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理念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理念的融合
2016-07-26王霖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王霖(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理念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理念的融合
王霖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在我国,徽州文化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这一文化的主要体现就是在民居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中.在徽州建筑空间中,徽州雕刻就体现了其地域文化的独到之处,它将外部建筑与内部空间巧妙融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三雕艺术”,反映了古徽州人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多元化追求以及对其民情风俗的恪守,是徽州地域文化的智慧结晶.本文希望传承和发扬古徽州民居设计风格,将“三雕艺术”融入到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理念中,做到古为今用的同时,也证明了徽派建筑雕刻装饰艺术的艺术构成、地域特色和价值理念.
关键词:徽州文化;徽派建筑装饰;三雕艺术;室内空间设计;价值;应用
在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中,木、砖、石被并称为“三雕”,它们展现了徽州文化中精湛的雕刻工艺美感和徽州人的艺术创造热情,是徽派建筑文化中的精华.虽然三雕艺术展现着各自的风采,但是他们所呈现的工艺特性却是浑然一体的,是典型的集体性创作,所以徽派雕刻艺术也强调统一完整的艺术理念及雕刻技艺.如今,三雕艺术在和谐共处的氛围下不断被传承和创新,为大量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带来了灵感,所以说,三雕艺术所讲求的三雕统一理念也为徽派建筑艺术奠定了无法取代的美学基础.
1 徽派建筑雕刻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特征
传统是永远可以作为资源的,所以传统也并不是一沉不变的,社会变革就为传统文艺带来了全新的推动力.将徽派古民居雕刻装饰艺术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本身就是一大创新,现代设计中也充分利用到了这一传统资源,让其巧妙的发挥了无限的应用价值,为徽州地域文化带来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丰富与更多可能.简单说,徽州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解体分离和重构,进而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1.1 徽州雕刻艺术在形式与思想内涵上的分离和再重构
社会的变革往往会让传统手工艺在形式层面与精神内涵上发生聚变,或者结合,或者剥离,这取决于艺术文化形式中所蕴含的多种元素.从精神这种抽象层面讲,徽州建筑雕刻装饰艺术应用于现代空间设计的核心思维就在于工艺形式层面与精神思想内涵之间的分离与再重构,用现代话讲就叫做“和而不同”,所以它符合现代世界发展的文化格局.在徽州雕刻文化中,“再生”已经从传统中的一种形式符号演变成了如今人们在空间设计中的人文主题,它体现了人性、和谐与爱等多个主题要素,而且被得以良好的物化.在以徽派基础风格的现代建筑及空间设计中,“旧瓶装新酒”,旧内涵结合新形式已经在现代工艺设计手法的发挥下被反映的淋漓尽致.它不但折射了古老徽州的传统设计思想,也将那些被封存已久的历史艺术文化符号被彻底解放出来,既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发扬,也展现了现代人对艺术的新解,所以我们说,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理念在如今已经被分离出传统思维当中,进行了一次再重构,而这个再次重构的过程也让人们看到了徽派建筑雕刻装饰艺术中所不为人知的魅力一面,它是对传统的全新演绎.
1.2 徽州雕刻艺术在风格与设计技艺上的分离和再重构
在历史上,传统手工艺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们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徽州雕刻艺术的独特艺术风格,所以无论是历史传统工艺还是现代化新设计风格,徽州雕刻装饰艺术风格都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也是徽派建筑艺术的本质优势.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为世界人类带来的文化大融合,徽派极具个性化的精雕细作却与现代工业化产品与集约化生产方式产生了矛盾,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徽派建筑文化应该积极的寻求与现代化工业社会之间的适应,寻找合理的角度与方式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迫使自己脱离一些旧传统观念,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再重构.这种分离是艺术文化风格设计与技艺上的分离,而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新要素的辅助参与下,在新环境中传统的徽派建筑雕刻装饰艺术也会得以“再生”.
1.3 徽州雕刻艺术在形式与功能上的分离和再重构
徽派建筑雕刻装饰艺术并不游离于建筑而单独存在,它恰恰是与建筑装饰相融合为一体的,无论是三雕中的哪一种,它所雕刻的内容、构图与技法都着实为建筑及室内设计感觉考虑到了周全.比如室内大厅墙壁上所常用的圆雕、门窗上的浮雕以及家具屏风上的透雕,它们的艺术设计形式与功能都根据室内空间的风格与位置而定,并同时兼顾了装饰与使用两项功能,十分细腻.当然,徽派建筑雕刻装饰艺术也有脱离于建筑形式与功能而存在的典型,这些典型都体现了雕刻艺术其独有的象征意义与审美特征.在徽州,“乐天阁”茶戏楼就是按照这种文脉派的风格所设计的,它为喜爱地方黄梅戏的戏迷提供了听戏品茶的高品位场所,所有室内雕刻设计都兼顾了使用功能与三雕艺术元素,例如木雕窗格挂于墙壁之上的假窗装饰,就是木雕装饰格调的最高境界体现.如图1.
