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
2016-07-26陈曦高永王余彦梁超唐国栋
陈曦 高永 王余彦 梁超 唐国栋
摘要:耕地保护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1.前言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区灾损、环境变迁等自然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较小,耕地变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强烈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政策因素、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集聚方面加剧了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城镇中心区域的耕地急剧减少。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也较大,这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翻。
2.耕地及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2.1耕地面积变化
图1为1981年以来我区耕地面积变化图。从耕地面积来看,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1981年~1987年我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1988年~1999年耕地面积则由455.9万公顷增长至607.7万公顷。1988年耕地面积为历史最低点。2004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政策,耕地面积出现了稳步增长的新形势。2013年耕地面积达到721.1万公顷。
耕地面积的变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30多年来全区人口呈快速稳步增长的态势,由此而产生的人均耕地的变化过程出现了平缓减少-平缓增加-减少-急速增加4次较明显的变化。第1阶段从1980年的人均0.28hm2耕地减少到1994年0.23hm2;第2阶段主要为1995年~1999年,随人口增长速度的变缓,人均耕地减少速度也趋缓;第3阶段从2000年~2012年,随着耕地数量第2次高峰出现,人均耕地也出现增加趋势;第4阶段从2012年~2013年人均耕地面积由0.29hm2骤增至0.37hm2。
2.2.粮食生产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自1981年以来,我区粮食实现了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的粮食供求进入基本平衡的阶段。虽然在1986年~1989年和1997年~2001年间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从整体来看,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我区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突破2773万吨,比上年增产244.5万吨,增长9.67%。
对我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产品的构成而言,玉米产量从最初的跟小麦、稻谷占比持平逐渐增长成我区第一大粮食作物,2013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高达74.64%,比1952年的8.18%占比高出近66.46%。尽管稻谷产量水平不断增加,但稻谷比例的下降,反映了我国粮食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小麦产量波动较大,2000年~2003年间小麦产量持续下降,自2000年起至今则表现为平缓上升趋势,近年来增幅加大,2008年突破150万吨,2013年达到180.4万吨。
2.3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内蒙古总人口随年份呈极显著的多项式变化趋势(y=-0.374x2+1515.x-2E+06,R2=0.998)。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增长基本分成两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5年,人口随年份的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年增长41.8万人,年增长率为6.88%;gg~阶段:1976年~2013年,内蒙古人口增长变缓,平均年增长20万人,年增长率为1.15%。
从我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变化来看,从1981年~2013年,我区农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75.17%下降至58.73%,而非农业人口则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1985年、1999年均比前一年增幅均超过1.00%,2004年及2005年更是连续增加1.30%和1.58%。
2.4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我区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据图可知,1980年我区GDP总量为68.40亿元,1980年~1992年间呈缓慢增长趋势,至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GDP总量增加至421.68亿元,增加了6.16倍。自1993年~2005年,我区GPD增加进入加速期,据数据显示,2005年GDP总量为3905.3亿元,较1992年增加了9.26倍。此后国民生产总值进入急速增长期,截至2013年底,GDP总量达16832.38亿元。
3.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建议
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通过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能通过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逐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各部门统筹规划,协作提高耕地质量
目前,国土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分别针对耕地质量的提高提出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仅根据其所在部门特点进行设定,不具有统筹规划性,且若其中一方针对某一地块提出整改措施,则其他部门不能再对该地块进行整治。上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耕地质量的提高,且存在资源及财力、物力浪费情况。因此,如何协调国土部门、水利部门及农业部门,使之在提高耕地质量上进行有机协调统一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3.3狠抓后续监管措施,杜绝整改后撂荒
国家、自治区针对耕地耕层变浅、有机质流失、金属离子污染等问题做出了系列研究和部署,从不同角度出发,势在解决耕地质量低下问题,也确实获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乏新问题的出现。个别地区在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对耕地进行整理改善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而是将耕地撂荒。建立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设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不仅是促进耕地质量提高的途径,同时也是杜绝资源和经济浪费、切实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