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2016-07-26孙昊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7期

孙昊

【摘要】 目的 分析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脾虚本质的影响以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42例胃癌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1例。对照组采用益气健脾法, 治疗组采用益气健脾抗癌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胃内残留率为(34.23±10.12)%、小肠推进率为(61.12±10.01)%、蛋白激酶C(PKC)表达为(0.511±0.013)、抑瘤率为38.1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22±10.21)%、(55.33±9.89)%、(0.441±0.019)、28.5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益气健脾抗癌法较单纯使用益气健脾法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对肿瘤抑制的作用, 还能够发挥出健脾和抗癌的双重效果, 因此临床中在应用益气健脾中药的同时联合使用抗癌作用的中药, 良好的体现出我国中医辨证与辨病治疗结合的理念, 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益气健脾抗癌法;胃癌脾虚本质;抗肿瘤作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114

相关研究显示[1], 我国已经成为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临床中针对胃癌的防治一直都在进行, 主要有手术、化疗等。由于西医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副作用明显, 加上临床效果一般, 临床中越来越越多的研究考虑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对脾虚证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本文采用益气健脾抗癌法进行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42例胃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中关于胃癌的临床诊断标准[2];②患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配合治疗者;②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3]。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1例。治疗组男13例, 女9例, 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47.13±6.27)岁。对照组男15例, 女6例, 年龄27~65岁, 平均年龄(42.73± 6.3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使用益气健脾法:太子参20 g、白术20 g、甘草20 g、半夏20 g、陈皮20 g、砂仁20 g、木香20 g、茯苓20 g。煎出药液200 ml, 浓缩至100 ml, 3次/d, 14 d为1个疗程。

1. 2.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益气健脾药方的基础上加强抗癌中药配方:太子参20 g、白术20 g、甘草20 g、半夏20 g、陈皮20 g、砂仁20 g、木香20 g、茯苓20 g、土茯苓30 g、山慈菇30 g、浙贝母30 g、白花蛇舌草30 g。3次/d, 14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胃排空、肠推进、PKC表达、抑瘤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PKC表达和抑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 正气的虚弱是导致肿瘤疾病发生的原因。脾主运化、升清, 是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脾气不足是正虚的表现。补脾具有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功能, 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 无以充养脏腑, 卫标失养, 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临床中胃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化疗或放疗为辅, 肿瘤加上治疗导致脾主运化和升清功能下降,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以益气健脾抗癌法进行治疗。胃癌患者脾虚证与消化道的病理改变、消化功能下降、胃肠道黏膜保护性作用减弱等密切相关[3, 4]。因脾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障碍, 通过胃排空和肠道推进性反映患者的胃肠功能。有相关研究证实, 针对晚期肿瘤使用健脾益气中药能够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升降运动, 改善临床症状[5]。通过健脾益气中药调节患者脾、肝中PKC活性, 肝肾阻止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与脾阳虚的病理变化相关, 也与中医中五行理论协调, 通过温补脾阳中药能够有效调节脾阳虚证患者肝、肾组织中PKC活性。临床中对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十分重视, 各种对新药的研究持续进行, 虽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无法避免的毒副反应影响其疗效。因此对毒副作用小、更加天然的抗肿瘤药物是研究重点。中医的治疗就是通过中药激活和增强人体免疫细胞, 增强集体抗病能力, 从患者气血阴阳不足的角度采用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甘草、茯苓、白术等都具有增强免疫作用的中药。另外微血管生成是实体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一个中药因素,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中药包含柴胡、川芎等。部分中药能够作用于肿瘤的的不同生长阶段, 通过细胞毒作用损伤肿瘤细胞发挥效果。从中药中提取的长春花碱、秋水仙碱、紫杉醇等都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这些中药活性成分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蛋白质的合成, 有效抑制有丝分裂和微管蛋白聚合等细胞毒途径发挥出抗肿瘤效果。

综上所述, 使用益气健脾抗癌法能够改善患者的脾运化功能, 比起单纯使用益气健脾中药对肿瘤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 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文燕, 孙珏, 许建华, 等.健脾法治疗消化道肿瘤临床运用概况.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5):1050-1052.

[2] 陈静, 赵爱光, 曹妮达, 等.胃癌前疾病、癌前病变、胃癌与脾虚证的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23(7):1654-1657.

[3] 王雪姣, 殷东风, 唐广义.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对胃癌裸鼠肝肾脏蛋白激酶C影响的实验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 51(10): 74-77.

[4] 李堃, 林安安, 朱方石.益气健脾化积方对胃癌化疗增效的理论机制探讨.中国医药导报, 2016, 25(1):95-97.

[5] 王宁, 唐广义, 殷东风.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肠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5):1054-1057.

[收稿日期: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