图1 “乐天阁”茶戏楼徽州雕刻室内装饰设计风格展示图
在徽派建筑风格中,其雕刻技术无论是在形式与思想内涵上、风格与设计技艺上亦或是形式与功能应用上,它都在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与精湛技巧中得到了其功能性与审美性上的最大发挥.它脱离了传统的思想内涵,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在工艺性、实用功能性和审美性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而我们作为设计者和欣赏者,在徽州建筑装饰雕刻艺术中不断挖掘视觉资源、文化资源并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也看到了传统承接现代设计风格的无限可能性[1].
2 徽州雕刻装饰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徽州有名的三雕艺术中,木雕工艺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尤其是在安徽等华东地区,木雕作品则更带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风格淳朴娟秀的黄杨木雕、细腻唯美的东阳木雕以及皖南特有的龙眼木雕等等.它们都体现了徽派风格中所独有的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徽州地区几百年的历史沉淀中散发出极其丰富的思想美学内涵,体现出了徽州文化的气势恢宏与鲜明主题.
2.1 传统木雕工艺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在徽州家居室内空间设计中,最为人迷恋的就是木雕木质时光痕迹与空气的陈年交融,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标志,它凝结了历史中前人的生活印记与文化气息,被徽州人称之为“文化的积淀”.所以以当代人的审美感觉来看,为室内家居空间设计中搭配上徽州木雕元素,无疑是对室内家居空间设计内涵上的丰富,再配合一些现代时尚设计元素的加入,让室内空间既具备传统文化底蕴,又饱含空间趣味性与层次感.比如说,在书房的设计方面考虑加入粗糙感较强的雕花板肌理装饰设计,它可以体现在书橱书架上,也可以体现在桌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思考中还能嗅到恬淡的木质香气,让人的心情更加恬静舒畅.而在起居室的设计中,所考虑的是起居空间感的亲和力与开放性,比如在墙面上加增木雕雕花板,其花纹根据主人的选择而修饰,再配上素雅的现代风格家具,可以让整个起居室都处于均匀、平静、舒适的状态下,更加自然.另外,在起居室的窗下放上一座雕刻花架,摆上一盆绿色植物,其装饰性也会大大增强,而这种设计与搭配也是对传统木雕艺术的一种传承与超越,它能够让整个起居空间在美感上得以升华,也让人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所以说像起居室这样安静的环境,徽州木雕雕花板及木雕小家具的融入更能让人沉浸于无限的遐想境界中,甚至为人们的都市生活增添些许古典的审美情趣,这对于崇尚个性化自由的当代人而言,它既满足了人文个性,也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因此说徽州木雕在现代家居设计中扮演着“古今文化使者”、“徽派建筑文化传承发扬者”的角色也不为过[2].
2.2 传统木雕工艺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除了在家居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徽派木雕也大量应用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中,徽派雕刻艺术就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该厅在灯光的映射下,其木雕的古旧美感被完全的折射出来,所以厅内整体风格体现出了设计风格方面的典雅、庄重,但又不失明快与简洁,相当具有文学艺术性.在安徽厅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四水归明堂”,该设计与其它厅与众不同,它营造出了一种似内似外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正是徽州木雕在设计中被运用了抽象的手法,将整个木雕的屋檐设计与S型轩梁反光灯融为一体,仅以一根椽头就生动的体现了“四水归明堂”中的古典意境,这也被许多设计者称为是安徽厅木雕设计中的“神来之笔”.而在大厅的主宾席墙面一侧,是用木质屏风所创作设计的“文房四宝”浅浮雕,而另一侧则是毛主席题字.在屏风两侧,细腻的木雕纹样利用了传统绳纹得以放大,形成了以“福寿锦长”为主题的吉祥图案.整体看来,墙壁浮雕、屏风木雕将大厅的天井、墙面与地面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再配上丰富的灯光效果,虽然安徽厅空间较大,但也让人觉得温馨、紧凑且和谐,映衬了安徽厅的主体议政功能[3].如图2.
图2 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徽派木雕设计风格展示图
3 总结
可以说,在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理念中,徽州雕刻永远是古典精神传承发扬的最佳民间范本,它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处,也激发了徽州地区传统文化的勃勃生命力.在传承徽州文化,古为今用的今天,徽州雕刻艺术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淡雅清丽、朴素简洁的艺术风格,而当代人对它的理解也正体现了对传统建筑设计文化艺术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理念的革新.所以我们说,徽派建筑中的雕刻装饰艺术是具有它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的.
参考文献:
〔1〕赵桂玲.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特点与文化传承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15-26.
〔2〕高山.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D].苏州大学,2008.33-36.
〔3〕朱米娜.徽州雕刻艺术传承与创新[D].安徽工程大学, 2010.27-32.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57-02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项目:安微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2B207)