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海底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沉积作用分析
2016-07-26章卫星肖志伟谢永清
章卫星 肖志伟 谢永清
摘要:舟山群岛海岸带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众多的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自然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舟山群岛局部海域采样、测试,初步分析了舟山群岛海底表层沉积物特征,指出研究海域沉积物以粉砂、粘土质粉砂为主,少量砂质粉砂,极少量的砂:同时指出了研究区域的水动力条件及形成的3个沉积聚集区。
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研究区处于浙东南陆相火山岩区,岩相、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其分布受火山机构的控制。出露的地层有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和第四系。
研究区褶皱构造不发育,但定海东西向断裂、普陀——簸箕湾北西向断裂、定海——小湖南北向断裂等多组基底断裂发育,形成了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为主,北西向、北北西向和南北向断裂为辅的盖层断裂格局(图1)。多期次的断裂构造对区域内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4.2分析结果
研究海域整体呈现3个沉积聚集区,东港沿岸的A区,朱家尖岛西南的B区及小干岛南岸的C区。
研究区属于近岸岛屿地区,区内各种水道发育,峡道效应较大,水道两侧岸坡,尤其是凹岸流速相对较小,处于接受沉积的环境条件,图示结果显示3个沉降中心基本都属于这种类型的沉积环境。
实地调查表明,3个沉降区域都已形成较大的滩涂,从侧面反映了运移趋势分析的准确性。
同样,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布来看,3个区域都在6.7~7.0φ之间,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对较小,反映了3个区域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
研究区北部海域沉积物一部分沿沈普水道向东输运,一部分往北向东港沿岸聚集,普陀山莲花洋海域沉积物主要往南朝东港沿岸汇聚。
研究区南部海域沉积物一部分是经马峙门水道、老鼠门水道以及福利门水道向朱家尖岛西南侧浅水滩涂海域聚集,另一部分是由南往北向小干岛沿岸汇聚。
5.结论
(1)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有四种类型,以粉砂、粘土质粉砂为主,少量砂质粉砂,极少量的砂。
(2)粒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整体呈现3个沉积聚集区,分别是东港沿岸,朱家尖岛西南侧和小干岛近岸,3个区域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皆已形成较大滩涂,且附近海域沉积物继续往这3个区域运移,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