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016-07-26王鑫

西部资源 2016年2期
关键词:黑云母钼矿斑岩

王鑫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内蒙古满洲里——扎赉诺尔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所取得的成果,对满洲里地区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

1.地质特征

1.1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内出露有震旦系额尔古纳河组,中生界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及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松散堆积层(图1),自中生代早期开始构造岩浆活动、渐趋强烈,沿北东向构造形成一套钙碱性铝过饱和系列的中酸性岩浆杂岩体。矿床的形成与该区最强的一期次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矿区位于中生代陆相火山盆地边缘的古隆起部位。区域性北东向一额尔古纳一呼伦深断裂在矿区东侧约25km处通过,受其影响,旁侧次一级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区主要断裂系统为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向3组,均属成矿后期断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沿走向、倾向均具舒缓波状,从形成时间和穿插关系来看,北东向早,近东西向为中,北西向较晚。矿区具有典型的斑岩铜钼矿床蚀变特征。以次斜长花岗岩体为核心,呈环状面型蚀变分带明显,与矿化关系极为密切。主要蚀变类型有石英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水白云母化、伊利石化、碳酸盐化,次为黑云母化、高岭土化、白云母化、硬石膏化,少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明矾石化等。

1.2矿床地质

以次斜长花岗斑岩体为中心形成空心环状铜钼矿体。矿体东南部被晚期侵入的次英安质角砾熔岩所破坏,中部又受成矿后期F7断层错动,上盘相对上升,相对水平错距600m~700m,垂直断距不大,造成环形矿体的不连续,将矿体分为南北两个矿段。全矿区划分出11个矿体。

矿带为一长环形,长轴长2600m,短轴宽1350m,走向50°左右,总体倾向北西,倾角从东向西由85°渐变为75°,南北两个转折端处均内倾,倾角60°左右,北矿段环形中部有宽达900m左右的无矿核部,南矿段环形中部无矿核部宽150m~850m。矿体沿走向、倾向具有分枝复合、膨胀收缩,沿走向分枝复合、膨胀收缩比沿倾向明显。

围绕环形构造钼矿体在内环,铜矿体在外环。钼矿体在内接触带断续边际经济的钼矿体分布;铜矿体在靠外接触也有一圈断续边际经济的铜矿体存在,北矿段在内环有沿小裂隙贯入的分枝小矿体,使矿体形态复杂,以上为总体矿化规律。矿区铜矿石量16180.29万吨,铜品位0.46%,铜金属量744184吨。钼矿石量68791.52万吨,钼品味0.053%。钼金属量361524吨,伴生铜品味0.16%,铜金属量1106484吨。

1.3成矿模式

1.3.1矿床处在区域性构造额尔古纳-呼伦深断裂西侧,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边缘相对隆起部位的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的交汇处。

1.3.2成矿作用与次斜长花岗斑岩有关,并受火山机构控制。

1.3.3铜钼矿体主要赋存在以次斜长花岗斑岩岩体与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形成的环状内外接触带中。

1.3.4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具有从高温-气液直到中一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多期次脉动式连续的成矿过程。

1.3.5矿石矿物成分较为简单,矿石品位低且比较稳定,矿体埋藏浅、规模大、可选性好,属于易采易选型矿石。

1.3.6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

1.3.7乌努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模式可概括如图2所示。

(1)在早侏罗世前期地球深部岩浆上侵初步带来了Mo等成矿元素的富集。

(2)在早侏罗世晚期时候深层岩浆上侵至地表接受剥蚀。

(3)在中侏罗世本区受得尔布干断裂及其派生的北西向张性断裂影响形成中心式火山机构(破火山口)堆积了赋矿岩系新民组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

(4)在中侏罗世晚期深部二长花岗斑岩沿火山通道侵位,带来了cu、Mo、Pb、As等成矿元素富集形成铜钼矿体。

(5)在之后的一些地质活动中铜钼矿体上升接受剥蚀。

2.地球化学特征

铜钼矿区在本次矿调化探工作圈定的Ht8甲。异常范围内,异常形态不规则,走向北东向。异常元素组合为Au、Ag、Cu、Ph、Zn、W、Sn、Mo、As、Sb、Hg、Mn、Ni、Co与Cr,异常元素组合多,套合好,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Au最高强度15.8×10-9;Ag最高强度10×10-6;Cu最高强度2251×10-6;Pb最高强度977×10-6;zn最高强度707×10-6;w最高强度37.7×10-6;Mo最高强度100×10-6;As最高强度522×10-6;Sb最高强度120×10-6;Bi最高强度36.1×10-6。详见表1、图3。

通过异常聚类分析,可以发现17种微量元素整体为二大组,细分6个亚组,10个次亚组。第一大组所包括元素有Cr、Ni、Co、Au、Mn、zn、Cd共7种;这一组主要是铁族元素和亲铜元素,它们是基性岩浆具有的典型元素。第二大组所包括元素有Cu、Ph、Ag、Sb、As、Hg、Bi、W、Mo、Sn共10种;这一组主要是高、低温元素和亲铜元素组合,元素组合范围广,所反映的组合类型也不同。

地表出露地层有下侏罗统新民组,侵入岩为早侏罗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中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粒二长花岗岩与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活动强烈。异常位于乌努格吐山矿区内及外围,经路线检查在高岭土化、绢云母化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内见有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与孔雀石化蚀变现象,并在乌努格吐山矿区外围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捕掳体内发现一条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蚀变带。该异常位于岩体的侵入接触带,其内发育次斜长花岗斑岩,异常应与岩体侵入,火山一次火山作用有关。

3.地球物理特征

区内蚀变岩石具有弱磁性及微磁性,为未蚀变的黑云母花岗岩较蚀变花岗岩强3~4倍,故本区之斑岩矿床的蚀变矿化部分显示为强中弱的特点,即矿体及蚀变岩体为一片平稳的低磁场区,向外黑云母花岗岩范围内为一片中等强度的杂乱磁场区,再外侧即为由中生代火山岩引起的高磁场区。见图4。

4.结论

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蚀变呈环带状分布,由内到外分三个带,即石英—钾长石带;石英一绢云母一水白云母化带;伊利石一水白云母化带。矿化集中于中间带,铜矿化偏外(偏浅)钼矿化偏内(偏深)。矿床中主要金属元素为Cu、Mo,伴生有Au、Ag、Re、Ga、In、Se、Cd、Te、Bi、Pb、zn等,其中Re、Ag、Au可以综合利用。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结合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形成的综合找矿模型,为以后寻找类似矿床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黑云母钼矿斑岩
专利名称:一种钼矿和钨矿的联合冶炼工艺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黑云母的标型特征简述
黑云母温压计在岩浆系统中的适用性研究
全球十大钼矿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基于波形特征的露天钼矿微震事件的识别分析——以卓资山钼矿为例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煌斑岩的研究进展
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黑云母特征及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