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矿信息化建设管理探究
2016-07-26李云婷
摘要:根据国家提出的“两化融合”的新战略、新思维,平煤股份十二矿将企业的发展定位到建设数字化矿井的战略目标上,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走新型矿山发展道路。近年来十二矿在信息化方面深入探索和勇于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十二矿发展战略需要,将生产技术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经营管理系统等作为关键性核心流程,提出了“安全监测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和审慎实践,逐步落实到了安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初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变革,为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矿山;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平煤股份十二矿是煤与瓦斯突出严重矿井,而且存在严重的冲击地压问题,目前采深已超过1100米,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矿井条件极为特殊,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很严峻。十二矿通过对本矿安全生产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并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基于完全自主版权的数字矿山集成平台,研究开发了一套包括基于四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矿山生产技术管理系统、基于危险源辩识模型的安全管理系统、基于关键活动的成本管理系统、基于项目管理的调度管理系统等核心内容的 “煤炭安全高效生产信息保障系统”。对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智能决策,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和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保障。
一、推进矿山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认识是前提,明确思路是建设数字化矿山的基础
十二矿的决策者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强力推进,国有企业大锅饭的管理方式、相对粗暴的管理手段和蔽塞的信息反馈机制已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形势,迫切需要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先进信息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管理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他们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探索出了具有十二矿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以蓝光数字化平台为依托,以“四位一体”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数字化”矿山建设为目标,深入改革固有管理模式。根据十二矿当时形势提出了如下思路:
1.依靠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通过内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对十二矿所有信息数据进行强力整合,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网络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及完善的信息数据库;研发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工程,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煤矿,促进企业的各类信息流的通畅、协调。达到煤矿发展、管理、服务功能的信息数字化,并为管理调控、安全预警、现场监管提供革命性的手段,使煤矿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精细化、信息化等管理思想,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全矿所有管理路程进行重组,形成集成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运用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对煤矿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制约和制衡。因此,设计了岗位价值流程控制、信息流程控制、物流控制和资金流程控制四大板块,为数字化矿山建设指明了方向。
3.把"数字化"矿山建设定位于管理工程,定位于企业文化的系统工程。成立了数字化矿山领导组,在资金、组织上给予大力支持,并把"数字化"矿山建设当作"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矿长亲自挂帅,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4.形成三个层次管理,三个应用系统工具,两个支撑环境体系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其中三个层次管理包括: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操作层层。三个应用系统是指:企业信息与决策系统、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现场生产管理系统。两个支撑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支撑环境、数据库管理环境。信息化数据平台实现数据格式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同时,在保证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安全管理。
(二)强化内部管理,夯实数字化矿山的基础
1.加大投入,完善数字化设施基础平台。整合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大信息系统研发力度。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建设了煤矿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六台企业级数据服务器和一套冗余磁盘阵列,井上千兆以太网一座,井下千兆无源光网络一座。十二矿有关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室、生产区队均已配备有电脑,形成全矿各单位网络全覆盖,做到了“过程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信息化数据共享。
2.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十二矿实际生产情况,把全矿“人、机、料”等数据信息根据类别给予划分,形成评价技术与信息分析标准数据库;达到信息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统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和信息实体虚拟化”。
3.借助信息化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对全矿内部管理资源深入研究,并针对流程控制中出现的薄弱环节,以及易发生信息故障的关键点进行优化。利用信息化数据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消除内部信息孤岛,保证了内部管理沟通顺畅。
(三)突出重点,以数字化矿山建设推动管理创新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十二矿始终坚持“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不断拓宽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先后开发了十余个子系统,使每个子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达到系统的高度集成和优化。
1.安全信息集成化管理 十二矿将"安全三角形"的理论与信息化数据平台相结合,制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事故树分析模型、安全评价模型和危险源辩识模型研究采、掘、机、运、通等子系统的日常安全评价方法,研制出一套有效的、科学的、适合信息化的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给出一套可行的事故树模型和检查点布置方案,根据有关事故树的各种分析计算、对各种隐患进行排查,并结合生产系统进行整改,使得整个矿山生产在本质安全下按计划的进行,建立整体的闭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全面的规划、及时的信息收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实现动态优化的安全预防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安全资源规划、安全教育、安全指标体系,达到有效控制"无伤害、无损失"的目的,实现预防为主的目标,为矿山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数字化安全生产监控 实现生产调度中心数字化。生产调度中心包括有大屏幕显示系统、井下检测监控系统、井下视频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系统、KJ250井下移动目标定位及无线通讯等数字化设备。方便有关决策者及时了解全矿的关键设备的的运转状况和主要生产环节,做到了直观、准确、及时,提高了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二是建成了生产实时监测监控系统。采用网络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对运输、采掘、井下通风、排水、电气等系统图纸实现动态浏览。实现了安全监测参数集中监测。
3.经营管理信息化控制。基于蓝光数字化平台的经营管理系统实现了以定额为基础,以项目管理为主线,以项目跟踪、资源消耗统计、绩效考核为依据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整个煤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工作流的整合运作,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成效凸显,数字化矿山建设使企业活力大增
通过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应用,促进煤矿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增强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实现了实时控制。通过实施数字化矿山建设规范了相对随意的作业方式。通过数据流、信息流的传递,建立起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流程导向式的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模式。
提高安全管理。通过实时监控,煤矿安全管理得到了规范,对人及物的不安全因素实时控制,安全信息反馈更加快捷、准确。对于隐患的定性和"三违"减少了人为控制因素,界定更加准确,值得信赖。
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化数据平台的应用,能够通过网络实时看到现场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了下级汇报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失真现象或者信息理解偏差。信息化数据平台的应用使管理信息的传达迅速、及时、便捷。数据化数据平台能够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运行和集中监控,实现了相关信息共享及自动服务式管理。安全生产及经营管理情况可以随时传递到相关管理人员的电脑桌面,实现精细化管理。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设备、物资等资源的数字化程度的加深,有效地整合利用了闲散资源,合理调剂设备和物资,有效的避免了设备的过期租赁情况以及提高了物资的修旧利废以及回收复用率,从而避免了资源和效益的流失。
作者简介:李云婷,女,平煤股份十二矿,本科,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山机电、矿山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