日本对国内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时,绿道串联起延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1.2.2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走在绿道探索、建设前端的是以珠三角区域绿道网为代表的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结合珠三角城乡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根据绿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不同,将绿道划分为了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种类型。
1.3我国绿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国内与绿道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2)目前国内绿道规划设计中还没有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体系,对于绿道建设意义的宣传、绿道规划对环境的积极意义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还不够普及。
(3)成都市现有的绿道规划设计中,对于绿道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方法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郫县和温江地区的绿道出现了“为了绿道而绿道”的不良现象,在很多地段随意地占用其他用地修建绿道,违背了绿道开发的初衷和意义。
2乡村绿道选线设计的研究方法
2.1适宜性分析
适宜性分析是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传统。本文中用绿道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对绿道进行适宜性分析。首先采用各项因子评价其与绿道规划的适宜性关系,并给予评分;再将得分累加,之后根据使用目的进行权衡,得出用地使用情况的适宜性分布图,根据此分析结果进行绿道系统线路布局的规划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目的和目标:经过调查,寻找有潜力的现状道路进行绿道的建设,调查其能否满足绿道的交通功能。
(2)评价基地的适宜性:适宜性的评价过程为后续定义绿道布局最适宜地区的一部分。通过登记划分和权重的方法,总和各项因子的分数。
(3)评价绿道所在地区现有的自然、文化及游憩的资源。
(4)评价有潜力的连接性资源:自然或人为的现状特征,可为绿道游憩提供连接,如河流、现有的交通设施等。
(5)描绘廊道系统:在评定绿道基地的适宜性后,就可以规划设计出实际的绿道线路。
2.2层次分析法(AHP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由Thomas Saaty在1980年正式提出。它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也是对人们主观判断作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决策或评价的总目标,把总体现象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层次分析法是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中,最终被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数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列问题。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成对比阵;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2.3具体设计流程
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的基本流程见图1。
图1 乡村绿道规划设计流程
3结论及展望
3.1结论及主要研究成果
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设计结合自然及绿道的相关规划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网络的概念,配合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理念,根据绿道规划设计和设计结合自然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拟定乡村绿道设计结合自然的评价因子和准则,作为绿道选录选取及具体设计的依据,并结合具体的实践项目尝试构建一个城郊乡村地区的兼具了游憩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的绿道网络。
结合自然的乡村绿道网络的选线过程,可以总结成以下的流程:点、线的评价,与面的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具有潜力的现有道路及游憩资源进行评价。最后经过整合及适当调整形成最终的绿道网络布局。在绿道选线确定了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绿道游径设计。
3.2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乡村绿道规划的方法,其中尚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修正,故对后续研究建议如下:
3.2.1编制完整的信息系统
本研究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关于游憩、生态、交通的评估尚需更精细的相关资料,而部分资料较难收集到,所以在评估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些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建议在现状调查中,可配合增加道路服务水平、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调查与建档,以利于后续的绿道规划相关研究能更为精确完备。
3.2.2健全绿道选线标准
本研究所研究的乡村绿道,共有三大主要功能:休闲游憩、生态保护、交通通行。所提出的11个乡村绿道选线评价标准尚不完备,有待改进。对各项目提出更完备的指标的同时,也应该对乡镇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广大使用者进行访谈,以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2.3加强设计手法的研究
本研究以乡村绿道的适宜性分析和选线为主,对于具体的游径设计,只是关于设计形式做了初步设想。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道的建设内容、建设手法等方面的研究。
3.2.4研究展望
通过对相关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相关研究,同时以兴义镇羊马河沿线地区绿道的选线及设计为实践,总结出了相应的乡村绿道规划设计方法。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目前成都市正火热开展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运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英)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2版.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Zhu Q.Yu K J.Li D H The width of ecological corridor in landscape planning[J]. ActaEcologica Sinica, 2005(9).
[4]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研究及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
[5]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2).
[6]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史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导则[S].2008.
【中图分类号】TU985.19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